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共和國“兩彈”研究發祥地原子能樓被拆毀,老院士曾呼吁保留

2016年6月21日,“共和國科學第一樓”被拆毀,享年63歲。
就在此前一天,科技日報推出《京城之大,能容得下小小的原子能樓嗎?》等報道,多位專家學者憂心忡忡:共和國“兩彈”研究的發祥地是拆是改還是移?紛紛呼吁保護共和國科學第一樓。
21日一早, 令人揪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幾輛拆遷鏟車上下揮舞,該樓主體全面被破壞,能保住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拆除手續齊全”
記者21日上午聞訊趕到現場發現,原子能樓的東面配樓已被拆得所剩無幾,整個大樓已拆近三分之一。大樓南面主體部分和西配樓還未拆除。幾臺黃色大型挖掘機正在施工。
大樓北面已被藍色的隔離板圍起來,外人不得入內。通過欄桿縫隙,記者找到幾個正在吃飯的施工人員了解情況。他們說,今天早上接到通知來拆除此樓,預計半個月后將完成所有拆除工作。記者又從一小道進入大樓南面拍照,被一保安發現并制止。他表示不讓外人進入,不允許拍照。
此樓的南面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霸幽軜遣鸪笪覀儗⒔ㄔO一個新的科研大樓,但領導討論的方案是保留一面墻?!币晃宦愤^的納米中心研究人員說。
下午5時,施工現場有人爆料,拆除工作因故被緊急叫停?,F場拍攝照片顯示,該樓北面主體部分已基本被拆除。
記者打通中科院相關領導電話詢問此事。幾位曾參與研究處理此樓的領導均稱不分管或不了解此事,讓聯系中科院傳播局。記者打通傳播局電話,一位工作人員說不清楚情況,讓記者走采訪程序,表示會逐級請示。一位領導稱,“此事很敏感”,下午院領導已就此事召開臨時會議。而納米中心領導下午也一直未接記者電話。
記者多方打聽到,中科院曾討論過原子能樓整體或部分保留的可行性。但若將原子能樓作為紀念設施改造或整體移動,申報難度大,審批許可周期也將非常長,會影響納米中心新建項目的進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相關負責同志透露,該樓拆除手續齊全完整,合規合法,但是該樓有獨特的歷史價值,院辦也多次開會研究其保護方案?,F在的方案是將老樓拆除,但將保留一面南墻并嵌入新樓,同時保留老樓西配樓中加速器這一重要設備。
共和國核科學的發祥地
原子能樓沒有被認定為文物,為什么要保護?“中關村是中國科學院成立之后選定的‘永久院址’,1953年建成的原子能樓是中關村的第一座現代化科研設施?!敝锌圃涸菏费芯渴以魅畏闃I將其稱之為“共和國科學第一樓”“中國核科學的發祥地”“中國原子彈的起點”。
樊洪業認為,原子能樓具有重要而獨特的歷史地標意義和不可再生的歷史文物價值,不能當作普通樓房對待,不能簡單地以可否使用來衡量其價值。
“如果要論中關村、中科院歷史文化價值,再也找不到第二棟樓能與之相比?!币晃恢锌圃旱睦先苏f。
該樓曾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樓??茖W院原副院長吳有訓曾兼任該所第一任所長,錢三強任副所長,一年之后任所長。
1951年5月,錢三強親赴中關村測勘物理所樓址,同年10月底工程破土動工,1953年底大樓竣工,錢三強所長帶領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于1954年元月從東皇城根遷址到中關村。

當時,此樓成為中關村科學城中的第一家研究機構,稱為“中關村物理樓”。1958年,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樓由此得名。
中科院辦公廳原副主任柳懷祖回憶說:“當時物理所是按照最好的標準建造,鋼筋混凝土結構,地板是水磨地,質量非常好。唐山大地震時,北京地區很多建筑都有不同的受損,但是這座樓仍‘固若金湯’。”
大樓是中關村地區第一棟現代化的科研建筑,一共五層。西側是靜電加速器的大廳,有四層樓高,安裝的是70萬伏大氣型質子靜電加速器和250萬伏高氣型質子靜電加速器。由于體量太大,在樓西側還留下兩層貫通的入口,并在樓頂特制三角頂板。大廳安裝了起重吊車,吊車可以伸到大廳的外面,為的就是把250萬伏高氣型質子靜電加速器的鋼筒等設備運進樓內。該樓還建有半地下室,半地下室西邊是庫房,東邊是工廠,搞機械加工。
70萬伏的質子靜電加速器是我國第一臺粒子加速器,1958年被運往新建的中國科技大學供教學使用。而那臺250萬伏質子靜電加速器至今還在這座樓中。

