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文化博物館展覽 | 世間樂土——吳縣文物數字展

小艇出橫塘,西山曉氣蒼。
吳中好風景,九月水荇香 。
吳中,一個讀起來都帶著溫柔風雅的名字,湖山毓秀,物華天寶。千百年來,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誕生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吳文化,也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物遺存。
唐寅曾有詩云:“世間樂土是吳中”。吳中,是木瀆晴煙萬戶新,館娃宮畔千年寺;是橘市桑村的東山、世外桃源的洞庭;是貼水成街、古橋林立的甪直,是古街逶迤、庭院幽深的楊灣……
這些古村古鎮古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儒家文化的“耕讀”傳統及江南鮮明的吳地生活特色,堪稱“濃縮的歷史書”;“屋上有山屋下水,開門波光眼如洗”,它們如同一顆顆鑲嵌在吳中青山綠水間的明珠,是一份凝固的歷史記憶,更是一種底蘊,一種文化內涵,歷久彌堅。
在空氣中彌漫著第一絲初涼的九月,吳文化博物館攜新展《世間樂土——吳縣文物數字展》如約而至。本次展覽由吳文化博物館和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辦,匯集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和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以數字呈現手段為依托,突破古建展示空間局限,再現了吳中地區的文化遺產、建筑遺跡,以及歷史城鎮、歷史村落和水陸交通網絡。
展覽依托前期大規模的“吳縣文物田野調查”和“數字化記錄”為基礎,通過全景攝影、三維重建、無人機航拍等技術手段,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記錄和呈現了散落在吳中的十余座歷史名鎮名村、數十座歷史建筑;同時還以“吳縣”整體作為舞臺,通過對不可移動文物材料的全新解讀和呈現,借助3D打印、多媒體互動設備等形式,更多關注千百年來整個吳縣范圍內的日常生活風景。
展覽共分為“自得:我的廳堂” “自適:我的宅院” “自如:我的社區” “自在:我的吳縣”四個部分,帶領觀眾細細回顧千百年來吳縣先民和匠人智慧的結晶,并且深入其中,分辨其中精致巧妙的結構,如“庭”與“院”的和諧、“進”與“路”構成的深宅大院,了解其發展脈絡與傳承。
而在進行過簡單了解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全面探索吳縣鄉鎮自古至今演變發展的動態畫卷:從交通閉塞的水鄉到“枕河人家”,從史記中“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到明清時代被譽為“世間樂土”的吳門盛景。漫步行過雨后穿繡鞋的明月灣古街,走過繁華喧囂的山塘廟會,也曾在寂鑒寺聆聽梵梵禪音,品讀其后雅俗共賞的吳文化。
第一部分 自得:我的廳堂
在第一部分“自得:我的廳堂”里我們可以發現,吳縣居住建筑的主流主要是以“堂”為名的中型宅院。仔細瀏覽這些明清吳地代表性建筑,不難發現其中吳地先民不鋪張不外顯的個人審美追求的體現。

凝德堂模型
有別于主流傳統建筑中“明尊卑,別上下”的秩序理念,吳地先民更注重于追求更“舒適、宜居、調和”的生活狀態,由此在這些建筑中,經常會不自覺地流露出吳地人民含蓄內斂的審美意趣,比如明善堂的雕磚門樓,中央的匾額并未刻字,做了留白處理,其實這是故意為之,有“白璧無瑕”的美好寓意,這種處理十分尋常,正體現了吳地人民含蓄內斂的追求理念。

明善堂磚雕門樓
縱觀這些代表性建筑,不難看出吳縣廳堂的設計更多的蘊藏在門戶之內,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頗具桃源漁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情趣。

山霧云、水浪機模型
吳地先民自覺追求和諧的生活狀態,以此自娛,反而于不經意間透露出一種“審美的自覺”,使其脫離了“尊卑上下”的繁冗桎梏,體現出廣泛的個人審美意趣。

軒架模型
第二部分 自適:我的宅院
第二部分“自適:我的宅院”則重點介紹了吳縣建筑的基本單元——宅院,它往往以其正廳的堂名命名。我們常說“人如其名”,這些古建堂名不僅包含了對后代的美好期望,也隱喻了主人的高潔品行。

陸巷古村模型
不僅如此,院宅獨具匠心的規劃與設計,使四時之景各具異趣,又營造出明暗、寬狹、疏密、緩急不一的空間變化,進退得宜、不失分寸。如惠和堂“五進三路”的建筑結構,布局清晰,使其中眾人互不干擾,自得其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惠和堂模型
朝暉夕陰、春夏秋冬,物候不同,住宅四時之景亦不同,但這些無處不在的宜人細節,都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居住者的貼心關懷,體現出吳地建筑的高級審美理趣與文化自覺,令人與物在自適中達到和諧共居的境界。

陸巷沙盤模型
第三部分 自如:我的社區
第三部分“自如:我的社區”揭示了吳縣規劃布局的巧妙。我們可以看到吳縣的路網、水網相疊,將一個個獨立的鄉鎮串聯起來,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得吳地居民變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村鎮的居民因此被連結在一起,互通有無,呈現出共同的社會生活特點。

明月灣古村模型
沿著河流緩緩走過橋畔的居民樓,入耳便是米販菜商的叫賣聲,河邊居民浣衣洗菜,水井旁亦有熱情的居民話閑,好不熱鬧。尤其是甪直鎮內長達兩公里的水道駁岸,既方便了往來船只卸貨,又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不少居民還利用駁岸為基臨河建房,后稱“枕河人家”,是江南水鄉特有的景致。

甪直沙盤模型

后埠井亭模型

楊灣更樓與明月灣更樓模型

軒轅宮模型
第四部分 自在:我的吳縣
而進入到展覽的第四部分“自在:我的吳縣”,我們又可以進一步發現,一張緊密的貿易網絡已經在這片富饒、宜居的縣域空間內形成,文化氛圍也日益繁盛。正是自這個共同體中,誕生出了明清時代被譽為“世間樂土”的吳門文化。

吳縣、吳中區位置關系示意圖
現代人仍會從古吳地建筑中汲取靈感,獲得歷史的饋贈。如今商品貿易、手工業、建筑業、醫療等各行各業,亦不乏借鑒前人的智慧,吳縣精神正是自古至今在一代代傳承中,延續至今。

吳縣文物作為吳地文明的親歷者、見證者、幸存者,蘊涵著無窮的智與美。它連接了時空中的江南夢,當我們仰望星空時,當我們駐足遠眺時,當我們行盡太湖山水時,吳地文明就在我們腳下。
9月4日起,一起來吳文化博物館感受“吳縣文物數字展”吧,或許你會覺得新奇,或許你會十分熟悉;但無論如何,它都將成為你與“吳縣”的獨家專屬記憶。正是吳中好風景,初秋時節待君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