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雙重標準”如何破
字號

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對跨國公司內外有別的“雙重標準”,越來越難以接受。從耐克的“單氣墊”到蘋果的售后服務,從大眾汽車變速箱問題到豐田的“踏板門”……乃至此次宜家“奪命柜”事件。
一直以來,跨國企業都是高質量、嚴標準的代名詞。可一到中國,似乎變味了。究其原因,根本還是在于中國執行的相關行業標準偏低。最終導致流通到中國和國外市場上的產品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現象。
行業低標準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外企進來變成“枳”。一些國內企業出口日本、歐美的產品標準也要大大高于其在國內銷售的產品標準,之前熱議的到日本購買馬桶蓋事件便是一例,這又何嘗不是雙重標準呢?
由此看來,“雙重標準”并不是跨國企業的“專利”,國內企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多跨國公司對國內消費者的“歧視”,并不是刻意針對,而是國內行業標準沒有和國際同步。消費者被“歧視”、“雙重標準”盛行,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的召回制度、行業標準、違法成本、消費者維權等,沒有實實在在地做到位,沒有跟上其他國家的步伐。結果才導致了企業的傲慢和消費者權利的羸弱。
所以,在要求跨國企業對國內消費者一視同仁的同時,也別忘了,國內相關行業的標準也應該盡快與國際接軌。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