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青報刊文談改地名:沖動背后隱藏著不正確的政績觀

因為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暫時擬定的地名“定軍山市”,這些日子陜西勉縣吸引了不少關注。有人提議,不妨算一下因改地名而增加的開支。當然,勉縣的地名更改,源于撤縣設市的契機,即便沿襲原地名,行政區劃的調整帶來的支出也難以避免。但對于那些有意更名的地方來說,改地名的成本賬,值得好好算一算。(《人民日報》8月3日)
《人民日報》以西部某縣為例測算了一下,更名之后,單是換印章牌匾,一個縣就可能花掉上百萬元。如果再加上其他費用,數字更是驚人。此前曾有媒體稱,一個地級市的更名成本,僅更改公章、牌匾、地圖、證照等行政成本,可能達到幾千萬元,甚至接近1億元。
更改地名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像陜西勉縣這樣,因行政區劃的調整而修改,比如撤縣設區、撤縣設市,很多地方在撤縣設市之后,都獲得了一些過去所沒有的紅利。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同一個地方,以前是“縣”現在叫“市”,獲得政策資源就大為不同?
還有一種是出于某種原因的考慮,主管者對地名不滿意,想換一個地名。近年來,很多地方更改地名之后,并沒有起到應有效果,有的地方改名十多年,當地百姓還是叫不習慣。比如,在甘肅天水人看來,雖然已經更名十余年,但是麥積區還是北道區。
更名成本當然值得重視,但是,真正的要害在于,改地名沖動還隱藏著一種政績觀問題。
中央早就強調,要有一張藍圖干到底、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境界。有著這樣的境界,自然會干一些抓基層打基礎的事。反之,如果沒有這樣的境界,就會找捷徑、抄近路,甚至搞歪門斜道。很少看到一個發展蒸蒸日上的地方,有著改地名沖動的。許多改地名的地方,大多存在發展無力的情況。在蒸蒸日上的地方,主政者更多關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般不會在地名上作虛文章,而那些指望改名就能改出經濟效益、改出政績的主政者,往往缺少務實精神,喜歡“花架子”。這種政績觀,不可避免地帶來浮躁和扭曲的作風,從而影響一個地方的發展。
可見,亂改地名的最大問題還不是浪費,其背后很可能有不正確的政績觀作怪。如果深層次問題沒有解決,即便改了地名,還是發展乏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