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企業做公益遭躺槍背后

克林頓基金會由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卸任后建立,是一家全球性非政府慈善組織。一家中國企業向美國具有免稅資格的慈善組織提供政治獻金,其可行性微乎其微。因為,美國法律嚴格禁止慈善組織從事任何政治活動,包括游說、支持政黨候選人選舉等,都被列入明確禁止的范圍。因此,從美國政府的相關法律規制上看,上述中國企業向克林頓基金會提供政治獻金的說法很難成立。
事件背后折射的是部分媒體所欲迎合的某種復雜國民心態。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全球第二,但并未有相應的國民養成,“大國小民”與民粹主義等現象叢生,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信任感、安全感都缺乏的狀態。上述中國企業不是第一次躺槍,可能也不會是最后一家中國企業躺槍。
當我們談論如何給慈善家一個寬松的環境,遠遠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更需要做的是改善社會生態環境,促進公民養成。那么今天,要讓公益慈善成為促進公民養成的重要載體,還需要解決哪些瓶頸?
首先,基本定位上應該認識到,公益慈善不僅僅是扶貧濟困。扶貧攻堅只是公益慈善事業一個部分。公益慈善真正能發揮的更好作用,是通過改變引發貧困和不公的社會根源,促進社會發展。就國家戰略而言,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一個重要因素是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社會組織和政府共同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和公民精神的培育,才是真正的社會治理。
其次,改進監管模式是保證公益行業公信力的前提。從全球來看,做公益都不是一件簡單和容易的事情。有些發達國家對慈善行業的稅收支持優惠力度很大,但對慈善行業秉持謹慎和嚴厲管制的態度。相比之下,我們的監管極度嚴格的同時卻又寬松過度,嚴的是準入門檻,寬松的是過程監管,比如在防止利益輸送方面,我們的監管反而是寬松過度的。在這種情況下,利益輸送就難以避免,一個負面事件就會影響整個行業。因此,中國公益行業需要在降低準入門檻的同時,提高過程和實質層面的監管。
最后,人人可做慈善,才能真正改善社會生態。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的出臺使得當前大量企業家發起成立非公募基金會成為可能。正是非公募基金會的出現,改善了我們整個公益行業的生態。即將實施的《慈善法》中所確立的慈善組織直接登記制度能否真正落實,成為發揮好公益作用的關鍵。只有當人人可參與慈善的時候,改變才會真正的發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