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德邦證券投行負責人:科技化是投行業務三大痛點解決之道
“隨著新《證券法》的出臺,國內信用類債券市場的發展等,目前券商投行業務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近日,德邦證券副總裁孫超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說。
“一方面,注冊制大背景下,更加強調以信息披露為中心。但注冊制并不意味著門檻降低和監管弱化。另一方面,隨著債券市場參與主體和產品不斷豐富,以及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銀行間、發改委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基礎規則,正在逐步實現大統一。”孫超表示。
那么,在國內資本市場生態漸變中,當下券商投行業務的發展如何與注冊制大背景下的各項要求相契合?展業中面臨哪些發展“痛點”?解決之道又何在呢?針對上述問題,目前全面分管德邦證券投行業務發展的孫超作出了詳細闡述。
孫超表示,隨著注冊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現階段投行特別是中小投行,在發展中最主要的痛點有三個:一是投行自身業務的發展路徑,如何及時滿足市場、監管、投資者對投行業務發展的不同客觀要求;二是如何切實做到“歸位盡責”,成為資本市場的合格的“看門人”;三是國內多數投行在價值發現、資本定價、股權撮合交易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同時,不論是大型證券公司,亦或是中等規模投行,當下投行業務所面臨的市場痛點,并沒有本質區別。”孫超強調。
對于痛點問題的解決之道,孫超表示,科技化手段,是當下幫助投行解決自身發展痛點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就行業來說,投行是以人為核心的,在提高從業者執業質量等方面,科技化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投行業務的數據化是投行科技化的重要內容,數據化既能夠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又可以將業務風險可視化并提高風險預警的自動化效率。
“客觀地來講,在行業層面,就證券公司各業務條線來講,投行的科技化相較于經紀、資管、投研等業務相對比較薄弱,因此發展空間也更大。”孫超坦言。
展望未來,孫超說,雖然“地板價”攬活加劇惡性競爭現象有所緩解,業務同質化現象等問題也得到了更多重視,但問題的解決非一朝一夕。因此,下一步的發展,要打造精品投行,兩個能力必須強:一是行業能力,二是并購交易能力。因此,投行業務要強化行業屬性,主動選擇行業、深耕行業,做并購交易型投行。
以下為澎湃新聞記者對孫超的專訪實錄:
澎湃新聞:當前,券商投行業務方面,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如何,是否正發生著一定程度的變化?哪些變化是你所關注的?
孫超:整體來看,兩方面變化值得關注。
一方面,是新《證券法》的出臺明確了證券發行注冊制度,強調以信息披露為中心。不過,注冊制并不意味著門檻降低、監管弱化。
當下,監管不斷強調證券公司從事投行業務應歸位盡責,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同時強化對中介機構的處罰力度,處罰范圍也在逐步擴大,各中介機構特別是中小券商面將面臨更大挑戰。
另一方面,是近年來我國信用類債券市場快速發展,市場參與主體和產品不斷豐富,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銀行間、發改委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基礎規則正在逐步實現大統一。
債券市場在服務國家戰略、引導金融脫虛向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一帶一路債、扶貧專項債、綠色債、碳中和債、鄉村振興債等均在不同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
總的來說,未來隨著市場和監管的不斷發展,券商等中介機構只有堅持差異化、特色化的路徑才能取得持續發展。
澎湃新聞:目前,一些券商的債券承銷費率僅為百萬分之一,引發市場關注。你如何看待券商在一些業務上進行“地板價”攬活的現象?
孫超:這種低價攬活,很容易造成券商之間的惡性競爭。
具體而言,一方面,會給發行人尤其是優質發行人帶來錯覺。另一方面,則給債券執業質量帶來了隱患,嚴重影響債券行業的健康發展。
不過,雖然部分券商確實會通過低價承銷以提升業務規模和排名。但目前,交易商協會針對該現象已經著手進行了整治,如對相關券商進行處罰等,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此外,近期中國證券協會發布了《公司債券承銷報價內部約束指引》,旨在約束債券承銷低價惡性競爭,并在新《證券公司公司債券業務執業能力評價辦法(試行)》中增加“市場秩序維護情況”指標,相信這一現象能夠得到一定改善。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當下證券公司的投行業務發展中,面臨哪些痛點?大型券商和中型券商投行業務所面臨痛點,是否有一定區別?