“中國核物理科學奠基人聚集于此”
“在近代物理所沒有什么所訓、口號,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吃饅頭,先種麥子’?!痹诖斯ぷ髁?0年的中科院院士葉銘漢是錢三強的學生。他說,當時物理所就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白手起家。
1952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辦所方針:“以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為中心,充分發展放射化學,為原子能應用準備條件?!?/p>
后來調整機構,研究所內成立了四個大組:一組為實驗核物理組,組長趙忠堯;二組為放射化學組,組長楊承宗;三組為宇宙線組,組長王淦昌;四組為理論組,組長彭桓武。第一大組下又設加速器組、探測器組、電子學組、核乳膠和云室組共四個小組。初步勾勒了核物理研究的發展方向。
1953年,中科院決定將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名為物理研究所。物理所剛搬來新大樓時,為了保密起見,對外統稱“918信箱”。
事業初建,開展科研工作的條件極其困難。科研人員一切從零開始,自己動手研制儀器設備,開始建立核物理和放射化學的實驗技術,在宇宙線、粒子探測器、加速器、核電子學、理論核物理等領域逐漸發展。
籌建初期,錢三強四處招攬人才,從清華調來了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從浙江大學調來了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等。彭、王就如同錢三強的左膀右臂,理論、實驗比翼雙飛。
物理所陸續吸引了多批海歸,新中國的呼喚,讓他們紛紛回國,義無反顧。錢三強還從國內邀請一批年輕的物理學工作者來所,包括于敏、黃祖洽、王樹芬、李德平、葉銘漢等。
在這五層樓的房子里,一時群賢畢至,陣容強大,中國核物理科學主要奠基人聚集于此。
錢三強就是中國發展原子能研究這盤大棋的總策劃?!八季址止ず苋?,王淦昌搞實驗物理,彭桓武搞理論物理,黃祖洽和于敏搞氫彈。他考慮周到,從理論設計到工程應用、原料化工、電子控制,沒有短板,都配齊了,而且每一步都走得很合適?!比~銘漢回憶。
物理所“英雄榜”單上的人名,都在共和國的科學史上熠熠生輝。從這棟大樓里走出6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獲得者: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于敏和陳芳允;走出謝家麟、于敏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走出大批泰斗級人物,包括科學院院士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趙忠堯、汪德昭、張文裕、于敏、鄧稼先、陳芳允、陳佳洱、朱洪元、李正武、楊澄中、肖健、何祚庥、何澤慧、王承書、金建中、唐孝威、黃祖洽、謝家麟、戴傳曾、呂敏、李德平、胡仁宇、王方定、夏培肅、方守賢、冼鼎昌、張肇西、張宗燁、柴之芳等,以及工程院院士葉銘漢、陳森玉等。還有我國放射化學奠基人楊承宗、丁渝、馮錫璋、鄭林生等著名科學家。
“老母雞下蛋,孵化出七八個研究機構”
1955年,在北京西南的房山縣坨里地區興建了一座原子能科學研究新基地,代號“601廠”,1959年改為“401所”,仍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名稱。1958年坨里基地建造好后,物理所更名為原子能所。中關村部分就不再發展了,稱為“一部”;坨里部分為“二部”,重心轉移至此。1973年,“一部”改建為高能物理所,逐步搬遷到北京玉泉路現址。
1974年,生物物理所等入駐原子能樓。1990年,原子能樓變為微生物所的北樓。不過在原子能樓內,為家住中關村的生物物理所老所長、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貝時璋保留了辦公室。他曾兼任原子能所七室主任,負責放射生物和衛生防護方面的研究。他也是守望原子能樓的最后一位老一代科學家。

