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高校將黨史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課堂:歷史為何選擇共產黨

在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最近的一堂思政課上,研究中共黨史黨建的齊衛平教授講授的“歷史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吸引了所有的聽課學生,以至于留給學生提問的半個小時時間,被延長到1個小時也結束不了。大學生們提的問題從教育、城鄉差距、房地產等社會問題到歷史問題,讓齊衛平教授看到了學生們客觀理性認識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渴望。
引導大學生通過對歷史史實的正確分析了解,形成對當代中國道路選擇的理性認識,今年以來,滬上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展開了拓展思政教育內容的新嘗試——將嚴謹的黨史學術研究成果引入思政課堂。
道路自信取決于對歷史的充分了解
齊衛平的這堂講座,屬于華東師大思政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一部分,主要是從中國近現代社會面臨的各種狀態和案例入手,來講授“為什么歷史選擇了共產黨”。
課后,一些大學生圍住齊衛平教授,他們帶著自己搜集來的“解密材料”,希望和老師深入探討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歷史環境。齊衛平告訴學生:“現在看到的這份材料,是一個外國人寫的紀實小說,而在歷史研究中,研究者必須要保持客觀的立場,不能有自己主觀的推論。而且歷史研究必須有史料互相佐證。”事實上,作為長期研究黨史的學者,齊衛平曾經專門就這份“解密材料”想方設法調閱國內外所有能夠找到的史料進行求證,最后得出了否定的結論。他把自己的考證過程告訴學生,讓他們了解到歷史研究中“孤證”并不足以采信。
類似的困惑,在現代校園里并不少見。隨著信息開放,大學生如今接收到的信息越來越紛繁復雜,接觸到的思潮也越來越多,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甄別判斷,對大學生的能力是個新的考驗。齊衛平說:“理性而客觀地認識和分析史實,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是大學生需要培養的正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學術研究的方法。”
黨史研究擴展思政課內容
應對新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滬上高校紛紛借助于近年來陸續成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拓展思政課內容。其中,今年5月剛剛被列為上海市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5所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更是嘗試將嚴肅的黨史研究的學術內容引入到思政課堂中。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做法,是將黨史研究內容納入系列講座,華東師大黨委書記童世駿教授在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生做講座時,通過自己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社會史研究所交流時搜集到的馬克思、恩格斯手稿研究資料,講授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過程,和大學生探討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結合的過程。
而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則邀請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的學者,將最新的研究史料一一呈現在學生眼前,幫助大學生思考中國道路選擇的必然性。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認為,很多高校都有豐富的黨史研究以及校史研究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融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這是一個事半功倍的重要舉措,對于大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握時代脈搏有著重要意義。
培養大學生客觀理性認識世界的能力
復旦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團隊中的老師從博導到副教授,不少都有歷史學背景。出身復旦歷史系的主講老師朱瀟瀟認為,在網絡時代,學生們很容易就接觸到網上流傳的所謂歷史“解密”文章,也很容易碰到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的材料和觀點,而我們思政課的教學目的,正是要讓學生通過深入研究,正本清源,簡單回避反而會讓學生思想迷茫。如今,朱瀟瀟的課已被復旦學生列入需要“搶課”的范圍。
在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出的思政課上,每年都會有人文學院歷史系劉統教授的講座。曾經在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戰爭檔案的劉統,帶著那些塵封的檔案和當事人口述來和學生展開討論。他認為,正是這些史實才讓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雖然有無數的可能性,但更多的因素讓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學生評價他講授的思政課程“有知識,也有思想”,并兩次把劉統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