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發現音樂人王源:歌手如何收獲破圈聽眾?
原創 范志輝 音樂先聲
作者 | 硯心 編輯 | 范志輝
每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夏日情懷,而古今中外的創作者們也一次又一次吟詠著代表青春與美好的夏日。日語中,“夏天結束了”意味深長,關于夏天的電影不計其數,莎翁更是用十四行詩提問:“能否將你比作一個璀璨夏日?”
8月28日,王源以作詞、作曲、編曲及制作人等多重身份交出的全新原創專輯《夏野了》,從6月份持續“連載”到臨近8月底,終于按下《洄》車,全部解鎖。在他看來,夏天意味著橘色天際線、流星、螢火蟲等等“悲傷又美好的事”,也意味著蕩秋千、狂歡的“瘋人公園”……

專輯《夏野了》封面
不得不說,這是一張適合戴上耳機,獨自安靜聆聽、回憶過往的專輯。從《源》到《夏野了》,王源的創作視角從個體走向了更大眾的共情,也用扎實的作品完成了一個唱作新人向成熟唱作人以及音樂人身份的蛻變。
《源》到《夏野了》的蛻變:
從少年心事到普世情感
“聽歌會哭也不是歌者的錯,除了這首歌,希望你聽懂的歌能越少越好啊。”
一貫的抒情旋律,詩意感性的歌詞,內斂克制的情感,個人特有的中低聲區,制造出了一種溫暖堅定感。這依然是一張充滿王源烙印,而非制作人痕跡的專輯,但與上一張專輯《源》相比,試圖探討的命題更多元了,蘊藏的情感深度增加了,相應地,曲風無疑也更加豐富了。
與上一張專輯主打的華語流行曲風相比,這張專輯涵蓋了Downtempo Pop、Urban Pop、Hip-Hop及Trap的多元曲風,但并不冗雜、分散主題,多種曲風都統一歸屬于王源的個人風格之下。他作為創作者的自主思考與兩年間的成長,生活痕跡都折射在其中,已不能再單純以“少年心事”一語蔽之,聽眾是更廣泛的年齡層與受眾群體。

專輯《源》封面
《源》正如專輯名稱所言,整張專輯更聚焦他個人生活、情感的敘述,合作的音樂人較多為行業前輩,是一種新人上路的赤誠創作。兩年后,《夏野了》的專輯風格更多變,且合作的音樂人更年輕,以liveband的形式在排練室寫歌,感性創作、理性制作,以不設限的方式玩出了屬于自己的音樂特質。
從專輯內容看,《夏野了》中藏了太多難以言說的情緒,對愛情主題的描寫、對打破規則的渴望、對未來的野心,這些都是屬于年輕人共有的普世情感。專輯中的傾訴感與私密感,引發了許多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治愈感,是王源《夏野了》專輯,也是他音樂創作的重要關鍵詞。
“初夏私語”篇中,主打歌《流星也為你落下來了》講述了平行世界中一場盛大而遺憾的相遇。第三篇章主打《你的名字是世界瞞著我最大的事情》則來源于制作人朋友講述的一個故事——在他的學生時代,有一趟連接緣分的公交車,一站路的距離,是他與那個暗戀女孩之間永遠的尺度,年少的懵懂羞澀成了他們緘默不語的秘密。
在《一些悲傷又美好的事》的歌詞中,他寫道,“花開過會落,誰能捱過時間長河,世界上有無數無可奈何,有一些錯過了就變成灰色”,寥寥幾筆,將人生的悲歡離合用少年的口吻勾勒清晰。在創作者善于觀察的眼睛里,山上偶遇的暴雨,花開花落,任何一個生活的小細節都有可能成為創作靈感。
故事感,是王源音樂創作的另一個關鍵詞。《瘋人公園》MV中呈現的怪誕詭異的夏日游樂園,王源飾演的瘋人魔術師所幻想的舞臺,是一個徹底破壞了正常秩序的異想世界。MV里呈現的失控感,夾雜著王源對于“心血來潮”與“放肆”的渴望,他將這種情緒用音樂的媒介輸出為可成型的故事。
終章篇,王源分別與音樂人劉憲華和李佳隆合作了《HOME(歸)》與《洄(By Now)》兩首歌曲,前者是一對同樣經歷過異國求學的師兄弟之間的男人對話,后者則是一次說唱邂逅。Trap與Sub Bass,Future Bass與Auto-Tune的大膽運用,既實驗又有跨越現實的夢幻感。
相應地,專輯形式同樣有所創新,強化了內容層面的故事性。專輯分為初夏私語、仲夏奇想、盛夏奇遇、炎夏灼光四部分,在不同時間發布,帶來了沉浸感與陪伴感,篇章始終緊緊圍繞“夏”,卻有著不同的溫度與情緒。
這樣的精心創作也得到了聽眾正面的反饋。數據顯示,專輯中的單曲《流行也為你落下來了》在14天內累計的播放量就成為QQ音樂上半年單曲播放TOP3,發行首周登上抖音排行榜TOP1。
而在“去粉絲化”傾向、更具大眾用戶基礎的酷狗音樂上,《夏野了》收聽人數近3000w次,更例證了這張專輯的破圈程度,王源的音樂人、唱作人身份也更多地被大眾圈層認可。
變與不變:
成為音樂人王源
“原創包含著自我釋放和表態,但它也不完全是,它包含世間萬物…… 生活中保持文字的敏感度就是看和不斷吸收……音樂是一輩子的修行。”

