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是中國現代油畫的拓荒者之一,用印象派風格畫中國題材

20世紀初, 那些遠赴重洋去法國留學尋求藝術之路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帶有印象派的烙印,印象主義成為中國早期西洋油畫先輩們探索中最容易被接受的流派。1925年留學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1930年回國后在上海新華藝專、杭州國立藝專、上海美專執教的周碧初更是如此,他對印象派的迷戀貫徹影響了自己一生的藝術創作,對色彩的詮釋令人慨嘆。

7月22日,“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獻展”在上海油畫雕塑美術館開幕,這也是上海油雕院大師(名家)文獻系列展第四場,美術館用兩層樓的空間來回顧周碧初先生的藝術人生,并將他的畫室原樣復制到了美術館二樓空間。畫室里放著周碧初用過的躺椅與櫥柜,櫥門板上還貼著唐云贈送給周碧初夫婦的兩幅畫作的原作,畫家們之間的交往的隨性隨意此處可見。

周碧初被譽為“中國現代油畫拓荒者之一”、“我國獨樹一幟的色彩畫家”。他1903年出生于福建省平和縣霞寨鎮。在法國與徐悲鴻結識后,共同立下了“為發展中國油畫藝術事業而奮斗終生”之宏愿。他是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是中國百年油畫發展歷史上的先驅者、開拓者和奠基人群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美術教育家,他在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中成就斐然。印象派畫家們對于色彩的靈動掌握,形成了清新溫和的優雅之風,周碧初先生的作品偏多靜物和風景。

自1932年始,周碧初任教十年于上海新華藝專擔任教授兼西畫科主任,創作和教學從未間斷。展廳中有一個豎起的展板,鏡面鑲嵌的方式展示了一幅周碧初畫在木板上的雙面油畫,一面題為《黃山之云》,一面題為《水鄉》。畫作均繪于1935年,即周碧初在上海新華藝專任教期間。從雙面油畫的畫面上看,此時,周碧初的印象派風格尚未完全形成,而“黃山之行”系列在周碧初晚年被視作他的代表性作品,策展人之一傅軍認為,這樣的雙面油畫可能是他早期的構想,而利用木板兩面作畫,在當時可能是出于節儉之想所做的練筆。

在很多學生心中,周碧初早年授予他們的繪畫知識終生受惠。學生凌啟寧在《緬懷老師》一文中曾經回憶當時的教學情境是說,“在那個年代所能看到的只是蘇派畫,同學們都用扁平的豬鬃筆作色塊的塑造,畫法也都差不多。我至今能清楚地記得一次靜物課,周老師提了兩只粘滿彩色紙絲的兔子走進教室,把我們都叫了起來,這怎么畫?老師說,你們好好看看,感覺一下,想想該怎么畫。”第二天老師帶來示范的作品,并且“還帶來一把圓頭的、尖頭的油畫筆分送給學生,我們這些十四歲的孩子從未見過油畫還可以有這樣的畫法,這張‘別出心裁’的作業讓我們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

展覽中一幅色彩鮮艷充滿了童趣的作品上就是那兩只粘滿了彩色紙絲的兔子,作品題為《新禧》,印象派的手法表現了中國意味的題材,十分有趣。

本次文獻展得到周碧初先生家屬的極大支持,他們提供了周碧初先生各個時期的油畫原作50余件、速寫20余件,為歷屆文獻展中展出原作最多的一次,其中不少作品為首次對公眾展出。另外,他們還提供了許多珍貴文獻資料,包括上世紀40年代展覽的手繪海報、30年代出版物、周先生教學筆記、證件、展覽請柬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