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魯甸地震所成堰塞湖被改造為水庫,水電站首臺機組明年底發電

針對堰塞湖治理,牛欄江紅石巖堰塞湖整治工作建設指揮部在維持現狀、整體拆除和除害興利三個方案中,選擇將其改造成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具有人飲、灌溉、發電、旅游、環庫經濟等效益。艾榮奇稱,“堰塞湖形成后庫容有1.7億方,是個天然水庫,按常規這樣的大壩至少需要3-4年時間才能建成,因為地震,幾十秒就出來了。”
中國水電基礎局有限公司紅石巖項目部副總工程師羅慶松介紹,為讓堰塞湖發揮水庫的功能,需在堰塞體一端加固一面防滲墻,防止湖水滲漏。但堰塞體地質條件復雜,在下滑的崩塌堆積體中,大孤石含量達60%-70%,且堆積體仍不穩定,在這樣的條件下垂直建造1.2米厚、130多米寬的防滲墻,在國內和世界均為首例。此外,堰塞體右岸崩塌形成的高邊坡,高達600余米,坡度陡峻、裂縫發育、穩定性差,整治難度也達世界級。
艾榮奇表示,整治工程擬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為堰塞湖除險防洪工程及湖區內受災群眾安置,包括——新建右岸溢洪洞、堰塞體左右岸高邊坡治理、堰塞體防滲加固處理等工程;二期工程為在確保堰塞湖安全的基礎上,開展堰塞湖下游受災區供水、灌溉及引水發電等工程。“除一害興兩利,確保2017年底首臺機組發電。”
目前,堰塞湖溢洪洞已全線貫通,高邊坡治理已完成2/3,防滲墻將于2017年10月31號全部完成,其他主機設備制造、人畜灌溉工程、發電洞等多個項目也正加緊施工,已累計完成投資8.25億元。預計2017年12月底,水電站將實現首臺機組發電并具備永久泄洪條件。
紅石巖堰塞湖整治工程完成后,水庫正常蓄水位可達1200米,死水位1180米,具有季節調節性能,總裝機容量達201兆瓦。同時,工程還將實現灌溉面積6.3萬畝、供水人口6.91萬人的良好社會效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