- +1
靖海略洋丨日本研發新型岸艦導彈,中國應當如何反制?
據日本《讀賣新聞》8月14日報道,為加強釣魚島的離島防御,日本政府決定開發新型岸艦導彈,并盡快部署到沖繩的“西南前線”。新型導彈射程將達到300公里,配備相應偵察設備及GPS定位系統,并由車輛搭載以確保機動性,具有在離島防御作戰中有效打擊敵軍軍艦的能力。日本防衛省將把開發經費列入2017年防衛預算申請,并計劃在2023年左右完成部署。據悉,導彈部署候選地為沖繩的宮古島、石垣島等,以將整個釣魚島乃至臺灣島東北沿海完全納入導彈射程范圍。《讀賣新聞》稱,考慮到中國在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活動日益頻繁,日本需要加強遠距離攻擊能力,從而增強軍事威懾力。
日本選擇發展并部署新型岸艦導彈可謂是中日海上力量對比此消彼長的結果。曾幾何時,日本自衛隊高官曾口出狂言,叫囂一周之內消滅中國海軍。然而近年來,中國海上力量卻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據美國國防部最新的中國軍力報告稱,解放軍海軍目前擁有的艦艇數量已是亞洲最多,其水面艦艇、潛艇、兩棲戰艦艇和巡邏艇的數量合計超過300艘。而且,中國正在加速退役老舊艦艇,換裝先進反艦、防空、反潛武器和探測器的大型多任務作戰艦艇。特別是,解放軍海軍將潛艇部隊的現代化置于優先地位,目前已擁有5艘攻擊型核潛艇、4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和53艘常規潛艇(含柴電型和不依賴空氣推進型)。在戰略核力量層面,中國目前裝備了4艘“晉”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在未來10年中國開始研制部署下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096型)之前,“晉”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裝備數量可能達到5艘。
自2008年以來,解放軍海軍一直在推進一項穩健的水面艦艇建造計劃,包括導彈驅逐艦和導彈護衛艦。首艘“旅洋III”級(052D型)導彈驅逐艦已于2014年服役,“江凱II”級(054A型)護衛艦也在持續建造,目前已服役17艘,另有5艘處于不同的建造階段。反觀日本海上自衛隊,盡管近年來下水的新型艦艇不少,但是發展速度遠遜于中國。著名軍事評論員劉美武2013年在《信報》撰文指出,日本海上自衛隊是一支裝備先進、訓練有素、結構失衡、能力不全且缺乏獨立作戰能力的海上武裝力量。其反潛及反水雷能力突出,防空能力一般,反水面艦艇能力低下,兩棲突擊和對岸攻擊能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其性質而言,實際上是一支輔助作戰的??武裝力量。這樣一支武裝力量無疑是無法與中國海軍爭奪制海權的。
然而,海上自衛隊仍具備對中國海軍實施海上拒止作戰的實力,使中國海軍無法奪取制海權并自由使用海洋。新型反艦導彈就是這種作戰思想的產物——一旦該型導彈部署在沖繩的宮古島、石垣島,其300公里的射程不僅覆蓋釣魚島海域,還可以封鎖中國海軍出入宮古海峽,將中國近海與西太平洋之間的通道截斷。換言之,中國海軍將被壓制在近海。此外,該型導彈的研發與部署還將大大提高日本海上自衛隊反水面艦艇作戰的能力,補齊短板,使其整體戰力躍上一個臺階。更重要的是,日本在研制該型導彈方面似乎包藏著一個禍心:使用小步快跑的方式來獲得發動進攻的能力。
不過,中國軍隊并非沒有辦法予以反制,這主要歸功于解放軍在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上的進步。而且,由于日本新型反艦導彈將部署在小島上,機動空間近乎于零,因此該系統實際上與固定目標相差不大。對于這樣的固定目標,解放軍可使用的打擊方式包括:使用轟-6K搭載空射型巡航導彈在防區外進行精確“點名”,也可用車載“東風-10A”反艦導彈上演百步穿楊的好戲,還可以用052C型導彈驅逐艦搭載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遠在敵防區外實施遠程打擊。此外,殲轟-7B搭載電子戰吊艙可以對敵反艦導彈的雷達和通訊系統實施干擾,甚至還可以對日本反艦導彈系統的GPS進行干擾。可以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空軍和火箭軍都有能力對其進行火力壓制,并有能力對其進行軟殺傷和硬殺傷。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日海權斗爭在未來將越來越呈現出日本力不從心的態勢,而且日本的頹勢并不是靠一兩件先進的武器裝備能夠改變的。在筆者看來,日本的出路應該在于道德,而非武力。
(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