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展覽|從宋徽宗到慈禧:在帝王收藏賞玩中品讀王朝興替
臺北故宮博物院與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The Asian Art Museum)共同策劃的“帝王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展”,于即日起至至9月18日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是繼1996年“中華瑰寶”赴美巡回展覽后,睽違二十年,臺北故宮國寶再度赴美國,并將于西岸文化重鎮(zhèn)舊金山與中南方大城休士頓二站展出。
本次展覽共展出150余組件文物,其中包括30件極重要珍品。觀眾們可以透過這些橫跨八個世紀、四個朝代的宮廷收藏,欣賞繪書、畫法、織品、陶瓷器、漆器、琺瑯器、青銅器、玉器和圖書文獻之美,同時藉由九位統(tǒng)治者——包括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元朝忽必烈、明朝永樂、宣德二帝、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以及清末慈禧太后——的藝術品味,感受十二至二十世紀初期文化藝術的精致華美和多元發(fā)展。
此次展覽也是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建館50年特展,館長許杰表示:“這絕對是‘帝王藝術品’里極品中的極品。”這恰恰反映了博物館的重要任務之一:將當代的觀眾與亞洲偉大的傳統(tǒng)藝術連結。
宋:大觀紹興
北宋文人雖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而皇室在宋太宗對二王書風的倡導之下,出現(xiàn)了宋徽宗的瘦金書。眾所周知,宋徽宗是一位藝術造詣極高的皇帝,他能書善畫,成立宮廷畫院,編撰《宣和畫譜》等,后世的宮廷收藏始于徽宗。此次展出的書法《怪石詩》,為徽宗得石時所作:

“殊狀難名各蔽虧。高低崒屼鬪巍巍。直疑伏獸身將動。常恐長蛟勢欲飛。 □裂幾層蒼檜(氵齒)。凝嵐四接老松圍。名封三品非無美。飲羽曾令壯奮威”
此詩以帶有獨特個性的瘦金書寫就,雖在本質(zhì)上屬于北宋尚意書風,但在書寫法度上存在明顯的個人特色,與唐代將法度隱藏于筆畫線條背后的做法不同,宋徽宗將書寫法度直接展示給觀者。一溝一壑之間表現(xiàn)出徽宗筆法系統(tǒng)和他極其想要傳遞與統(tǒng)正的思想。
與“瘦金書”的外化不同,產(chǎn)燒于十二世紀初的北宋汝窯以其“雨過天青云破處” 溫潤典雅的色彩聞名于世,卻隨著宋金戰(zhàn)火不復存在,難以復制。汝窯全世界典藏不足七十件,此次展出的紙槌瓶創(chuàng)意來自伊朗、埃及玻璃工藝的紙槌瓶,在十一世紀初左右傳入中國。為陶工加以仿制的汝窯紙槌瓶,主要作為擺設或賞玩之器。

此瓶的此瓶有直長頸、斜寬肩、折為上豐下斂的腹部、平底,底部有五枚細小支釘痕;唯該類瓶型在長頸的上方原應有一平折上揚的盤口,本器的口部可能因傷而平截去,并鑲銅棱扣。全器呈腴潤的粉青釉色。北宋時代“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飾”的審美。
宋徽宗的審美意趣,標記著宋代藝術中抒情表達的風尚,其后廣為南宋帝后們依循效法成為南宋王室獨特的文化表達模式,南宋王朝肇基君主高宗在文化上以紹興北宋正溯,倡導以藝載道,重視理樂教化。
宋室南渡后,高宗趙構(1107-1187)積極招攬畫人,重建宮廷畫院,并致力于搜求散佚書畫,致使南宋的藝文活動得以迅速振興并續(xù)作發(fā)展。

本幅畫高宗頭戴烏紗展腳幞頭,身著朱紅袍服。相貌溫文儒雅,雙目炯炯有神。其皇后亦是雍容:

在皇室倡導下,宮廷畫家從事宮觀、官署壁障、屏風等裝飾圖畫,發(fā)展出更為精微而富于詩情畫意的特色。山水畫的構圖由北宋大觀式全景山水,轉變?yōu)檫吔菢媹D,以表現(xiàn)景物的遠近、疏密、開合與高低之視覺美感。用筆既含蓄內(nèi)斂又富于表現(xiàn)性的筆法,描繪物像化繁為簡,呈現(xiàn)個人明顯特征,詩、畫與書法結合,互為對應,成為后世典型。

