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學歷史教與學︱怎樣的歷史課能打動“見多識廣”的中學生
歷史充滿魅力,但是歷史的魅力并不等于歷史課的魅力。歷史是由無數精彩鮮活的細節組成的,然而,教科書受篇幅等因素的影響,往往言簡意賅,提綱挈領,使學生無法感受歷史鮮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靈的魅力。因此,歷史教學中要有實實在在的人物和事件,有細節,才能讓學生信服,才能打動他們。
我上課喜歡講故事,一直認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故事是人人愛聽的,尤其在中學的歷史課堂中??肆_齊說,沒有敘事就沒有歷史。敘事就是講故事。英語中的“history”和法語中的“histoire”都由“story”一詞而來。很多影評家往往用“講故事的能力”來評判一個導演,我想,這也是歷史老師必備的一種技能。
故事激發興趣。比如在上《德國的統一和崛起》一課時,問同學們,你們都看過《格林童話》,其實那也是俾斯麥兒童時代的讀本,知道格林童話有三多嗎?公主多、王子多、后媽多,知道為什么嗎?有同學回答,因為從中世紀開始德意志的分裂就是一種常態,邦國多,自然公主和王子就多。為什么后媽也多?這是一個在記憶中缺少母愛、沒有祖國,備受欺凌的民族。就這一細節還可以進行追問:格林童話誰寫的?學生答:格林兄弟。繼續追問:格林兄弟是誰?學生面面相覷,似乎從未想到這個問題。教師補充格林兄弟是哥廷根大學的語言學教授,格林童話是他們在德意志各地搜集民間故事而成。這其實是19世紀初,德意志民族精英想要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重塑日耳曼精神,贏得廣泛民族認同的努力之一。希望德國能被視為一個國家,德意志民族能被視為一個民族,是19世紀德意志人的呼喊。這便是一段敘事性很強的細節故事,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不是歷史,但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歷史,而民族的特性和文明發展的軌跡也會在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留下印記。

還可以舉個例子,普奧戰爭時期,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拒不接受俾斯麥的意見,堅持要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奧地利首都,最后俾斯麥想盡辦法勸服了國王放棄這一打算并和奧地利停戰。國王雖然痛苦地答應了,但是要求把這一過程記錄,存在國家檔案館,以證明他是多么的委曲求全。這個細節故事,使得課堂上充滿了笑聲,大家覺得威廉一世這個國王的舉動太孩子氣了,盡管他當年已經70多歲。但這也充分體現了俾斯麥的鐵血統一不是一帆風順的,即使在國內也時刻有反對的聲音,而他以強悍的作風堅持到底。
生動的歷史細節,可以活化歷史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它可以是歷史人物的一句話,可以是幾個簡單的數據,但都必須是最能體現相關史事特色的,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能更真切地了解和認識所學的史事。
細節彰顯真實。學校的歷史教研組有一份《獨立宣言》復制本,每次上課拿出來給學生觀摩總會引來驚嘆和好奇。有一次,外校老師來聽課,說《獨立宣言》的復制本是很珍貴的,很多復制本還是用當時的打字機打出來,打一份少一份。這個說法激發了我們的疑問和興趣,便特地向10多年前的贈送者打聽,她是如何得到這份復制品的,她告知是在美國一所學校參觀時購買的,那是當地老師的教具,和《獨立宣言》原本大小一致。這顯然不能滿足我們的好奇心,繼續追尋。一所國際學校的老師告訴我,有美國留學的同學在《獨立宣言》的手抄原稿所在地——美國國家檔案館買到過一模一樣的復制件。再繼續查詢相關資料,終于理清:1823年,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授命印刷專家威廉·史東制作與原件毫無二致的雕版印刷本。1776年制作的原稿因十九世紀時的不當保存而歷盡風霜,史東的雕版印刷本反而成為現代重制品的基礎。雖然最終在課堂上我們只用了一句話介紹《獨立宣言》的復制本——“根據原稿在1823年制作的銅雕版印刷本的現代復制品”,但是卻充滿著自信和底氣,這種求真的意識也感染了學生,激發他們更大的興趣。

