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缺斤少兩上熱搜,市值蒸發超2500億,海底撈“水逆”何時結束?
“水逆”了大半年的海底撈,最近又出事了。
據媒體報道,某消費者到海底撈消費時發現了嚴重的缺斤少兩情況——一份200g的毛肚,在稱重時僅有138g,分量直接少了三分之一。
而隨著媒體的曝光的發酵,海底撈也迅速登上了熱搜。

作為一家市值超千億的火鍋龍頭,今年以來海底撈頻頻被曝出負面消息。除了這一次的缺斤少兩以外,食品漲價、牛肉粒變素等問題也頻頻讓海底撈陷入輿論的漩渦。
一直以來,服務質量都是海底撈最堅固的護城河和主打賣點,如今負面消息頻出,假如服務質量不再成為海底撈的招牌,那么海底撈還能靠什么支撐千億市值?
服務向左,價格向右
實際上,這并不是海底撈第一次被曝出負面新聞了。
據媒體報道,在去年的7月,有消費者在海底撈濟南某門店就餐時發現烏雞卷中有硬質塑料片;第二天,該家火鍋店就餐的幾位消費者先后因大便出血、胃痙攣等癥狀被送到了醫院。
當時,海底撈回應稱,該事件是由于工廠灌裝環節員工操作不規范,導致產品標簽掉落到產品中所造成的,和自己快速撇清了關系。

也是同一個月內,監管部門在走訪中發現,海底撈杭州某店的1批次筷子被檢出大腸菌落,另一家門店被發現筷子消殺記錄有缺失,且用過的筷子未及時清洗。
而到了今年的6月,海底撈還因為口味問題被大家熱議。
……
不難看出,近年來隨著海底撈門店數量迅速增加,其產品以及服務難免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當然,這并非海底撈最主要的問題,除此之外,海底撈的價格悄然上漲才是主要問題。
根據海底撈2020年的業績公告顯示,海底撈整體的顧客人均消費從 2019 年的 105.2 元上升至 2020 年的 110.1 元,人均消費增加 4.9 元,漲幅為4.65%,根據其披露的2020年2.5億總客流來進行計算,漲價后的海底撈創造出了12.25億的收益。
如果細分到菜單方面,通過對比 2020 年和 2021 年海底撈的菜單可以發現,海底撈的多數菜品價格都有 1-3 元的上調,例如半份椒香腰花由原先的 19 元漲到了 22 元,半份青筍由 10 元漲到了 12 元。
股價下挫,市值蒸發超2500億
除了上述服務以及菜品問題,海底撈今年表現不佳的業績和股價也常被詬病。雖然其悄然對菜品進行了提價,并且也瘋狂地擴張,但海底撈的業績表現卻并不好,凈利潤并未隨著產品漲價而提升。
根據中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撈實現歸母凈利潤為9452萬,而其2019年的歸母凈利潤為9.11億,同比大幅下降近90%;其上半年的凈利率為0.48%,較2019年上半年的7.8%凈利率大幅下降。

除了凈利潤、凈利率等數據之外,代表餐廳吸引力、對餐飲行業非常重要的數據——翻臺率,海底撈在該數據上也是在不斷地下降。
根據媒體報道,近年來海底撈的翻臺率在不斷走低,2018年到2020年數據分別為5.0、4.8、3.5;有機構曾經測算,3次/天的翻臺率是海底撈單店的盈虧平衡線。
在各項數據持續走低的影響下,今年以來海底撈的股價也是大幅下挫。
截至10月22日收盤,海底撈的最新股價為29.2港元,相較于2月份最高的85.779港元已經跌去了65.96%,市值更是較高點蒸發3089億港元,折合人民幣2537億元。
連鎖餐飲問題不斷,海底撈的警鐘已經敲響
其實,負面消息并非海底撈獨有。
隨著門店數量的不斷增加,當品牌到達了一定的體量之后,食品安全、服務質量、產品質量等問題就會慢慢涌現,這已經是連鎖餐飲店的一個“通病”了。
除了海底撈之外,今年以來也有不少的連鎖餐飲品牌被曝出負面消息。
如同在火鍋行業的呷哺呷哺、奶茶行業的奈雪的茶、茶百道,甚至連麥當勞在不久前都被曝出衛生問題。這些品牌雖然都有嚴格的管控流程,但隨著門店數量的增多,這些機制都在慢慢失效。
對于海底撈來說,這些問題必須要更加重視。因為服務質量一直以來都是海底撈最核心的競爭力以及護城河,一旦沒有了優質的服務質量作為支撐,海底撈的護城河也將會隨之消失。

畢竟,沒有了好的服務,海底撈就不會吸引大部分用戶排著長隊,去消費人均110元的火鍋了。
綜合而言,海底撈的警鐘已經敲響,海底撈必須在擴張同時多注意質量,要不然失去口碑之后想挽回就十分困難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