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村支書丨6年在外務工體味寒酸 ,8年干村官感到自豪
貴州省赤水市旺隆鎮新春村黨支部書記 范家好
年齡:53歲
任村支書時長:8年
簡介:范家好在外打工6年后回村,2008年擔任新春村村支書至今,黨齡16年。村里并無他的族人或親戚。
新春村概況:全村530多戶1850人,此前村民以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現在種植竹子和九大仙草之一的石斛為產業。2015年,人均年收入9760元,預計今年過萬元,新春村被評為貴州省“百戶新村”示范點。
現在新春村沒有我的族人,也沒有親戚。2008年,我接過新春村村支書這個擔子,我想,我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
其實我也可以過另一種幸福滿足的生活。我90歲的老父親在街上生活,兒子上班也在城里,女兒是一家旅行社經理,我和妻子還有30畝竹林,年收入10萬元左右,自己種的石斛年收入也有15萬元,這些需要雇人來做。自己的事我可以專心去做得很大,為什么還要想村里的那么多事兒?我以前在外打工6年,感到寒酸,有條件為什么不發展呢?
新春村有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這里空氣好、生態好,是中國九大仙草之一——石斛的種植基地,尤其是藥用價值更高的金釵石斛,另外漫山遍野的竹林也能給村民們帶來收入,這就能讓村民不用出遠門打工,在自家門前致富。
石斛是名貴的中藥材,全國能產石斛的地方不多,尤其是金釵石斛,藥用價值高,市場需求大,保健與藥用都可以。石斛的產品,從品種金釵、鐵皮,到花、葉、莖,一斤鮮石斛價格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除了藥用保健,還可以做庭院美化和盆景,都可以形成巨大的產業鏈。
竹子全身也是寶。我們的竹子分雜竹和楠竹,雜竹主要是造紙,楠竹主要是制造家具和工藝品,竹筍也有收入。
自2008年我通過公推直選擔任村支書后,就在思考如何讓這些優勢變現,讓村民得利,但這些都不僅僅是需要錢的問題。石斛難種得靠技術帶頭,土地需要協調難免得罪人,另外的雜事還得解決好,當時信心有,但現實讓我差點放棄了。
要致富,先修路。我們旺隆鎮雖然是金釵石斛的原產地,但我們新春村的路不好,之前也沒有高速路經過這里,村道也狹窄難行,運輸成本太高,企業也不愿意進駐投資。為此,我帶領大家修路,3年半的時間修了8公里鄉村公路,硬化了6公里,基本解決了運輸困難。
修路的時候占地的村民不愿參加,有時下雨積水很深,我就帶著幾個人冒雨修,修好之后運輸便利了,之前不情愿的村民也理解了。
一邊修路,一邊帶頭種石斛,我自己先帶頭種了2畝地,頭兩年是沒有收入的。同時,我還招商引資,讓企業進駐村里,引進赤水農民合作社、貴州赤水國禮金釵石斛有限公司、貴州奇客集團等企業,其中一家公司投資3000萬元,到我們這里來建立石斛種植基地。
做這些需要土地流轉。我挨家挨戶做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的人家我去四五次,有時候村民答應了,我讓投資老板進來后,村民又反悔問我“為什么好的地占了,不好的地沒占到?”投資的老板罵我“你把我們當兒戲耍”。
這是很難做的工作,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知道土地對農民意味著什么。后來我到省上參加培訓,講課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深思。我想工作做不好有難處,得不到村民的信任是自己出了問題,自己的思維和能力跟不上,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站在別人的立場才能贏得信任,事情才能好解決。
每次有企業進來,我就要求交一年保證金,地不能種了要給農戶補償,按每畝地每年700斤水稻的價格補償給村民。這樣,村民還可以一邊自己種地,一邊在村里的企業打工。
現在,我們全村有200多畝大棚石斛育苗,700多畝石斛野外種植,還有12000多畝竹林地,整個旺隆鎮其它村子種植的石斛,都是我們村供應的苗子,還供給其它鄉鎮。一開始缺錢我們村干部商量向銀行貸款,到現在村里已有集體資金50多萬,以前根本不可能,今年又爭取到了80多萬石斛發展資金。
一畝石斛地,就能給村民累計帶來15萬元左右的收入,全村1850人,2015年人均年收入9760元,今年要過萬了,我們村在赤水市排前十名,也是貴州省的示范村,全省的好幾個會議還在我們村召開舉行。
未來,我們將和石斛行業有名的貴州赤水國禮金釵石斛有限公司一起搞一個“仙花圣地”的項目。這是因為,石斛是“仙草”,花既可以保健泡水喝,還可以觀賞,而我們這最高的山叫玉皇頂,這是我們新春村的愿景。
這些也讓我很有成就感,曾經到北京、天津打工,現在回過頭看,我覺得不要忽略了家鄉,忽略了家庭,有些東西不光是錢的問題。
鏡頭之外
外表,范家好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農,如果不是他自己道出家庭情況,很難理解他當村支書這么多年是為了什么。反而,他道出自己家庭情況時,言行舉止間不僅沒有遮掩,而且頗顯得意。
自己從事的工作和自家種地的事情,雖然看上去并不矛盾,但正如他所言,若自己專心經營自家,不操心村里的其他事情,他完全可以過得悠閑自在、富裕一方。
雖然信心也有過動搖,但堅持和學著去理解村民的難處,換來的是理解和支持,這也讓隱藏在大山赤水的這個小村莊,走在了赤水、遵義乃至貴州很多類似村莊的前列。
現在路硬化了、百戶新村建好了、石斛產業形成規模了,新春村的未來,也跟隨他們漫山遍野的石斛、竹林一樣,蔥郁而有生命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