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消費信貸“偽創新”遇嚴監管,墓地貸彩禮貸等被禁止開發
近年來,各類銀行依托不斷細分的場景,推出了名目繁多的消費貸產品,其中不乏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名目。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服務煤電行業正常生產和商品市場有序流通保障經濟平穩運行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指出,銀行機構不得開發違反公序良俗、助長社會陋習和不良風氣的“墓地貸”“美麗貸”“彩禮貸”等消費信貸產品,堅持打擊各種“偽創新”。
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上述表態可以看出,監管層希望銀行機構能夠服務實體經濟,開發符合社會正確導向且能滿足用戶消費需求的信貸產品,而不是通過“偽創新”達到獲客的目的。
不得開發“墓地貸”等產品
《通知》要求規范信用卡經營行為,嚴控單一客戶發卡數量和授信額度,規范分期管理,不得通過誘導過度分期等方式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防止以卡養卡、以貸還貸,助長過度負債。
關于堅持打擊各種“偽創新”,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某些特定消費信貸產品,是為了滿足用戶的特定需求、拓寬金融機構服務邊界,但金融機構需注意在營銷宣傳方面的合規性和適度性。
近幾年,銀行通過制造噱頭等方式推出各種“創新消費信貸產品”。例如今年3月份,某中小銀行曾因為一張“彩禮貸”的海報,引發網友熱議。海報顯示:年滿22周歲,連續工作時間不少于12個月,情侶一方為行政事業單位正式員工,就可以申請“彩禮貸”,最高可貸30萬元,年利率低至4.9%。隨后,該行發布聲明稱,對“彩禮貸”引發網絡熱議,深表歉意,給予直接責任人停職處理,對部門負責人給予記過處分,還對相關轉發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
記者查閱近年相關報道發現,不少銀行消費貸產品都曾引發過廣泛熱議。比如“墓地貸”“生育消費貸”“婚慶貸”“結婚貸”等產品。
早在今年4月份,央行有關負責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針對“彩禮貸”“墓地貸”等金融產品曾有過表態。該負責人表示,“個別銀行打著所謂金融創新的旗號,挑戰社會痛點,引導居民過度負債,觸及社會公序良俗的底線,脫離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職。支持銀行在風險可控、審慎合規的前提下結合實體經濟的實際需要,推出的針對性的創新產品。
對比央行之前的表態,銀保監會此次新增了“美麗貸”。而此前(9月27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也發布了《關于停止播出“美容貸”及類似廣告的通知》,要求即日起,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機構、平臺一律停止播出“美容貸”及類似廣告。
“這些‘偽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其底層與普通消費信貸產品并無不同,這類貸款本質其實就是居民消費貸款,通過制造噱頭的方式來宣傳獲客,盡管僅涉及個別中小銀行,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星智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偽創新”背后中小銀行居多
值得關注的是,在近年來因奇葩名稱引發爭議的“偽創新”產品背后,以中小銀行居多。
黃大智坦言,在消費貸產品競爭中,中小銀行創新能力有限,產品同質化嚴重,在產品的競爭中除了傳統的額度、利率、放款速度外,只能挖空心思在客群、宣傳上下大力氣,因而造成了這種亂象頻出的情況。
劉斌認為,中小銀行為了獲客容易劍走偏鋒,且在發布相關產品時對于道德規范方面把關不嚴,合規意識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
蘇筱芮進一步解析稱,“中小銀行金融業務發展存在流量焦慮,企圖通過蹭熱點的方式吸引大眾眼球,來打破優質消費場景匱乏的局面。”她建議,銀行在消費信貸產品創新方面應關注科技應用、模式精簡、體驗優化等方面的創新,更應關注業務的本質。
此外,《通知》要求切實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嚴格落實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管理要求,不得放松信貸用途管理和真實性查驗,防止信貸資金被套取和挪用。
《通知》中雖然叫停了“偽創新”消費信貸產品,但市場上各類特色消費信貸產品非常多。黃大智表示,“大多數特色消費信貸產品授信額度不超過30萬元,容易違規流向樓市、股市。要加強信貸資金用途和流向的監控,確保貸款不被挪用,這是金融機構未來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