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歷史上的“天皇謀反”是怎么回事
現今在位的各國君主之中,明仁的頭銜無疑是最為崇高的。在中非獨裁者、自封的帝國“皇帝” 博卡薩覆滅(1979年)之后,明仁天皇已獨享尊貴的“皇帝”頭銜。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位當今世界唯一的“皇帝”卻可能是權力最小的君主。小到什么程度呢?在2016年8月8日發表的電視講話里,明仁天皇竟然連自己意圖生前退位都無法直言以告:因為按照日本憲法的規定,天皇無權干政。
御謀反
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是自古以來形成的。在受到大陸文化影響而將稱號由“大王”改為“天皇”之初,作為日本最高統治者的天皇通常也掌握著權柄,譬如著名的“大化改新”的操盤手中大兄王子日后即位成為天智天皇(公元661-672年在位),雖然出兵干涉朝鮮半島事務而在白江口之戰(663年)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畢竟不失為一代雄主。可是其子孫后代卻有每況愈下、一蟹不如一蟹之勢。平安時代(794-1192年)中期開始,大貴族藤原氏將女兒們一個個送進宮中,卻將權力一點點掌握到自己手里,開創了“關白政治”這一特殊政體——即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時作“攝政”,天皇成年后作“關白”執政。天皇的大權旁落到了此后的鐮倉幕府時期更加成為定局(1185年—1333年),不但權力盡歸幕府,甚至天皇所在的京都也受到幕府所設六波羅探題的嚴密監視,形如籠中之鳥。幕府執權北條時宗(1268-1284年執政)執政時期,發生了“元寇襲來”的大新聞。眼看即將遭到滅頂之災,幕府動員全日本人力物力布置抵抗似乎勢不可擋的蒙古攻勢,而作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天皇,既無調兵遣將的權力,在國難到來時能做的便只是能派遣使者到祭祀天皇祖宗“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和京都附近的22個神社、寺廟,祈禱“敵國降伏”,希望以“神力”來退敵。結果誤打誤撞蒙古人兩次碰上臺風而兵退,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臺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喜,以為是“天照大神”賜下“神風”拯救日本,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活動,著實令今人無語。

頗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元日戰爭理論上的“勝利者”,鐮倉幕府,也沒有成為笑到最后的贏家。早先日本內戰中的慣例是,幕府號令封建領主出兵打內戰,但同時需要將戰敗者的土地及其他戰利品分賜給忠心的領主、武士,作為酬勞;這就是幕府和“御家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御家人”要對幕府“忠”而幕府要對“御家人”“信”的所謂的“御家人制”。然而,擊退元軍后幕府卻無法進行封賞——因為戰爭是對外來的元軍進行的,而元軍未留給日軍任何土地作為戰利品,拼死血戰的武士們,大都只能空手而歸,甚至自己參戰的費用也無法報銷——立功獲得功勛,卻使自己陷入貧困。隨著強勢人物北條時宗在戰后不久去世(1284年),第二年幕府就爆發了名為“霜月騷動”的內訌,大批御家人受到株連,紛紛自殺或者“被自殺”。這更加使得武士們對接連失“信”的幕府的怨恨日甚一日,鐮倉幕府這一“武家政權”的基礎動搖了。
1318年繼位的后醍醐天皇(名尊治)從中窺到了時機。他秘密召集反對幕府的貴族、僧侶和武士,在徹夜酒宴狂歡作樂的掩飾下策劃倒幕活動,這種活動被稱為“無禮講”。結果1324年事情敗露,后醍醐天皇被迫向幕府誓書保證并無倒幕之意。 “正中之變”以失敗告終,時人干脆稱其為“天皇御謀反”,君臣關系已經完全顛倒。

建武中興
“正中之變”之后,鐮倉幕府和后醍醐天皇的對立已經表面化。1331年,后醍醐天皇男扮女裝,帶著象征皇位的“三神器”離開京都皇宮,逃到奈良笠置山,號召各地勤王倒幕。結果卻是應者寥寥,幕府軍圍笠置城,不久陷落,天皇倉惶逃亡河內國(今大阪府)的赤坂城。途中,被幕府軍俘虜。翌年三月,后醍醐天皇被幕府流放到隱岐島,連皇位也丟了。
這樣的咸魚居然也有翻身之時。1333年3月,后醍醐天皇逃離了荒島隱岐,再次發詔各國,討伐幕府。此時的鐮倉幕府對政局的控制力日趨下降,也幾乎全部喪失了對家臣的控制,而陷于“天地變革之機于今為顯”的困境。因此,當后醍醐天皇討幕詔書一發表,各地的豪族和武士群起響應,以楠木正成為首的倒幕勤王之士從四面八方興起,給幕府以沉重打擊。幕府御家人足利高氏(后改名尊氏)和新田義貞相繼倒戈,更是給了幕府以致命的打擊。5月7日,足利尊氏破京都。5月22日,新田義貞陷鐮倉。北條氏一族自刃,存續了一百四十九年之久的鐮倉幕府滅亡了。

