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媒揭巴黎如何賺中國游客的錢:奢侈品牌與旅行社有合作
法國巴黎市中心的普羅旺斯大街上坐落著一家名叫Stan & Co的酒吧式餐廳。幽暗的光線照在木質天花板和彩繪玻璃上,別有一番情調。服務生忙碌地穿梭在其中,給愜意地坐在窗邊餐桌旁的顧客送上三明治和咖啡。
道路的兩旁,林立著獲利頗豐的中國餐館和免稅店,成群的中國游客則在舉著小旗的導游的帶領下,擁擠在狹窄的小道上趕往下一景點。
經營著這家餐廳25年有余的店主斯蒂芬妮·韋瑞特(Stephanie Verret)也發現了近年來普羅旺斯大街上發生的一些變化。“街上所有的商販都開始做中國人的生意,之前這里只是個人們愛在早上喝咖啡吃牛角包的小鎮。”她告訴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的記者。
文化沖突逐步顯現

“(中國游客)他們不主動打招呼,不會說法語,也不說英語。”斯蒂芬妮的語氣中帶有些不可思議,她感覺自己更像是生活在北京的鬧市中,“一個女游客在餐廳的地上吐了口痰,我拿了張紙巾放到她手里,用法語說‘拿著’。”
事實上,隨著巴黎成為中國游客頗為青睞的旅游城市,來自東方的游客與當地居民之間的文化差異所引發的沖突,正逐步顯現。
半島電視臺7月31日報道稱,隨著成千上萬的中國游客第一次邁出國門,斯蒂芬妮所在的街區只是各個同樣遭遇文化沖擊的國家的縮影。
對于成群結隊的中國游客所帶來的文化沖突,斯蒂芬妮向半島電視臺的記者表示了理解:“這并不是他們(中國游客)的錯。因為我們處于兩種文化中,他們并不知道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報道稱,記者曾跟隨一個中國旅行團一同游覽,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斯蒂芬妮都是對的:導游并不會給游客做好法國禮儀和文化的講解。對他們來說,”中國市場“只是個數字游戲——讓盡可能多的人坐上車、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游覽更多的景點。
在許多人眼里,在法國,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你好”,這不僅僅是一句問候,也是一個文明的標志。而對于許多中國人而言,這樣的一聲問候并不那么容易說出口。
而表達感謝則是另一個例子。在采訪中,斯蒂芬妮向記者問道:“你會用中文說‘謝謝’嗎?”隨后,她表示,“我關照我兒子在學校里學習中文,但當兒子第一次嘗試教我說中文‘謝謝’的時候,我責備了他,因為那聽起來像在用法語說臟話。”斯蒂芬妮笑著,沒好意思在鏡頭前說出與中文“謝謝”發音相近的那句法語臟話。
中法企業共促游客“爆買”

一般而言,帶領游客參觀古跡和博物館并不能為導游帶來豐厚的傭金,所以,半島電視臺記者發現,在一些旅行社的日程上,安排給這些景點的時間最多只有40分鐘。而且,巴黎景點的設施也并沒有為中國游客的“走馬觀花”提供便捷。比如:盡管去年累計有80萬的中國游客參觀盧浮宮,盧浮宮卻沒有設置普通話版的語音導游器。
擠壓景點游覽所帶來的時間,則由導游帶領游客前往巴黎大大小小的消費場所。半島電視臺報道稱,在賺取中國游客的錢這方面,中國和法國的旅行社是“一丘之貉”。為奢侈品牌做中國市場咨詢的菲利普·瓜里諾(Philip Guarino)告訴記者,(法國)奢侈品牌與中國旅行社之間、旅行社與出境代理機構之間、出境代理機構與法國本土的旅行社之間都有合作,法國旅行社與當地導游甚至司機都有(傭金)協議,這些合作涉及的消費金額每年能達數億歐元。
據菲利普說,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占到全世界的一半,其中85%的購買行為都發生在歐洲和美國,因此法國政府毫無疑問地想要接收雙倍數量的中國游客,達到一年500萬人次的訪問量目標。
從斯蒂芬妮的餐廳沿著街道往下走,便可以看到赫赫有名的“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這里每天都要迎接數百輛載滿中國游客的大巴。巴黎人希望避免擁擠,于是商場為中國游客團設置了特定的進出區域和通道,保證游客能迅速進出商場,并有會中文的導購進行服務。商場內部則是一片混亂,尤其是臨近商場打烊的時間,導游站在門口催促,而諸多中國游客依然推擠著,可能只是為了一只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手袋。
而導游們則無疑樂見這樣的場景。半島電視臺報道稱,許多導游通過帶領游客消費可以得到客觀的收入,甚至有一些導游需要事先付錢給旅行社來帶團,并通過帶團去百貨商場的免稅店購物所獲得的傭金來彌補(墊付給旅行社的)損失。
對于斯蒂芬妮而言,中國游客的消費也將成為她的主要利潤來源。為了方便逛完街在她的餐廳小憩的中國游客,斯蒂芬妮制作了一些中文的標示,提醒他們注意扒手,并提示在店里休息需要消費。她明白,在歐洲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人將成為旅游行業的主力軍。
(編譯:李怡清 單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