馬遠為寧宗朝畫院待詔,善山水人物,他學李唐,但更加簡率;樹石多從巨然;人物衣褶,基于吳道子成蘭葉描。以馬夏為代表的南宋晚期山水畫,在空間上的“虛空”表現(xiàn),成為了統(tǒng)一整個畫面的視覺載體,是對稍縱即逝的美景有所徹悟后反思的視覺表達。
元:忽必烈的漢化
忽必烈征服南宋以后,把宋朝皇家繪畫收藏品運到大都,由幾個漢人鑒定家進行編目。忽必烈也曾經(jīng)雇傭了一批宮廷畫家,并給他的繼承者留下了一大批元朝和以往朝代的國畫收藏品。南宋的繪畫成了忽必烈個人收藏,后來轉入他的曾孫女祥哥剌吉公主(約1283—1331年)名下,得到妥善保存。胡人雖代宋而有天下,但其文化藝術依舊承接宋風。
與南宋遺民畫家用藝術來悲悼宋朝的滅亡不同,趙孟頫宋宗室后裔,入元后仕至翰林學士承旨。工書善畫,冠絕一時。其行書直追二王,深得晉人風范神韻,為元代書壇領袖。

本冊內(nèi)收趙孟頫書共三開,其一為告知鮮于樞張冶中藏有唐虞世南《枕臥帖》;其二是抄錄《新唐書.裴行儉傳》有關裴氏書法成就的文字。體勢清新俊逸,行筆圓韻流暢,乃趙書中精好之作。其三語氣似是初至京師時作,與臺北故宮所藏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頃的禊帖源流卷為同時先后之作。第四開書家鮮于樞(1264-1302),至元間以材選為江浙行省都事。后官太常寺典簿。意氣豪邁。善詞賦。工行書及畫。趙孟頫對其推服之甚矣。鮮于樞于草書最為擅長,此帖論張旭、懷素、高閑草書,雖僅五十三字,而使轉縱橫,遒勁之甚,正不覺其少也。
此外,元代的陶瓷工藝比宋代有了較大發(fā)展,主要是因為元代陶瓷不像宋代那樣受官方特別是宮廷的嚴格限定,擁有較大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可以在形式和裝飾上進行創(chuàng)新試驗。作為蒙古帝國的大汗,忽必烈鼓勵各地藝術的交流,從而使得外國藝術形式和思想觀念融合進了中國藝術之中。青花瓷、白瓷以及新式的青瓷陸續(xù)出現(xiàn)。


后世常以麻姑獻壽的題材來為婦女祝壽。本幅繪松石流泉間,捧仙桃之麻姑與方平對坐論道,侍者環(huán)立。人物造型高古奇拙,衣紋森森然若折鐵,水波與花木的畫法頗有裝飾意趣,雖題為元人,應出自追隨晚明陳洪綬之風的后人。
明:永樂宣德
明代的工藝美術享有盛譽,瓷器、景泰藍、漆器等都超越了前代。明代景德鎮(zhèn)創(chuàng)造的祭紅,永樂時的甜白脫胎、黃釉斗彩等都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

扁壺又稱抱月瓶,其型制仿自中東,但裝飾紋卻為中國式樣,山水風景畫的繪法為傳統(tǒng)水墨形式,只是人物為外邦異族。明代永樂開始,青花瓷器裝飾擺脫了元代繁復細密手法,注重留白的視覺效果,白地青花更顯其清麗風格,世稱明代官窯“永樂人少”,此為永樂官窯中無論釉色、繪畫都極為精妙的一幅山水人物圖畫。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擅長書畫,所作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得造化之妙,而且常以書畫作品賞賜近臣。,宮中畫師每呈作品,宣宗均一一觀覽加以評論,使得明代宮廷繪畫于宣宗在位期間臻至鼎盛,其畫院堪于宋代抗衡。

此圖描繪兩只在文石、野菊下面舔爪歇息的貓兒。畫家先填染底色,再鉤染斑紋并畫出貓毛。太湖石先以筆勾勒輪廓,再以干筆皴擦石面,畫菊則以細筆勾勒敷彩。此幅畫貓頗有追仿宣和畫院畫家李迪的風貌,具有清新優(yōu)雅的氣息。