1333年6月初,后醍醐天皇以勝利者的姿態回到京都復位,確定新年號為“建武”。其寓意十分明顯,即效法采用同樣年號的漢光武帝劉秀,實現天皇親政的“中興”。 后醍醐天皇的目的,就是要重振早已失落的皇威,集大權于一身,號令天下。簡而言之,所謂“建武中興”的實質只有三個字,開倒車。在中央不設關白、攝政,由天皇裁決一切大事,下設“記錄所”,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設置“雜訴決斷所”,處理領主、武士、豪族的有關土地所有權的訴訟。為推翻幕府出了大力的武士們突然發現,自己非但不能從新朝廷分得一杯羹,其地位反而還不如鐮倉幕府這個武家政權時期:后醍醐天皇篤信朱子學,按照“大義名分”,天皇是日本的統治者,公卿百官是其輔弼,武士地位則在其下。
更重要的是對沒收的幕府領地進行重新分配。后醍醐天皇回京都才三天,就恢復了伏見和花園兩太上皇等皇族的領地。至7月,相繼確定了大寺社所領莊園的所有權,竭力保護、維護貴族和大寺社舊勢力的利益。《舊領恢復令》恢復舊領主貴族的莊園,實質上剝奪了新興武士的領地。在推翻幕府政權中有戰功的戰士, 卻是“今六十六國內,已無賞給武士立錐之地”。
1335年7月,原鐮倉幕府執權北條高時之子北條時行率殘部攻陷鐮倉(史稱“中先代之亂”)。8月初,被稱為倒幕“戰功第一”的足利尊氏率兵五百騎,離開京都,與其弟直義之軍會合,光復鐮倉。按理,平定叛亂后,足利尊氏應速返京都。結果,早已蓄意 “再榮我家”、重振源氏武家政治的尊氏不但不返京都,且據鐮倉,自稱征夷大將軍。對此,后醍醐天皇極為氣憤,于11月19日宣旨任命尊良親王、新田義貞為正副征討將軍,討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則率領關東武士相抗。12月中旬,尊氏、直義大敗官軍,并于次年正月11日突入京都,建立室町幕府。歷時還不到三年的“建武中興”宣告結束。
一天兩帝南北京
后醍醐天皇在足利軍進入京都前一天逃亡比叡山,于是內戰再次爆發。1336年5月25日,在著名的湊川合戰中,后醍醐天皇最優秀的將領楠木正成寡不敵眾而敗死。臨終前,楠木正成問其胞弟:“你還有什么愿望?”楠木正季的回答是:“愿與兄長七生報國,消滅朝敵!”“七生報國”遂成絕世名言,楠木正成亦成世代武士楷模。江戶時代著名詩人賴山陽為之賦詩曰:“雄志難繼空逝水,大鬼小鬼相望哭。 ”
這時的后醍醐天皇已經欲哭無淚。湊川合戰后,足利尊氏攻入京都,迫使天皇再度逃入比叡山。之后,雙方在展開了包括長達4個月的京都攻防戰在內的多次激戰后,最終達成和解。11月,后醍醐天皇交出神器并讓位于足利尊氏扶植的光明天皇,同時接受了太上天皇的尊號,建武新政壽終正寢。但后醍醐天皇治國無能,逃跑卻有術,時隔1月的12月21日夜,竟打扮成女性貴族,乘車逃離京都,并宣稱交出的神器是“贗品”,攜帶神器“真品”,離開京都進入吉野(今奈良縣境內),以“天子尊治”的名義呼吁各方諸侯起兵勤王。
吉野朝廷的“誕生”,使日本出現了“一天兩帝南北京”的分裂格局。吉野方面自稱南朝,視足利尊氏把持的京都為必須討伐的“偽朝”,反過來,京都方面則自稱“京方”, 吉野政權才是“偽朝”。歷時約半個世紀的南北朝內亂,自此正式拉開帷幕。在武士眼里,天皇早已威信掃地。足利尊氏的得力干將高師直甚至說,“如果沒有天皇不行的話,或以木雕之,或以金鑄之,而將活的上皇或天皇流放到什么地方去,免生麻煩。”

至于后醍醐天皇本人則只看到這場亂局的開始。他突患重病,于1339年8月16日病亡,終年五十二歲。相傳他死時,一手握著《法華經》,一手撫劍,在遺詔中說:“應生生世世勿忘者,乃盡滅朝敵,四海泰平也。朕早逝之后……,縱令玉骨已埋南山,魂魄亦當常望北網。”并說君臣違背此旨,則“君無繼體之君,臣也無忠烈之臣”。后醍醐天皇的陵墓因此也是與一般天皇朝南座北的傳統葬式不一樣,而是朝北座南埋葬,這是為了滿足他的遺愿。可以說,他為最終未能實現復辟的目的而死不瞑目。而在其之后,再也沒有天皇嘗試重現奈良時期沒有幕府、院政、攝政關白的天皇親政。15世紀初期第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一南北朝之后在致明朝皇帝的國書中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無論在日本國內或國際上,幕府將軍已成為最高國家權力的代表。而具有日本特色的“萬世一系”的天皇卻無法置喙政權的局面便一直延續了下去。

參考文獻
馮瑋著:《日本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
伊文成 湯重南 賈玉芹:《日本歷史人物傳(古代中世篇)》,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