講述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時,經常會提到民國初年的北京政府曾制定很多有利于工商業發展的舉措,也正因為這些舉措,民族工業的發展獲得了一個短暫的黃金時期。但北洋軍閥時期內戰、重稅、對新興事業的摧殘,還是嚴重拖垮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國家陷入雜亂無序的狀態。光是這樣的敘述其實很難打動學生,而僅僅用數據羅列北洋混戰的損失也難產生直觀的印象。
后來用了比較的方法:據統計,整個北洋政權時期的軍費開支高達24億元,17年打仗用掉的錢,相當于中國從1860—1937年近80年工業建設積累的2.5倍。為籌措軍費,各路軍閥橫征暴斂,有資料顯示四川某軍向百姓預征田賦,每年達14次之多,十幾年內已把到2008年為止的田賦都預征了。第一次使用這段材料的時候,恰是2008年,學生們極為震撼,紛紛表示難以想象預征幾十年后的田賦是怎樣一種殘酷——這一個細節就使學生對軍閥混戰割據中國有了極為真實、深刻的印象。這個敘述改寫自北洋軍閥史研究的經典論綱性著作——《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
求真是史學的第一要務,我們在敘述細節時不能隨意地編造、想象甚至拼湊。梁啟超在《歷史研究法》中說“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可言”。課堂運用的細節應出自可靠的第一手原始資料或摘自權威性著作。如果所選的材料不是真實的歷史,那么細節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延伸討論啟迪思維。前幾天,由于北京野生動物園老虎咬人事件引發的“規則討論”甚囂塵上。其實在歷史課中,我們早有嘗試。“美國1787年憲法”是《美國獨立戰爭》一課的重點。我向學生們講述了一個細節:代表們并不是一上來就討論憲法內容的。會議前三天,就做了一件事——制定會議規則。向學生提問:這是不是有點浪費時間?有學生點頭說是,有的揣測老師提問的目的,又覺得不是。其實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如果制定憲法規則的人都沒有強烈的規則意識,那么制定出的憲法怎能得到人民的認同和當政者的切實執行呢?所以規則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追求自由平等的基礎。這個問題的探討一共只有幾句話,但我相信會在學生心中吹起微瀾。很多現代公民社會的理念可以在我們的課堂經過潛移默化的浸潤,內化和升華為學生的品格,這也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所在。

徐匯中學的首位華人校長馬相伯和他的弟弟馬建忠曾參與洋務運動,我們在課堂上就選取學生熟悉的人物講述:洋務運動期間,馬相伯和弟弟馬建忠超前地提議舉貸以充興辦海軍及各項新政的費用之需,得到李鴻章首肯。馬相伯后果于1885年梯航美國,憑他的魅力、學識、口才和西文造詣,在美國舊金山、紐約贏得政、商界人士一致推重,二十四家銀行愿意提供高達五億美元的借款,遠遠超出原來兩千五百萬元的籌措數。你們猜猜看這件事結果如何?學生很冷靜地分析:洋務運動后期因經費困難,很多洋務事業因而停頓,如果接受了這筆借款,可能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可能出于某些原因,這筆錢款沒有到達中國。老師表示,確實如此,消息傳回國內,掀起一場軒然大波,保守、頑固的清朝官員們懷疑這是李鴻章和“洋鬼子”的賣國交易,嚇得中堂大人再不敢接受。一次利用巨額外資發展自己、迎頭趕上列強的千載難逢的機會就這樣失之交臂。上課時詳盡生動的細節描繪和互動交流使學生既受到了馬翁愛國、開明風采的強烈感染,又對于晚清近代化事業的歷史意義和舉步維艱的處境產生思考。

歷史的宏觀認識有時也能夠通過細節的抓取和研究獲得?!睹绹毩馉帯芬徽n的一段副文說,1765年英國頒布《印花稅法》遭到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英國議會中沒有殖民地的代表,殖民地就沒有納稅的義務”。課堂上,教師就會引導學生分析:雖然只是一句口號,但這是北美人民反英斗爭的一大飛躍,從個案的不滿上升到對于相互關系的深入思考,開始從法理上質疑宗主國的權利;同時表明殖民地有了自身政治獨立體的身份的覺悟。
歷史課的靈魂在于培養思考的能力,歷史細節也應該具有啟發性,有深刻的內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挖掘出細節背后蘊含的思想,催生學生的激情與智慧,將課堂變成學生感知歷史、探索歷史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談到現在中學生和他們的歷史學習,我覺得感觸比較深的是他們見多識廣,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個性張揚,思維活躍,對很多問題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但是這樣的學生群體在歷史學習方面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時間看書。
我們面對的是缺少閱讀背景的學生群體,如果我們的歷史課沒有充實豐富的知識支撐,就只能是帽子甩來甩去、概念飛來飛去,枯燥、呆板。一位高一的同學這樣說:我覺得給我們一段史料去理解,抑或是背誦歷史事件,其實和語文學習無異;尋找歷史事件的故事、背景,如何從歷史事件中發現有意義的部分,才是歷史的真正價值所在。這個男生前不久剛剛發表了一項“小題大做”的研究型學習報告《從教書匠到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中的師范素描》,正是以細節作為大歷史中的小切口,完成了一次很不錯的嘗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