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四屆上海法租界史研討會:上海法租界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1年9月25日,由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主辦,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中共上海徐匯區委黨史研究室、上海抗戰研究會、上海市歷史學會協辦的“上海租界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第四屆上海法租界史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行。本屆研討會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余位專家學者參會,提交論文24篇。與會專家學者分別由中共黨史、城市史、社會史和中外關系史等視角切入,較為全面地探討了上海法租界與中國共產黨誕生及早期革命活動的緊密聯系,為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及上海城市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較為新穎的觀點與成果。
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蔣杰副教授主持,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國防大學張云教授及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馬軍研究員分別致辭。蘇智良教授表示,上海法租界與中共建黨、中國革命關系密切,對這種關系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對一些重要歷史節點和細節的扎實研究之上,但這種研究絕不意味著碎片化。張云教授認為,上海法租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便利。孫中山、陳獨秀和毛澤東等先進知識分子多有在法租界活動的經歷。上海法租界同樣深刻影響了初創階段的中國共產黨:這里不僅是黨誕生與成長的發祥地,還為很多中共領導人赴法勤工儉學、籌劃成立早期黨團組織提供了條件。因此,詳細考察上海法租界中的人、事、物與中國共產黨發展的關系有助于推動黨史研究走向系統化、精細化。馬軍研究員回顧了自2014年以來歷屆上海法租界史學術研討會取得的成果,并對今后的法租界史研討會進行展望。他還指出,未來幾年“五卅運動”、“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一二·九運動”和“太平洋戰爭爆發”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將迎來紀念節點,應多做研究。

會議現場
法租界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上海師范大學姚霏副教授作首場報告,題目為《1933年前中共早期組織/中央機關在滬的空間分布——以上海紅色舊址遺址信息數據庫為基礎的研究》。她利用上海紅色舊址遺址信息數據庫和上海黨史的相關資料,對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和中央機關在上海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其內在邏輯進行了探究,不僅概括出1920至1933年間中共中央活動中心與核心機關所在地的三段變化特征,還揭示了上海作為中共中央早期駐地的優勢。中共在上海革命活動的空間分布彰顯出上海作為中共中央早期駐地的優勢。姚霏副教授指出,中國共產黨由只能被動依賴優勢空間環境、規避惡劣空間環境,到主動利用不同行政區劃間的權力縫隙;從寓所機關合一、群聚性的機構設置,到有組織、有計劃、有總體規劃的機關設置。空間分布變化也從側面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對不同時期革命任務、斗爭形勢、斗爭環境的總體判斷,見證了一個新興政黨的日益成熟。
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的徐光壽教授通過系統梳理匯集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的諸多進步分子、報刊和中共早期在此地開展的重要活動與駐扎的重要機構等指出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同老漁陽里2號的緊密聯系,由此認為這一棟住宅被賦予了中國共產黨創建的諸多功能。徐光壽教授總結,老漁陽里2號作為一百年前中國最早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夢想開始落地生根的地方,是早期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源地。
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吳海勇處長借由考察1927年7月的上海城市狀況、人員流動和主要發生在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諸多事件及它們與國內外局勢的關聯,嘗試復原中共一大召開時的社會背景情況。
