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規劃應急避難場所,四年后建成一類16處二類299處
上海作為特大型國際化大都市,除了人口高度密集,同樣面臨著產業高度密集、建筑高度密集和公共交通高度密集的現狀,在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時,應急避難場所設施的布局顯得尤為重要。
7月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規土局了解到,上海已編制了至2020年的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規劃。規劃顯示,本市重點建設的避難場所主要為一類(長期固定避難場所)和二類(短期和中期固定避難場所);至2020年,全市規劃一類應急避難場所16處,總建設規模426.5公頃;規劃二類應急避難場所299處,總建設規模707.27公頃。以防為主,防、抗、救、減相結合,在2020年前全面提升本市應對自然災害與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災害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按照此前的上海市《關于推進本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意見》,上海城市應急避難場所,是指在城市中人口聚集地附近,以應對地震災害為主,兼顧其它災害事故,用于接納受災居民緊急疏散、臨時或較長時間避難及生活,確保避難居民安全,避免災后次生災害危害,并可供政府組織開展救災工作的場所。
按照規劃,一類應急避難場所,近期將重點完成黃浦區廣場公園及音樂廣場(延中綠地黃浦段,包括音樂廣場)、長寧區中山公園和金山區體育場三處,總建設規模36.2公頃;二類應急避難場所中,近期重點建設58處,建設規模115.14公頃。
相關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按照用地屬性,上海的避難場所分為兩類:一種是場地型避難場所,用地類型為公園、廣場、公共綠地、體育場、學校操場等室外開闊場地的避難場所;另一種是場所型避難場所,用地類型為具有一定規模、安全的學校室內場所、體育館、影劇院、賓館飯店、救助站、度假村等堅固室內建筑的避難場所。
按照容量能級,避難場所可分為一、二、三類,其中一、二類為固定的應急避難場所,一類場所可供5000人以上的受災居民避難(生活)30天以上,服務半徑5000米;二類場所可供受1000到5000人避難(生活)10天以上至30天以內,服務半徑1000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