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際思想周報 | 美兩黨確定總統候選人,人類游戲的天性
美利堅的分裂,新政治光譜的誕生

近日,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分別舉行黨代會,確立特朗普和希拉里為各自的總統候選人。
《金融時報》就此刊登了一篇名為《共和黨人,民主黨人,分裂的國家》(Republicans, Democrats and the Disunited States)的分析文章。文章開頭說,2004年,當奧巴馬第一次在民主黨黨代會上發言時,他關于民族團結的動人話語——沒有紅色的美國,沒有藍色的美國,只有美利堅合眾國——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聽眾。那次講話令當時年輕的參議院一鳴驚人。但十二年后,當如今的美國總統再次站上黨代會的講臺時,他并沒有否認紅色美國(共和黨)和藍色美國(民主黨)的分裂:二者之間的裂痕太大,彼此的嫌惡也太過明顯。
今天,在兩黨和兩位候選人之間,不僅有深刻的分歧,他們甚至直接否定了對方執政的正當性。在共和黨的黨代會上,“把她關起來”的呼聲此起彼伏(有代表要求把希拉里關進監獄);在民主黨的黨代會上,一個又一個發言者質疑特朗普的道德、判斷,甚至智商。
民主黨不愿意反思為什么那么多美國人準備給特朗普投票,其黨代會上的許多活動只能加深美國中產階級對該黨代表性的成見:同性戀權利、女權、殘疾人、槍支暴力遇難者家屬、無證移民,場場活動都足以感動美國。但這愈發讓人覺得,民主黨是邊緣、弱勢群體的大雜燴,它對中產階級不置一詞,除了對他們說:“拋棄你們庸俗的偏見吧!”
共和黨黨代會毋寧是民主黨黨代會的鏡像。共和黨如今前所未有地退回到了自己的種族和社會陣營之中:在2472名黨代表中,只有18名黑人,創歷史新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民主黨4766名黨代表中,有1182名黑人代表——并且,民主黨黨代會也是由一名黑人女議員主持的。
對11月8日的總統大選,兩黨似乎采取了類似的策略,即不去競爭那些中間選民,而是緊密團結各自的核心支持者。所謂核心支持者,對共和黨,是農村和小鎮的白人工人階級;對民主黨,是非裔、拉丁裔美國人,以及城市自由主義者。
雖然特朗普能夠鎖定共和黨的核心選民,但許多黨內精英都對他敬而遠之。他關于孤立主義的表態,他與普京的眉來眼去,都讓不少共和黨的國家安全專家嚇出一身冷汗。民主黨顯然試圖利用這個弱點爭取選民,希拉里暗示說,千萬不能把美國的核武器交到這個人的手里。或許是因為忌憚特朗普可能實施的政策,之前三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麥凱恩、小布什都沒有參加這次共和黨黨代會。
但是,特朗普還是可能會贏。《金融時報》的文章最后說,如果他真的贏了的話,那就表明,那個紅色的美利堅發起了最后的報復:不僅是對民主黨、奧巴馬的報復,亦是對共和黨傳統領導層的報復。

從美國兩黨的黨代會,《經濟學人》看到了政治光譜的變化。一篇名為《新的政治分水嶺》(The New Political Divide)的文章指出,傳統的左右之分如今被新的政治分界線——開放與封閉之分取代。特朗普直截了當地說:“美利堅(Americanism),而非全球化(globalism),將是我們的信條。”特朗普反自由貿易的演說,仿佛與民主黨的桑德斯一翼相呼應。當然并非美國如此,“閉關鎖國”的呼聲席卷歐洲。正是這一主張幫助匈牙利選出了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政府,也是這一主張使波蘭政府變得十分排外。如今,已經有九個歐洲國家的政府由類似“民粹主義”的政黨領導。文章認為,不斷發生的恐怖事件所造成的不安全感,會使更多的“封閉型”政府被選出,而這,將成為自由世界自共產主義之后面臨的最大風險。文章最后聲稱,自由世界的未來有賴于希拉里能否順利當選。
特朗普確實令人不安。美國杜克大學教授Jedediah Purdy近日在Dissent發文,指導反特朗普的工作。他說,今天左派的政治任務就是挫敗特朗普。但問題不光是不讓他當選,而是要考慮:如何在擊敗他之后,與他的支持者共處?如何在擊敗特朗普的同時,擊敗特朗普主義,而不是強化它?Purdy提出了三條想法。
第一,不要把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混為一談。不要把這些人視為一場白人身份運動的成員。對其支持者中的大多數人而言,他們并不是種族主義者或排外者。第二,不要把特朗普的出現歸咎于“民主”。特朗普本人并不尊重民主,他只是將其作為另一種營銷的介質。在他眼里,選民是顧客,而非公民,特朗普過去的從商記錄告訴我們,他視顧客為傻瓜(suckers)。因此,特朗普是寡頭政治的果實,是金錢文化導致的民主變形的極端版本。第三,要堅持左翼立場。特朗普在他的共和黨演講中點了桑德斯的名,因為他希望吸引后者的支持者,但他一如既往地嘲諷桑德斯的社會民主原則,認為信奉這些原則的人是憤青。希拉里選擇了一個并不激進的競選伙伴,說明她所代表的民主黨建制派也只想接受桑德斯的支持者,而非后者的立場和政策。左翼任重道遠。
女總統,女首相……但少女卻深受社交媒體和勾搭文化之害

