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青報微信公號評武漢內澇:不利環境里總有“人禍”變本加厲
北京青年報微信公號“團結湖參考”7月9日消息,對于武漢這座城市來說,大概沒有哪一個難題,會像城市內澇那樣頑固、那樣讓它頭疼吧?據說這個地方發生水災的歷史,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5年。這是由于武漢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這座城市,地處江漢平原東部,原本就建立于一片低洼的沼澤之上。它曾經被稱為“百湖之城”,所謂“百湖”,正是它作為沼澤之地的印跡。
實際上,不止武漢,內澇實是許多城市的頑疾。而年年治理年年再現,也成了這些城市內澇治理的一大“傳統”。在這個傳統中,發生了多少辛酸的故事,簡直是“罄竹難書”。城市在發展,人心在變化,內澇卻“歷久彌新”,不改本色,至今依然困擾著人們。
當然,客觀條件不利,治理不易,不該成為不為和胡為的借口。可不幸的是,偏偏就是在這不利的環境里,總還有“人禍”變本加厲。就拿武漢這座城市來說吧,據說曾經的“百湖之城”如今早已名不副實,大量原本具有蓄水納水功能的天然湖泊,被一個個非法或合法地填埋,用于修路,用于開發房地產。
其實,“人禍”何止于此。嚴重滯后的排水系統、城市的盲目擴張、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念,都是中國城市內澇不治的復雜原因。更令人頭疼的是,這些原因常常盤根錯節,像一團亂麻相互交織在一起。以至于明明是“人禍”,卻又似乎形成了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像那些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一樣,把所有人都裹挾于其中。所有人都希望內澇能盡快治理得到解決,卻又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愿,陷于這一團亂麻中不可自拔。
回首往事,2013年之前,人們常常把城市內澇無法治理,歸結于“無法可依”,以及部分官員的無能或胡作非為。但實際上,在2014年《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實施之前,其實已經有不少官員因內澇治理不力被問責,其中就包括武漢的部分官員。只是,即使法律法規越來越明確,問責愈加嚴厲,卻似乎還是沒法立竿見影緩解內澇問題。如今面對這一千古頑疾,不少城市的管理者也算真抓實干,可為何內澇治理還是難有寸進呢?這個問題,或可從最近人們對武漢市防汛資金的質疑中,找到部分答案。
武漢市政府3年前提出《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擬投資129.85億治理城市內澇。可武漢市水務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當年規劃的129.85億防汛資金目前只使用了40多億,剩下的90億至今沒有花出去。攻堅行動未能按原計劃實施,最新一次嚴重的城市內澇卻已經粉墨登場。其中的原因,當地水務局似乎也頗為無奈。他們表示,水務項目涉及拆遷征地,需要與當地市民溝通,前期審批歷時長、環節復雜,需要各個部門配合會商,排水項目只能在汛期之后,造成建設工期短,這些都是造成資金沒法花出去的原因。
如果水務局的解釋屬實。其實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錢花不出去,還真不是有誰懈怠或人為阻擾,也不是因為資金本身配置不當。也就是說,防汛經費的使用,錢本身不是問題,問題也不是沒錢,而是原定準備干的活很難有進展。這個問題同時也說明,城市防內澇,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無礙配合,也需要政府和市民之間充分溝通,沒有這種內外一致行動,工作很難進行下去。
武漢市這次尷尬的“滯后”,原因可歸結為計劃本身操之過急,當時制訂時沒有考慮周全,也可歸結為當地政府推進計劃的能力不行,又或者兩方面都有。但無論如何,這個“滯后”,可能在很多城市的防汛治理過程都會遇到。以前不少人以為,地方政府對城市地下排水管網的財政投入不足,“重地表、輕地下”是阻礙城市內澇治理的主要原因。可這個案例卻告訴我們,原因也許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復雜。有時雖然不差錢,但如果內部協作效率不足,部門之間配合出現問題,再多錢也只能干瞪眼。說到底,這是機制上的沉珂漏洞。
其實老實說,就算這些錢全都按計劃花完,我也不太敢相信武漢內澇,就能從此一勞永逸地解決。在這個計劃之前,武漢曾經啟動過“污水全處理五年計劃”和“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計劃”,兩項計劃共投資逾230億。可內澇還是如期而至,計劃似乎永遠趕不上變化。這說明內澇治理急不來,短期內所有龐大計劃的收效,可能都會很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面對城市內澇這種系統性頑疾,沒有相應補足機制漏洞,內澇怕是會永遠“濤聲依舊”。(原文標題:武漢治內澇,到底卡在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