孫超:當下,隨著新股發行注冊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證券公司投行業務,一方面面臨自身如何適應重大變革的挑戰,另一方面也迎來了自身發展面對市場挑戰的重大歷史機遇。
整體來看,在現階段投行特別是中等規模投行在發展中面臨的最主要痛點有三方面:
一是投行自身業務的發展路徑如何與注冊制大背景下資本市場各主體的要求相契合,及時滿足市場、監管、投資者對投行業務發展的不同客觀要求。
投行作為資本市場基礎產品的設計者,特別是在“科技強國”的客觀要求下,首要任務就是提高從業人員的科技辨識度,把真正的具有科技化水平的投資標的輸送到資本市場中。
二是投行如何切實做到“歸位盡責”,提升內控水平、提高執業質量,成為資本市場的合格的“看門人”。
三是國內多數投行在價值發現、資本定價、股權撮合交易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其中,無論大型證券公司還是中等規模投行,當下面臨的市場痛點并沒有本質區別。
澎湃新聞:對券商投行業務面臨的痛點,你認為解決之道在哪里?大型券商和中型券商的路徑是否相同?
孫超:總的來說,運用科技化手段,是當下幫助投行解決自身發展痛點的重要抓手。
首先,就行業來說,投行是以人為核心的,在如何管好人的行為、提升人的業務能力、強化內部風險控制、提高執業質量等方面,科技化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同時,投行業務的數據化是投行科技化的重要抓手,通過科技手段將傳統業務數據、盡調結果、申報材料、底稿內容、行業分析進行全面數字化處理,既能夠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又可以通過對重要數據節點的自動化分析與比對,將業務風險可視化并提高風險預警的自動化效率。
不過,就投行科技化而言,客觀來講,大型投行在持續的科技投入、人才培育上的確是具有一定的傳統優勢。
但是,也應看到,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近年來運用科技手段特別是科技理念完成彎道超車的證券公司并不在少數,如目前一些科技投入較高的證券公司的市值,已經超過傳統龍頭券商,這也證明了在互聯網時代科技投入對券商行業發展的巨大作用。
而中等規模投行在擁抱時代變化、更新發展理念、調整發展戰略等方面,較大型券商具有更為便捷的條件。可以說,科技的迭代更新正是中等規模投行迅速調整發展路徑的時代機遇。
不過,客觀地講,在行業層面,就證券公司各業務條線來講,投行的科技化相較于經紀、資管、投研等業務相對比較薄弱,不過發展空間也更大。
澎湃新聞:在券商業務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背景下,你如何看待投行業務的下一步發展?
孫超:債券業務方面,主要需要做三方面工作,一是拓寬客戶群;二是豐富產品體系,如加快儲備碳中和、鄉村振興、地方政府債及abs等產品;三是加快人才引進。
而股權業務方面,精品投行的兩個能力必須強,一是行業能力,二是并購交易能力。因此,要強化行業屬性,主動選擇行業、深耕行業,做并購交易型投行。
更細分來講的話,IPO業務方面,一方面,要為潛力企業提供IPO上市規劃、論證工作,為擬IPO企業提供貼身式保薦承銷服務。另一方面,要發掘IPO項目,導入投資機會,推動投資線發展。
再融資業務方面,則是為上市企業提供承銷服務,對接產業基金、保險、QFII等投資者,助力企業融資發展。
并購重組業務上,是成為股東觸角,一方面挖掘可并購項目。另一方面,股東有明確并購標的時,不僅要提供并購盡調服務,還要成為并購的“參謀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