美國可能選出史上第一位女總統,英國又有一位女首相入住唐寧街。在美國,少女的懷孕率自1990年代以來穩步下降,女性在各個教育層級的畢業率都高于男性。仿佛女人要開始統治世界了。然而,最新一期《紐約書評》評的兩本書——《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s)和《女孩和性》(Girls and Sex)——告訴我們,現代少女的命運沒有那么令人樂觀。
《美國女孩》的作者采訪了兩百多位年輕女性。作者認為,如今對年輕女性生活影響最大的是社交媒體過度性化(hypersexualized)的文化。女孩們每天在網上花費許多小時,而網絡文化則教育她們把自己視為性的對象:形形色色的黃色笑話、色情圖片,還有“熱辣”評估(hot or not)網站,都發揮了這樣的功能。在社交網絡的規訓下,性感成了最高價值。在Instagram和Facebook這樣的網站上,一個女性的受歡迎程度(她的照片能收獲多少個“贊”)取決于她有多“辣”,于是她們往往會上傳一些胸照、臀照等軟色情自拍,以最大程度獲取異性關注。一位受訪的女孩說:“每個女生都希望她的照片能有三百個贊,因為這意味著人人都想上你(you’re the girl everybody wants to fuck)。”大多數受訪女性都不認為她們在社交媒體上受到壓迫或被對象化,她們放這些照片是因為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自信。《美國女孩》的作者認為,當“成為人人想上的女生”變成一句帶有女性主義意味的口號時,傳統的性剝削已然被成功販賣為少女積極的性選擇了。
《女孩和性》的作者對性感的解放意味深表懷疑。她調查了許多少女的性生活,發現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代女生在某種“充斥著色情,且以圖象為中心的商業”文化規訓下,“把自我價值化約為身體”,繼而用身體來滿足他人的愉悅。她們渴望被欲望,但卻不知道自己欲望什么,不知道如何滿足自己的欲望。作者采訪了七十多名高校里的優等生,她們的性經歷大都不容樂觀:很少有人真正享受過性高潮,她們總在伴侶面前假裝高潮。勾搭(hookup)文化正危害著女性的性生活。
其實這兩本書的作者并不擔心青少年有積極的性生活,她們擔心的是,如今女性性欲的表現形式是如此有限且受到規訓;她們甚至也不反對草率的性行為,而只是希望,不論性行為發生的語境是什么,它都應該是“相互的、彼此尊重的、能動的”。
Pokémon Go:人類游戲的天性,千禧一代的懷舊

最近,一款名為Pokémon Go的增強現實游戲風靡許多國家(相關介紹見“思想市場”其他文章)。與之相關的趣聞也層出不窮:比如美國警察用Pokémon Go把罪犯引誘到警察局,比如一些運動員對里約奧運會玩不了Pokémon Go感到十分失望。
《衛報》和《紐約時報》紛紛刊文為這款游戲背書。
《衛報》刊登了一篇名為《為什么Pokémon Go是一項國民醫療服務》(Why Pokémon Go really is a 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評論。文章說,盡管這基本上只是一款老式尋寶游戲,但它讓人們有了出門享受新鮮空氣和運動的借口,并讓許多成年人重新做回了孩子。雖然有人指責Pokémon Go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任何人類活動都會造成這些問題;這是人的問題,而非工具的問題。真正重要的是,Pokémon Go滿足了人的本能:玩。所有的游戲都可能制造混亂,但在一個人人躲在屋子里上網的時代,人們依然渴望在一起玩,這本身難道不夠動人嗎?
《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為《Pokémon Go,千禧一代第一次懷舊大爆發》(Pokémon Go, Millennials' First Nostalgia Blast)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討論這個問題。文章認為,與這款游戲相關的所有元素——增強現實、地理定位、觸摸式手機游戲——都不新鮮,真正令Pokémon Go成為一個事件的,是它證明了千禧一代(1984-1995年生人)正在變老。Pokémon Go是他們首次大規模消費的懷舊產品。千禧一代對游戲中的角色十分熟悉,在街上“遇見”這些神奇寶貝仿佛是在重溫童年。文章通過一些個案指出,目前玩這款游戲的幾乎都是這代人,他們,在街上相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