原子能所這棟大樓,成為我國第一個綜合性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從這里分裂、衍生出了許多核科學研究機構。
在科學院系統內,1957年,楊澄中帶著部分人員和設備,組建了蘭州物理室,后發展為蘭州近代物理所;陳芳允、黃武漢等調出籌建電子學所;夏培肅等調出籌建計算機所。1962年,張家驊帶領同位素應用研究室和電子靜電加速器組與上海理化研究所合并,成立上海原子核所。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原子能所“一部”的基礎上成立。1978年,理論物理所成立……
至于在國防研究系統,有關原子能研究衍生的科研機構就更多了: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華北輻射防護研究所、華北605所……這些院所大都從原子能所“裂變”或由此樓的研究人員開創。
原子能所枝繁葉茂,在全國“遍地開花”。為此,錢三強形象地比喻為“老母雞下蛋”。

“原子能所是‘滿門忠孝’”
1955年,黨中央決定發展自己的核武器,錢三強被委以重任。錢三強身兼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二機部副部長。不過名義上是雙重領導,學術上仍以中科院為依托,叫做“出嫁不離家”。
1960年,蘇聯撤走了全部專家。中央要求二機部、五院和中科院要“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把“兩彈一星”搞上去。中科院二話不說,不僅支援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如鄧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王承書、黃祖洽、于敏、楊承宗等,而且把原子能所整建制地劃轉給二機部。
有人稱在中國研制 “兩彈”的進程中,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孝”。1959年至1965年,原子能所有關研究室、組,成建制地調出去,輸送給外單位的科技人員就達到914人。
當時,在前蘇聯撤走在華專家的背景下,原子能所科研人員攻克了六氟化鈾生產、點火中子源研制、核爆燃耗測定、氫核理論研究、核數據測量和驗證等道道難關,為“兩彈”成功研制作出重大貢獻。
“兩彈一星”創業歷史何處尋
一直為“保樓”奔走呼號的《民主與科學》雜志原主編孫偉林在聞悉此樓被拆的“噩耗”時,連說了三個“痛惜”?!盀槭裁辞安痪藐P于‘中關村的明燈’‘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李佩先生的專訪在網絡上廣為傳播,在青年中引起那么大反響?因為大家都明白,‘多年后,李佩的家就是一個博物館 ’?!睂O偉林說,在當今浮躁的社會中,人們從中看到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對價值觀的堅守,對科學的執著,對名利的淡定,這是共和國創業者的精神追求,但也是今天所缺失的。 而有六十多年時間積淀,蘊含著人們所景仰的眾多著名科學大師事跡的“共和國第一樓”,其意義和價值,更是任何當今高樓大廈所無法比擬的。近年來,在北京市城市建設中,由于急功近利,已留下了許多無法彌補的拆遷遺憾,令有識之士痛心疾首。
記者在拆除現場碰到一位關注老樓命運的專家。他指出,該樓被拆除的命運與若干年前中關村規劃有直接關系。他對此痛心疾首:“科學發展不是靠蓋大樓、搞人海戰術,以摧毀歷史就能換取卓越的。不是樓越蓋越高,學生越招越多,好科學就搞出來了?!?/p>
據記者了解,在歐洲,很多科學家的實驗室甚至住過的地方基本都會被妥善保護,如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的整棟實驗小樓仍原汁原味地保留著100多年前的風貌,并對外開放,成為當地著名的景點。
中關村老一代科學家蔡邦華之子、旅加軟件工程師蔡恒勝在微信朋友圈獲悉大樓被拆毀的消息時留言道:“如果你訪問普林斯頓大學,你可以找到愛因斯坦1933-1955年的足跡,他工作過的物理實驗室大樓仍保留,他買的住房仍可供參觀。這都是歷史的記憶! 更何況中關村科學第一樓,后人想要追尋中國原子彈、氫彈發展的歷史軌跡何處找?‘二彈一星’功臣的創業場所哪里尋? ”
“對所有老建筑的摧毀就是對自己文化的背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見物思情,勿忘歷史”“申請把樓留下!加固一下,修繕一下!”……雖然這兩天網友紛紛發出呼吁保住此樓,但也阻擋不了它的轟然倒塌。

知識分子(微信公號:The-Intellectual)是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移動新媒體平臺,致力于關注科學、人文、思想。澎湃新聞經授權后進行轉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