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潮水娘娘》到碼頭號子,江南民歌是一座巨大寶庫
“五更雞鳴鵓鴣啼,丫頭嫁了太湖西,青山竹園望不見,浪白濤濤哪得歸……”10月17日,上海市民文化節江南民歌大賽頒獎展演在江南水鄉古鎮青浦朱家角舉行。張順法、王士菊以一曲《五更雞鳴鵓鴣啼》贏得全場掌聲。
這首崇明山歌去年被龔琳娜學了去,改編成《潮水娘娘》演唱,一曲婉轉起伏唱進了很多人心里。她當時學唱的老師,就是張順法。

《五更雞鳴鵓鴣啼》。
江南民歌是巨大的寶庫
本次民歌大賽自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拉開帷幕,經過報名、預賽,決賽三個階段。決賽中,16個區拿出各具特色的40多首“看家”民歌獻給觀眾。最終《綠島四季歌》《問花名》《姑蘇風光》《碼頭工人來四方》《吃吃浦東老八樣》《十二月花名》《阿婆茶》《救枯苗》《搖一櫓過一浜》《啥鳥飛來節節高》10首歌曲獲得“最江南”演繹獎。
崇明山歌非遺傳承人張順法帶來的《五更雞鳴鵓鴣啼》是《潮水娘娘》的原版,少了改編,多了幾分原生態的野性味道。“這首歌非常難,曲調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變化很多。”張順法是崇明山歌第六代傳承人。家里人人都唱歌,熏陶是自然而然的。“小時候媽媽抱在懷里哄睡,唱的就是崇明山歌。”勞動時田間地頭唱,歇下了搖著扇子也唱,在這塊充滿歌聲的土地上,張順法從會說話起就會唱歌了。
談起龔琳娜的《潮水娘娘》,張順法笑,說她“聲音很好,但方言學得不像”。民歌依托于方言,因而傳承更難。70歲的張順法每年都去崇明中小學巡演,教孩子們唱崇明山歌,但正經收的徒弟只有四五個。
“碼頭工人來四方耶,號子自有南北腔,那里號子最好聽喲,比比來唱唱喲,比比來唱一唱喲。嗨咗 嗨咗 嗨咗……”《碼頭工人來四方》是楊浦區選送的民歌,也是宋頻平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首。楊浦區倚靠黃浦江瀕臨入海的一段,歷史上就是繁忙的船運碼頭,碼頭工人的勞動號子是城市里著名的民歌。《碼頭工人來四方》由平均年齡76歲的4位演唱者演唱,每個人所用的方言都是不同的,有寧波話、上海話、江蘇話等等。
當時上海碼頭工人來自周邊很多地方,蘇北幫、上海幫、湖北幫、寧波幫幾個地方的人比較多,勞動號子也就發展出了多種方言混雜的形態。這一段就描寫的是碼頭工人聚在一起唱號子比賽。決賽中,這首代表上海開埠以來最經典的聲音的勞動者之歌力壓群音,毫無異議地獲得第一名。
據《碼頭工人來四方》的演唱者王福林介紹,這首歌是由作曲家侯小聲作曲,侯小聲老師多年前曾走訪上海碼頭,組織老碼頭工人唱歌記譜,為碼頭號子留下寶貴的資料,王福林他們“四人組”每年都會配合區里錄制碼頭號子,保存在光盤。如今,他們還在社區教其他人學唱碼頭號子。
宋頻平覺得這種表現形式非常真實,“而且他們唱出了勞動號子應該有的鏗鏘有力的狀態,唱出了勞動人民勞作時的熱火朝天的狀態。非常震撼人心。”
本土原生態民歌令人震撼
“今年在上海舉辦的江南民歌大賽,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重意義。”大賽評委,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樹薈認為。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上海音樂學院江南民歌演唱與研究大師鞠秀芳先生為代表,就帶來了膾炙人口的名曲《大九連環》、《四季相思》、《江南春早》等,奠定了江南民歌演唱的藝術風格。1980年代期間,著名民歌理論研究專家江明惇先生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上海卷》收錄了500多首傳統民歌。“這次活動的舉辦,再一次弘揚了江南民歌在新時代中的傳承、改編與創新。”
上海作為現代國際化大都市,文化相對多元化。“民歌如今在上海都市文化中尚處于較邊緣的地位。”郭樹薈認為。這也是傳統音樂研究者們的痛點。
幾千年來,從《國風》對民歌的采集開始,民歌口傳心授、不絕于耳。是母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民族音樂的基礎,承載著一地鄉愁。它和社會發展、日常生活、日常審美趣味、日常情感表達都有著緊密的聯系。
上海民歌不像高原地區、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具有強烈的風格,它的歌詞生動、詼諧,語氣婉轉、含蓄,富有情趣,細膩平樸,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極具感染力。
上海民歌分為勞動號子、田山歌、小山歌、小調、兒歌、吟唱調等。在賽事的推進過程中,16個區對本地域民歌進行了梳理,“除了吟唱調外,其他的種類都聽到了。”
決賽場上,上海地域民歌讓專家和觀眾們都感到震撼。“尤其讓我震撼的是那些原生態民歌,它們前所未有地以本色出現,不但沒有對原曲調進行修改加工,更是大膽地啟用了毫無專業聲樂基礎的民間藝人進行演繹,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魅力大放光彩。”大賽評委,國家一級作曲、著名音樂制作人彭程激動地說。
青浦區“李維紅非遺創新傳承工作室”主持人李維紅從事非遺保護工作30年,她笑言:“這些歌曲的演繹雖然讓專家和大眾感到震驚,但對我們非遺保護工作者來說卻很尋常,這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同時,她也表示,這也說明上海民歌的傳播度不夠,如何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更好創新傳播這些民歌、打造民歌文化品牌IP,這是他們所迫切期待的。
江南民歌大賽首次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讓專家、非遺工作者、傳承人、演唱者、媒體、大眾聚集在一起,正是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的大好時機。也讓田山歌及其它民歌的傳承保護者們有一種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感覺。

