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視頻|“中國好聲音”臨播改名, 燦星稱不再引入海外模式
一紙判決書下,這個夏天,不會再有一檔名為“中國好聲音”的節目。
開播前第十天,制作了四季“中國好聲音”節目的燦星制作公司,著手把“中國好聲音”這五個字,從所有的錄好的節目素材、宣傳資料、道具上,一一清除。
燦星匆匆為節目換上“中國新歌聲”這個名字。臺上的導師仍是那英、汪峰、庾澄慶、周杰倫,不過這檔音樂真人秀節目,是要和爆紅了四個夏天的”中國好聲音”,劃清界線。
燦星還想再爭一爭“中國好聲音”這個名字,版權官司余波未平。
但風波中燦星已下定決心,要去做中國原創的節目,“不會再引進海外的節目模式”。
一億版權費
買下國外節目模式版權,定名“中國好聲音”,曾是燦星制作揚名立萬的一役,最終卻變成了扼住咽喉的一只手。
燦星副總裁陸偉記得,那年他們十三個人一支隊伍,剛從傳統電視臺走出來。要打的第一戰,就是向荷蘭節目研發公司Talpa買下節目模式,定名為“中國好聲音”制作音樂真人秀節目。
“中國好聲音剛出來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會這么紅。”那時為了敲定一個播出節目的衛視頻道,燦星還需和浙江衛視“對賭”,如果節目收益高,那么燦星將獲得更高的分成,但如果節目收視慘淡,燦星也將承擔巨額損失。
最終燦星一戰成名,曾憑借“中國好聲音”一個節目的收益,就站到了年度國內民營節目制作公司榜首的位置。
舞臺上追夢的草根音樂人,為好聲音轉身的導師,讓“好聲音”成為了“達人秀”之后,另一個國外節目模式在中國大熱的例子。當時業界樂于談論,成功的國外版權模式能夠省下巨額研發費用,并減小節目失敗的風險。
在那之后,一大批歐美、日韓的節目模式被引入中國,其中有觀眾耳熟能詳的“爸爸去哪兒”“跑男”。引入國外模式進行本地化,成為中國節目制作的主流。
但作為節目內容制作方,陸偉發現,沒有自主擁有的版權,就總有合作中斷的危險。
五年中,好聲音的版權一再水漲船高,從最初的三、四百萬人民幣,第二季就漲到六千萬人民幣。每當談判艱難,陸偉總感覺,這只扼在咽喉的手,不斷又緊了緊。
“如果我們想做彰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節目,節目卻總被人扼住咽喉,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
今年《中國好聲音》的版權,則開到了1個億人民幣。
最終談判破裂, 擁有節目版權的荷蘭制作公司Talpa,把好聲音的版權賣給了唐徳影視制作公司。燦星則轉向研發一檔原創的真人秀選秀節目。
轉型做原創節目的代價并不小,但陸偉覺得,“再貴也不會高過一億的版權費”。
國外模式擠壓國內原創空間
燦星開始放開手做原創節目的時候,發現在國內市場做原創節目,已經走的步履艱難。
國外節目模式曾經是合作方,如今正是對手。經過了“中國達人秀”“爸爸去哪兒”等海外節目模式的爆紅,歐美、日韓的節目模式,在品牌贊助商看來,幾乎已經是保證收視率的“金字招牌”。
而信任海外節目的另一面,則是贊助商對國內原創節目的能力的擔憂。
“整個市場上目前更青睞的是引進模式,如果你說你是一個原創模式,你遇到的最大一個困難可能是,市場上對你缺乏信任感。”燦星原創的音樂節目《蓋世英雄》在尋找冠名商的時候,就找的艱難坎坷,最終是一個國有品牌提供了贊助。
然而在引入海外模式四年之后,節目模式對于燦星的意義已經發生了變化。陸偉認為,對于從未接觸過一種節目模式的制作公司來說,通過引入海外的節目模式,可以習得一種全新的制作理念。
“當燦星剛開始制作達人秀節目的時候,接觸到的理念,和傳統的電視臺節目制作理念差別非常之大,是在這個模式里面,我們了解到國際最一流的真人秀模式是怎么制作起來的。”
四年之間,燦星從一支十三個人的隊伍,迅速壯大到了四五百人的制作團隊。也從制作“中國達人秀”節目開始,擁有了制作了一流的真人秀節目的能力,到現在這個時間點上,節目模式就只是提供創意而已。
“全世界各地有各種各樣盲選的節目,有些是轉椅子的,像the voice這樣,有些是導師從地下升起來的,有些是屏幕擋在導師面前,所有的模式本身,最根本的是怎么樣把你眼睛遮起來這一點。”

模式是殼,核心是人
“審美疲勞,大家看轉椅子已經看了四年。即便是今年我們繼續去購買這個模式的話,我們也考慮在什么地方做一些修正和改變,正好遇到這個契機,我們就決定放開手腳,去做一檔全新模式的節目。”
確定無法再獲得國外版權后,燦星決定原創一檔音樂節目,徹底顛覆原來“中國好聲音”的模式。
在啟用了全新的比賽制度之外,燦星導演組頭腦風暴出了導師戰車的模式,請來迪士尼的制作團隊打造了戰車,與之相關的燈光、舞美、攝像,也需全部重新設計布置。“我們做了千百次的測試,最大成本之一,也在于試錯。”
但就像認為,不是叫“中國好聲音”這個名字的節目就一定會紅一樣,陸偉也認為,觀眾不會因為技術上的設計,一定要去收看一個節目。
陸偉看到,國際上大熱的真人秀節目,幾乎都已經來到了中國,其中成功的寥寥可數。大多數失敗的原因,是在舞臺上塑造的形象,無法走入觀眾心里。
“所有的節目模式只是一個殼,真正能決定這個節目成功與否的是當中的人。所以每一季節目,我們是依靠這些學員所體現的歌唱的天賦,他們聲音的感染力,和他們人格的魅力去征服觀眾。”
制作“中國好聲音”的每一個導演,平均要接觸成百上千的選手,其中可能只有十幾個人能夠被邀請到上海來進行試音,最終只有一兩個人才能站在舞臺上演出。
“我們則要為這些懷揣音樂夢想的學員,讓他們找到生命中最適合他們的歌曲,在舞臺上演唱,這個演唱如果能夠打動中國最一流的四位導師,也一定能打動臺下千千萬萬的觀眾。”
對燦星而言,這些“有感染力的人”,是“中國好聲音”取得成功的核心,也是“中國新歌聲”能否成功的關鍵。但這并不屬于模式的內容。
版權之爭已讓燦星被動上了數次頭條,有評論在等著看節目離開外國人到底行不行,有人“追劇到第五季,等著沒見過的素人學員扔一臉驚喜。”燦星也在等著看,節目播出后,這原創的“新歌聲”一戰,能否打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