在即將收官的原創音樂綜藝《明日創作計劃》中,擔任明日召集人的王源作為已經有一定成績的青年創作者,處于對同齡音樂人碰撞的渴望,首次作為“老師”出現在音樂節目中。節目中,他呈現出“客觀理性、嚴格專業”的一面,輸出金句不斷,同時也流露出對音樂藝術的虔誠和熱愛,我們眼中的他更具有一個成熟音樂人的屬性。
而拆解這個屬性樹立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音樂成長之路。
如果說旋律構成了一首歌曲的“軀體”,那么歌詞則為其注入了靈魂。《夏野了》專輯總制作人陳令韜曾評價王源:“他寫的歌詞特別好,他有比同齡人有更多冷靜觀察和提煉。”究其原因,王源的輸出能力與文字的感受力,離不開他在文字與音樂意識上長年累月的練習。
從2018年開始,王源為《環球人物》雜志撰寫文章,每月他分享見聞、感悟和思考,那些讓很多陌生網友動容的句子,“不知道留在天臺上的那首歌,有沒有記住這落日晚風”、“有人等煙雨,有人怪雨急,好像潮濕的水汽能滲入心底”都出自于王源的筆下。

2019年初,王源登上原創音樂節目《我是唱作人》的舞臺,第一次讓他的音樂走向大眾。一首袒露心聲的《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以4億播放量成為QQ音樂2006-2020 15年來綜藝歌曲TOP4。
而兩年多來,不斷積累的專業知識,以及人生閱歷的逐漸增加,這些都化為了王源的音樂積淀。在音樂綜藝《誰是寶藏歌手》中,王源從Z世代視角出發,面對蔣凡、金海心等音樂圈大前輩,用自己的敏感去真誠地觸碰、感知背后的故事,也讓更多的好作品被聽到。

可以看到,無論是選秀綜藝還是各大音樂平臺的扶持計劃,每年都會有一大批新人進入市場,他們里面有素人、有網絡紅人,也有新生代創作者,但大多只是小圈層的一時熱度,在走向大眾音樂人的路上卻困難重重。
但王源無疑已經趟出了一條特別的音樂人發展路線:作品被認識——形成風格化——收獲聽眾群體。他能夠走得通這條路線的原因,不僅得益于他對音樂專業知識和音樂素養的建立,也是對自己音樂風格的堅定、堅持,更離不開持續穩定輸出好作品的認真態度。
再思考:
“愛豆”歌手如何收獲破圈聽眾?
在當前語境下,“偶像”、“愛豆”的身份,似乎不是一個有太多正面意義的詞匯。
一般來說,“愛豆”歌手由于本身魅力,往往在作品之前先獲得了超高的認可與喜愛。這并不代表不好,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自身優質作品不多,導致被刻板印象,除粉絲外很少觸及大眾聽者,他們的很多作品也被視為流水線產物。
而在音樂消費加速分眾化、圈層化的時代,“愛豆”歌手如何才能打破審美與興趣的“繭房”,實現作品破圈?
在華語樂壇,偶像音樂傳播的先天痛點,無外乎是因為音樂創作過于懸浮、沒有經歷做根基,聽眾無法感知其中的真情實感。為了迎合現有受眾或者偶像身份,千篇一律的工業化流水線產品批量產出,或富含工業糖精,或為賦新詞強說愁,從而淪為圈地自萌之作。

換句話說,要想“治好”偶像音樂的痼疾,從內容創作源頭上,能夠開出的藥方便是“真情實感”。正如王源在新專輯《夏野了》中從身邊周遭的人事與情感攝取靈感,在冷靜的觀察中表達著自我思考,更由此獲得了更廣泛的共情力,感染到了粉絲圈層外的聽眾。
同時,對于偶像音樂人來說,外表與人氣,對于蛻變成實力派從來不是一種拖累,或許反而是一種助益。國外就有很多“實力派偶像音樂人”的成長案例。以Billie Eilish為例,她夸張潮流的造型、叛逆獨特的外表,恰好填補了聽眾對于音樂的想象,豐滿了音樂人格,一舉成為全球爆紅的超級青少年偶像。

觀察王源的音樂發展路徑不難看出,在各種新潮音樂文化的沖擊下,他始終堅持自己適合的音樂,將熱愛的華語流行體現在每一首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而這種風格和他清新的外形、溫柔的個性達成了音樂風格與人的統一,反而讓他區隔開了其他同類歌手,標識性更明顯。

所以,偶像從來不該局限于刻板印象,畢竟作品是音樂人格層面的表達,最終輸出的是人與作品統一的“超級IP”,而形象打造、宣發動作等,都是基于內容衍生的錦上添花。
回到“愛豆”歌手如何破圈的議題,王源或許是一個可供借鑒的模板。在愛豆歌手、大眾歌手之間,王源是大眾歌手;在短視頻歌手、播放器歌手之間,王源是播放器歌手。
但同時,他更是一個澎拜的創作者和表達者,音樂人王源正迎面走來。
排版 | vision
原標題:《發現音樂人王源:歌手如何收獲破圈聽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