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故名。此器胎骨勻細,圈足露胎,細膩潔白,間帶鐵質(zhì)斑點。器無款,底刻乾隆御制詩,座上亦刻有“雍邸清玩”款識,可見其受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賞愛。宣德寶石紅為世所稱,口、足或轉折棱邊常見留一道“燈草邊”白邊,為紅釉普見現(xiàn)象。寶石紅僧帽壺,深受清宮帝后喜愛,清佚名畫“胤禛妃行樂圖”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寶石紅僧帽壺,與其他青銅器、汝官窯等器陳列一起,其珍貴可想而知。

此杯為成化御用酒杯,外壁彩繪湖石花卉間散布二組雞犀,各為雌雄二雞分帶三雛雞,花卉湖石均以釉下青花圖繪勾勒,再填紅、黃、綠、褐諸色。成雞以實筆或虛線勾勒,并多重上彩染繪。雛雞線條則清描淡繪,僅填嫩黃一色。口沿及底邊分畫青線三道。內(nèi)面素白無紋。底書青花“大明成化年制”雙方框六字楷款。2014年4月,劉益謙以2.8124億港元創(chuàng)下拍賣紀錄買下的亦是此款。
清:盛世的沒落
“康雍乾盛世”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狂歡,中西方的交流更為尋常,尤其到了乾隆時期,王朝的財富、學術的技藝和武功之盛超越前古。康熙時期,法國耶穌會士殷弘緒將中國陶瓷制造技術帶至歐洲,內(nèi)廷焦秉貞取西洋畫法,中西方藝術文化的交流通過藝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件作品在器型上,同時匯集套瓶、轉心和交泰的技法,在紋飾上,則融合雕鏤與錦地紋于一器。整支瓶子的結構相當復雜,外瓶能拆解成頸和身兩個部分,而內(nèi)瓶上部與頸相連,下底則運用卡榫組合的方式和外瓶的內(nèi)底套接,如此才能形成轉動瓶頸即能轉動內(nèi)瓶的功能。特別是瓶身中央上下交錯并且實際切開的如意云紋,其看似分離卻又彼此相連的關系,正式交泰瓶的精神所在,具有上下交通、國泰民安的含義。

現(xiàn)存乾隆皇帝書畫作品為數(shù)不少,主要是臨摹古畫,多以山水、花鳥為題材,墨筆以寫意為主,構圖清新簡要,不做纖細描寫。本幅為摹仿明宣宗與郎世寧(1688-1766)同名之作。“三陽”取其諧音寫生綿羊三只,母羊與小羊表情動人;配景的花石,用筆自由寫意,出自于乾隆朝翰林詞臣畫家鄒一桂(1686-1772)之手。

展覽中與乾隆《開泰圖》相鄰而放的是郎世寧的《白鷹》,兩者相較,乾隆的作品中看出其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三遠法”呈現(xiàn)出西方透視法的雛形。
然而,物極則變,乾隆后期國事漸多難,到了慈禧,雖國運衰落至極,但其藏品帶著顯著的女性特色。
慈禧太后的藏品以她自立的廠牌“大雅齋”瓷器和珠寶金銀飾物為主。“大雅齋”款瓷器,大多是在藍色、淺青色、藕荷色、淺紫色的地子上淡墨彩繪,畫風細柔,圖案精巧。


似玉美石中,石英類的瑪瑙、碧石等,亦因為具有特殊且多樣的紋理與色彩,而經(jīng)常施以巧雕。“ 肉形石”為碧石類礦物,其紋理層層堆疊,藝匠據(jù)此天然特征再予以加工。首先于表面細密鉆點,除營造毛孔的效果外,還使質(zhì)地較為酥松,易于染色。其次便是將上層染成褐紅色,像是肉皮浸過醬油一般。讓冷硬的石頭,聯(lián)想成為“東坡肉”一般鮮嫩多汁、入口即化的好滋味,是天人間默契的巧作。

此次展覽通過涵蓋八百年的文物(包括書畫、瓷器、玉器、漆器及織繡等)。洞察其擁有者的個人品味、藝術造詣以及人格品性,探討皇室家族的理念和行為,對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展現(xiàn)在漢、蒙、滿族統(tǒng)治下的帝國時代,各種藝術門類的豐碩成果及其賦予的時代特色。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帝王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展
展覽地點: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2016年6月17日—9月18日)
休士頓美術館(2016年10月23日—2017年1月22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