《碼頭工人來四方》。
要保護,更要傳承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依托于鄉野田間的江南民歌日漸衰落。這也讓保護工作變得迫在眉睫。
“江南地區民歌資源豐富。1980年代的《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上海卷》中就收錄了500多首民歌。但這些歌離我們比較遠了,傳唱度不高,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狀態。” 宋頻平說。
老一輩的原生態民歌傳承人每一年都有人故去,讓民歌研究者和保護者都倍感時間緊迫。讓江南民歌傳承下去是大家心頭的責任,但如何傳承,又是爭議頗多的課題。
大賽報名之初,經過專家組討論將民歌分為傳統民歌、新編民歌和創作民歌進行分組報名。報名之前主辦方的電話咨詢不斷,“不停地有人來咨詢我們這首歌能不能報名”,宋頻平表示,大家對哪些歌是江南民歌哪些不是,還有新編民歌、小調和上海老歌(流行歌)之間都產生了歧義。因為是第一次,主辦方、參賽者、非遺工作者、專業音樂研究者之間都進行了反復討論。大家也對這種爭論表示歡迎,討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推廣與明義。
傳統民歌就是原生態民歌。對這一類作品,宋頻平認為“一定要保留它的原始形態,保留最初的樣子”,因為,“只有保留住了原型,我們后人才有形可循。”
宋頻平的老師是江南民歌演唱與研究大師鞠秀芳。老師曾告訴她,好的民歌旋律應該被流傳下去,讓后人知道我們的祖先曾有過這么美好的音樂,“我覺得這個意義很大,至于后人怎么去理解它,怎么去改變它,怎么去欣賞它,是后人的審美,我們的審美應該是非常寬容的。”
宋頻平不反對在原生態民歌的基礎上“做一點點溫柔的改編”。《潮水娘娘》就屬于此類,“《潮水娘娘》的改編在原生態民歌的基礎上加了高明的配器,把最原生態的民歌和最現代的手法結合起來,聽起來又不突兀,非常好聽。制作人對民歌有著有別于常人的感悟,他做出來的東西是雅俗共賞的,是一種大美。”
最近新創的民歌也有不少,其中也不乏優秀作品,但好作品比較少,“年輕一代的作曲在努力地嘗試,他們大都經過學院派的熏陶,專業素養是夠的,但民歌基礎相較于之前,不那么扎實了。”
宋頻平覺得這是很遺憾的事情,“我們現在聽流行歌,聽交響樂,聽 rap,但很少聽民歌。如果你自己不會唱,你心里沒有音樂,你寫出來的東西一定不那么流暢那么感人。”
她了解到的國內一些優秀的民歌創作者,都曾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唱民歌。上海音樂學院在1950年代賀綠汀主持期間,每一個學生不論什么專業,都要學唱民歌,“因為這是我們本土的文化,這是我們的語言積淀下來,這是我們真正的文化。”

歌舞《上海謠》。
從傳統中汲取養分,讓更多人關注民歌
江南民歌大賽將民歌重新拉回大眾視野之中,引發深思。音樂制作人彭程表示,看了民歌大賽心潮澎湃,“它讓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歌,我們對傳統音樂的責任在哪里,我們是否太過于依賴西方音樂體系,而忽略了自身最重要的東西,忘記了流在我們身體內的中華民族血液。”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上海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民歌開始回暖,江南民歌大賽的主辦正當時。李維紅表示,希望更多人能喜歡、接受、傳唱民歌,希望更多年輕的工作者來創作年輕人喜愛的民歌,吸引不了年輕人也是文化工作者的寂寞。
專家們也認為大賽中雖然一些流行音樂與民歌結合的作品也富有新意,但不少新編民歌和創作民歌的創作還亟待進一步改進。郭樹薈認為上海民歌要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中有一席之地,需要更多人關注、研究、演唱和宣傳。傳統民歌的挖掘整理工作還需要繼續,除此之外還需要鼓勵和支持更多作曲家、演唱者田野采風,創編和演繹更多新民歌,演唱者要了解歌曲產生的環境、作曲家的意圖、了解民歌精神表達的藝術趣味,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觸及作品的靈魂。
民歌大多用方言演唱,與地方方言密切相關,因此也需要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提起江南(上海)民歌,大家就只知道《茉莉花》,這說明我們與媒體大眾的融合還不夠。“我期待未來出現在中國樂壇和媒體的民歌,從詞曲到演唱都是有著清晰的中國傳統符號。”彭程說。
宋頻平曾和張順法的小妹,崇明山歌最著名的傳承人張小末同臺演出,自己也唱過《潮水娘娘》,“我知道她唱得有多好,也知道我們要去唱有多難。一個語言一種風格。他們家世代唱崇明山歌才有這樣的積淀。一個好的作品或者一個好的傳承人絕不是憑空出現,一定要經過積淀。如果有更多人關注傳統民歌的保護和傳承,參與到這件事中來,我覺得我們明年會做得比今年更好。”
作為江南民歌大賽的關聯活動,“上海民歌”系列講座也將于10月19日到11月23日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舉行,徐景新、郭樹薈、候小聲、韓金梅、鄧姝、江山等民歌、聲樂及非遺領域的專家、學者云集一堂為各區音樂干部及相關人員講解民歌及其創作,進一步深入推廣普及民歌的傳承與創新。
據悉,主辦方將持續舉辦江南民歌大賽,并有望在未來幾年將民歌大賽擴展到整個江南地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