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家庭生活的狼狽永遠被美化,單身的困窘卻總是被放大?
如今可以說是獨身最好的時代,以至于贊美獨身已經快成了老生常談。
每隔一段時間你都能看見主題為“獨身的精彩”的文章在社交網絡上熱傳,人們越來越無懼于展露對獨身狀態的贊美,或反駁另一些人對獨身者的污名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憐憫和貶低。
但是,在維護獨身的辯論中,一種甚囂塵上的主流觀點卻讓我覺得并不對頭,那就是“真?獨立強大”論。在這類思路中,獨身必須要求一種精神和物質上都完全不依賴他人的“真正的”獨立和強大,甚至這種不依賴于任何外物人事的獨立強大,被認為是平穩度過人生的唯一真原則。
闡述這類觀點的文章中一般都會有一個典型的獨身者形象,Ta通常經濟獨立、興趣豐富、生活多彩,人生的每分鐘都像活在instagram的熱門帳號中,充滿濾鏡、特寫,看起來閃閃發亮且一絲不茍,雖然事實上主角本人可能并不生活成這樣。
在這個討論獨身的最好時代,我覺得是說實話的時候了。實際上根本沒多少人在獨身時能做到獨立強大閃閃發光。應該說,無論獨身與否、處在什么狀態,都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樣。

盡管自己也體會過長久獨身帶來的焦慮,可一旦談論起身邊其他獨身女性,我也會出現共情鴻溝,就像“真?獨立強大”論的思路那樣, 真心實意認為她既美又獨立,為此煩惱純屬浪費時間,應該盡情享受單身才對,直到那天聚會。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能忘記,那天克里斯坐在我家客廳的地板上,在人群的中一邊加入不同的對話一邊向外四處顧盼時的樣子,她的神色透露出她迷人合群之下熱切需要與人連接的焦慮。她深綠色的眼睛因不安而顫動,散發出讓人憐愛的動人。
這份對孤獨的恐懼沖破了我的共情鴻溝,讓我猛然想起來保持單身所要面對的真正壓力——到了某個階段,它可能已經不是來自親人朋友的廢話,而是孤獨和由此產生的焦慮。隨著年齡增加、來自世界的新鮮刺激逐漸難以填補空虛后,它會逐漸演變為一些更加深刻而無助的思考。
但這有什么問題嗎?
作為群居動物、社會關系總和的人類,單身的時候當然會顯得更焦慮,更敏感,這毫無問題,本該會發生。確實有許多研究都報告終身未婚者不論男女都有更高的長期疾病報告率,甚至有一個研究認為獨身者的精神健康問題報告率更高。但是,與此一體兩面的是,獨身時的人也因更渴望交流和建立連接而散發出聚集注意力的光彩。發現克里斯焦慮之下的迷人同時,作為一個有穩定伴侶的人,我也強烈地意識到與她們對比,自己惰于社交與開拓新人際關系的態度,大部分來自生活的孤獨已經解決而導致的展示渴望的削減和對外表的關注的下降 。盡管對自己現在的狀態也沒什么不滿,但我確實無法發出像她那樣的光彩了。
我還知道許多像她一樣的單身朋友,展示自我和建立連接的渴望讓他們發起和參與更多社交活動,提供了更多社交網絡上的精彩念頭。長久的獨處和反復思考也可能催化更多創作,如果簡奧斯汀結了婚,可能壓根就沒有時間寫那么多書了。這可能是造成旁觀者認為獨身生活精彩絕倫的原因,以至于有許多文章贊美這些替他們戰勝了人類抱團本能的人。
我擔心的是這個因果關系倒置過來,仿佛選擇獨身就選擇了一條必須將自己經營得更加“精彩”的道路,否則羞于與人提起。
獨身的人不必生活在每分鐘都要活在自強、精彩的壓力下,沒有人有資格這樣要求她們?!婀值氖?,人們似乎對家庭生活的狼狽之處非常寬容,有一萬種美化它的詞匯(熱鬧、天倫之樂),卻對獨身生活偶爾的狼狽苛刻得要命,以至于有家室的人可以在社交網絡上展示自己孩子嘔吐食物的崩潰現場,而單身的人則必須小心翼翼地發狀態,你最多也只能看見他們展示午夜睡不著。
但其實,獨身生活很可能意味著生病時沒人端水,可并沒有人對這件事發生在獨身的人身上的幾率,同發生在有伴侶的人身上的幾率做過控制對比,看結果是否顯著。相反,倒是有研究發現獨身可以顯著地保持不發胖,20年后你也可以穿下自己年輕時的裙子,克里斯長期練瑜伽的身體就結實性感得不得了。2004年的一項研究還發現獨身的人更容易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這也很好理解,獨身就不會有一個不愛運動的伴侶拖自己后腿了,也沒有小孩子讓你哄睡之后只想在沙發上挺尸。獨身同時意味著更少為瑣事和錢煩惱,這確實是有研究支持的,密歇根大學2005年的一個研究證實獨身者做的家務比已婚者少——一個屋子里人越多越麻煩。我們通常覺得結婚有經濟上的好處,但一份超過2000多人的調查發現,實際上有伴的人才更經常遭遇經濟問題。單身的人還會擁有更多朋友,麻省大學2006年的研究指出平均下來獨身者比有家室的人更善于維系和朋友鄰里的關系。不要忘了劍橋大學那個陷入熱戀會讓你失去大概7個朋友的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單身讓人想要建立連接,確實有研究發現單身者參與更多公益活動。一個單身的人可能在內心深處認為自己孤獨,但數字上所顯示的卻是,單身者尤其是女性單身者其實擁有所有對他們來說重要的連接。就像心理學家和作家Bella DePaulo所說,單身從來不是the one,而是the ones。
以上這些,和其他一些沒能窮盡的地方,大概就是為什么即使可能有著更高的健康、焦慮和抑郁風險(注意,幾乎所有研究里都發現獨身男人比女人更可能遭遇這些精神健康風險,所以不要忘記關愛獨身男朋友),也依然有那么多人獨身。
當然,生而為人這種脆弱的生物,無論獨身還是非獨身, 都有各自的可悲時刻。而人類最可悲之處,大概就是必定要以各種名義互相鄙夷攻擊,永不可能出現所有人和睦相處。
不過,既然我們已經邁入了各主要大國適齡未婚率過半數的時代,在社會文明能夠支持單身個體度過人生的今天,不如放下把獨身看作通往非獨身階段的“過渡狀態”的念頭,也不要再默默為由此產生的焦慮、不安狀態感到不妥當了。
一個焦慮的、時刻渴望建立連接的單身狀態當然可以作為一種人生常態,就像你某個跟男朋友分手又復合、常常鬧得雞飛狗跳的朋友,或夾在幾家親戚之間愁做人的媽媽一樣,就那樣平常地在人群中存在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