中共組織的早期革命活動
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江文君副研究員的報告《蔡和森與建黨初期的中共黨組織》通過列舉蔡和森與毛澤東、陳獨秀、趙世炎、李立三等先進知識分子的交流往來,梳理了他在法國的勤工儉學的歷程與早期建黨工作。文章重點闡述了蔡和森參加建黨初期上海黨組織工作的情況,指出了旅外歸國的年輕一代在中共發展早期的作用,展現了中共在發展初期與共產國際雙向互動的意義。他指出,中共早期是從一些不同的知識分子小團體發展成為更嚴格地組織起來的列寧主義政黨的,而這個過程是曲折而激蕩的。
上海大學歷史系侯慶斌博士考察了1922年陳獨秀在上海法租界第二次被捕受審的前后史事,并通過與1921年陳獨秀首次被捕相比較,梳理司法、輿論和時局的互動等方式揭示了法租界當局審理此案以退謀進的考量,由此管窺中共中央兩度遷出上海法租界的背景和建黨初期中共與上海法租界當局關系的演變。
上海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楊陽進行了題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與國民黨關系之研究(1920-1921)》的報告,梳理了1920至1921年中共早期組織成員和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間復雜而綿密的社會網,闡述了中共早期組織與國民黨的合作趨向與思想差異和中共一大針對國民黨的觀點、政策爭論,從而展示出中共早期成員與國民黨人由交叉合作走向組織分化的復雜過程和以上海法租界為軸心的龐大社會網絡在中共建黨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王玉編輯和上海市延安中學朱嘉偉老師則以中共中央特科為考察對象,分別探討了白鑫事件與上海租界警察。王玉編輯以白鑫事件為中心詳細梳理了中共中央特科在上海法租界的處決行動、法租界當局善后的警戒舉措和國民黨激烈的反應態度與實際行動,凸顯了近代上海“一市三治”背景下共產黨、國民黨和法租界三者之間存在的張力。而朱嘉偉老師通過梳理中國共產黨中央特科情報科與上海租界警察的情報關系、情報交易和前者取得的工作成效分析了中央特科情報科針對上海租界警察的工作方式和在保衛中共中央、遏制租界當局和國民黨當局反攻趨勢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新視角下的法租界與中共活動
此次研討會的一個亮點就是與會學者從許多新視角出發,豐富了上海法租界史和黨史研究。來自的上海歷史博物館劉華作了“不安與騷動——《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年報》1919至1925年巡捕房報告摘譯注釋”的報告,對大量有關上海法租界的重要外文材料做了摘譯和注釋,有力佐證了1919年到1925年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發展的關鍵時間段,上海則是關鍵地點。
隨后來自上海城市建設檔案館的曹偉借助館藏檔案文獻對上海法租界內與近代中國共產革命活動發生密切相關的建筑、道路和街區進行了挖掘與解讀,這種工作不僅有利于紅色建筑的修繕,還表現出觀察上海法租界與中國共產革命活動關系的新視角。曹偉指出,雖然城建檔案與中共黨史、法租界史研究的聯系尚不緊密,但這并不意味著雙方無法“擦出火花”。城建檔案無論是形式上的直觀性,還是內容上的豐富性,都能為相關研究提供獨特的視角與寶貴的史料支持。未來,隨著城建檔案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多學科合作研究的持續深入,上述價值還將得到進一步凸顯。
來自上海師范大學的陳斌則從紅色出版物的視角出發,將1920年至1927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出版紅色報刊的歷史視為一個連續的整體過程,并從城市史的角度出發梳理了建黨初期中共在上海創辦紅色報刊的相關情況,并且分析了上海獨特的城市社會背景為中國共產黨紅色出版創造的有利條件。
最后,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范世濤的報告《上海法租界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1934-1937)》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角度出發,以在上海法租界內活動的現代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團體為支點,詳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及其組織在法租界時期的活動情況,并通過獨特的經濟學視角展現了不一樣的歷史畫面。
區域發展與中共組織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歐七斤研究員作了題為《“民主堡壘”的崛起:中共組織在交通大學的創建及早期發展》的報告,將黨史和校史相結合,進一步說明了高校青年學生在我黨早期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上海市檔案館馬長林研究館員的報告《抗戰時期上海法租界內的中共領導機關》借助檔案、報刊等資料梳理了1937年至1941年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后中共領導機關在法租界的設立與分布,并全面分析了中共在上海法租界開展秘密工作的環境優勢,從而對抗戰時期中共在上海的領導機關等主要選擇在法租界作出了解釋。
