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楓涇八旬老人在家打造了一座微型“5A級景區”

老陳年近八旬,以前是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的職工,專門加工機械零件。退休后,他原本住在閔行區。2009年,他和老伴一起搬到了楓涇鎮,安享晚年。
“剛來時,房子周圍很臟,都是泥巴、碎石頭,而我家就是一樓。所以,我想把房子周圍弄得干凈點。”老陳說,他原本只想讓房子前的小院子干凈整潔一點,沒想到,經過6年的精心打造,他竟然造出了一座精美的微型景觀。

老陳打造的微型景觀,圍繞在他的房子周圍,面積約有40平方米,那里有鱗次櫛比的山峰,有盤旋而上的山路,還有20個亭子、7個寶塔、2座寺廟和10幾座拱橋。各類建筑都古色古香,錯落有致地立在山石之中。
“有山必有廟。我出去旅游,看到很多名山上都有寺廟,所以我在假山上也做了兩座廟。”老陳說,為了讓景區看起來更加生動,他還放置了很多人物玩偶,有正在練習武功的少林寺和尚,有正在欣賞風景的游客等,惟妙惟肖,頗有生趣。
讓人驚訝的是,這些懸崖峭壁、橋梁、亭臺、寶塔,大多是由老陳撿來的廢品制作而成:假山上的石頭,是從各地撿來的;涼亭的柱子,是用傘的桿子做成的;房子、人物、動物等,都是小孩子不要的玩具。

“別人不要的垃圾,到了我這里,就是寶貝。”老陳說。現在,鄰居家里沒用的東西,都會送過來給他瞧瞧,看他是否用得上。
材料撿回家,他還要精心打磨。在這座微型景觀里,最醒目的要數7座寶塔。這些寶塔有的是5層,有的是7層,都呈六角形,尖尖的塔頂、微翹的飛檐、紅色的欄桿,十分精巧。
老陳說,這些寶塔全都是自己制作的,塔身、塔頂和飛檐用水泥澆筑,柱子用的是廢棄鐵管,一層一層地制作,最后再用油漆上色,每個寶塔需要半個月才能完成。

在老陳的微型景觀里,石頭的數量最多,連他自己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塊。據說,這些石頭來自五湖四海,有新疆的,有內蒙古的,有甘肅的,都是他和老伴兒外出旅游時撿回來的。
在這些石頭里,有10多塊白色的石頭老陳特別喜歡。他介紹,這些石頭是從內蒙古帶回來的。
2013年,老陳和老伴兒跟著旅行團到內蒙古去旅游,晚上就住在蒙古包里。第二天一早起床,看到蒙古包旁邊有許多白色的石頭,特別好看,他就像發現寶藏一樣,趕緊去撿。
“人家起床以后都去馬場看馬了,我們兩個就在那里撿石頭,最后挑了十幾塊,有20多斤重。我們把石頭裝在包里,全部帶回家來。”老陳回憶道。
像這樣的事情,對老陳來說是家常便飯,“我和老伴兒經常出去旅游,祖國的大江南北都去過,遠的到過新疆、甘肅、山西,近的到過福建、安徽、河北,人家旅游買紀念品,我們就撿石頭。”他笑說。
經過幾年的積累,老陳收集到了各式各樣的石頭,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無奇不有,每一塊都有自己的特點。
“沒有特點的石頭,我都不撿的。你看這塊,從這邊看像駱駝,從那邊看又像一條哈巴狗。再看這塊,像不像一個人的臉?還有這塊,中間有個洞......”說到這些石頭,老陳頗為得意。
如今,老陳的微型景觀已建造完成,不僅周邊的鄰居常常來他家欣賞,就連到楓涇古鎮旅游的游客也慕名來拍照留念。“大家看了喜歡,我也很開心。”老陳笑呵呵地說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