隨后來自嶺南師范學院的陳國威副教授則將視野轉向了廣州灣的中共黨組織,陳國威副教授從利用中法檔案資料介紹了國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中共黨組織在廣州灣的革命活動,并以黃學增為中心,梳理了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對選址廣州灣進行組織建設的態度與實際決策。
最后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秦基偉詳細介紹了旅法精英與華工的密切聯系以及旅法華工會的成立情況,還借助中法文獻資料對旅法華工會的在法活動做了詳細梳理。此外通過介紹一戰結束后中共旅歐黨團幫助并最終領導旅法華工會的過程和旅法華工回國參與建設的歷史,闡明了在20世紀20年代共產主義崛起的世界大勢下,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的發展勢頭。
報刊、口述史料的新發掘
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許宸睿、成羲、陳泓旭,他們的報告《清末中國人對普法戰爭的認識——以時人著作和報刊為中心的研究》運用時人著作和報刊等史料,以上海法租界為支點,探究了普法戰爭在中國引發的社會反響及其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方面發揮的作用。
隨后上海師范大學蔣杰副教授在其“法國新見《赤光》雜志第50、53及55期概況——兼論編輯與流傳”的報告中全面介紹了于法國文獻檔案中新見的中共旅歐組織所辦刊物3期雜志原件并對該刊的出版發行、編輯團隊、影響范圍等方面進行詳細梳理,不僅彌補了國內相關史料的缺漏,還對研究中共早期旅法黨團骨干具有重大意義,為觀察中國革命提供了全球視野。
來自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的馬軍研究員則從書籍翻譯的角度出發,以范希衡為中心全面梳理了其人與《上海法租界史》翻譯的諸多關系,分析了范譯本對倪譯本的影響,不僅肯定了范希衡在文本翻譯方面所作出的貢獻,而且還原了《上海法租界史》早期翻譯的歷史細節,在《上海法租界史》翻譯史上找到了新材料、新視角。
最后來自上海師范大學的陸軼雋借助上海社會科學院所藏珍貴的工人口述資料對上海工人團體的工作狀態、政治參與和罷工運動等做了歸納分析,試圖通過挖掘與解讀大量成規模記錄上海工人日常生活與思維方式的材料實現微觀史學在上海法租界史研究領域中的突破。
宗教、社會與外的沖突、交往
北京師范大學江天岳副教授的報告《法國首任駐華艦隊司令卜羅德與太平天國時期的上海天主教會》以太平天國時期法國天主教在上海的發展與活動為背景,著重論述了法國海軍準將卜羅德在中國活動的軌跡。其借助法文檔案、地方志等材料論述了卜羅德在受到天主教勢力滲透的江南社會所經歷的巨大形象轉變,凸顯出宗教因素在近代法國對華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隨后來自復旦大學的何思薇和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吳子祺同樣將視野轉向了廣州灣租界地區,何思薇采用傳教會出版物和親歷者口述史料等中西文文獻,梳理了天主教在廣州灣的發展脈絡及當地由此形成的政教關系,并著重論述了天主教會在廣州灣的慈善事業,從而指出了天主教會在廣州租借地行政當局支持下的發展路徑,意在從基督宗教的角度拓展廣州灣租借地社會文化方面的研究。吳子祺則詳細梳理了民國初年廣州灣租借地的兩項涉及金錢的商業爭議,并以此為例探討了當地華商通過聯合、制衡等手段同法國當局抗爭以爭取自身利益的過程,從而對民國時期華南沿海的地方社會如何處理殖民管制與國家建設并存的雙軌關系進行了分析。
最后上海師范大學杜立婕副教授以上海法租界內的百代“小紅樓”為核心,在既有歷史研究成果和民國史料的基礎上結合21世紀后的新變化對百代唱片內容進行分析,從而以都市人類學視角闡釋了上海法租界百代唱片在上海近現代都市化進程中反映中國國家命運和日益增強的基層化趨勢。

與會者合影
上海大學廖大偉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周武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瞿駿教授、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王瑤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任軼副教授、來自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的張智瑋等學者分組評議,提出了有益意見。
圓桌會議由蔣杰副教授主持,上海師范大學周育民教授、馬軍研究員,以及沈萍、馬長林、吳海勇等與會學者發言,分別從史料運用、問題意識、視野角度、多領域拓展、跨學科研究和比較研究等多方面討論了中國共產黨誕生與上海法租界的關系,以及上海法租界史未來的發展方向。此外,法租界史研討會的日常建設、講好法租界內的上海故事與黨史故事、關注上海與國內外發展大勢的聯系等議題也受到了與會學者的關注。蘇智良教授在會議最后回顧了法租界史研討會的往屆課題與發展歷程,在肯定法租界城區史、地域史等方面已經取得的出色研究成果基礎上指出法租界內歷史風貌的利用尚有充足空間可供開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