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國克利夫蘭:社區基金會、演藝中心與城市復興
自誕生之日,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演藝中心(Cleveland Playhouse Square)的命運就和這座城市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自1975年起的一場歷時42年的老劇院修復,在2016年5月19日這一天終于拉上帷幕。
它是克利夫蘭的明珠,是克利夫蘭人的心頭至愛。如今,每年有一百多萬觀眾來到這里,體驗形式多樣的表演藝術,欣賞具有1920年代風格的建筑遺產,感受五光十色的街區,成為這座被藝術改寫命運的城市的一部分。

鍍金時代
1921至1922年間,俄亥俄劇院(Ohio Theatre)、國家劇院(State Theatre)、艾倫劇院(Allen Theatre)、皇宮劇院(Palace Theatre)和漢納劇院(Hanna Theatre)陸續在克利夫蘭歐幾里德大街上建成,合稱克利夫蘭演藝中心。

這條大街在19世紀被稱為“百萬富翁大街”,全美三分之一的百萬富翁選擇把他們的家安在這里,其中包括石油大亨洛克菲勒。1920年代,雖有些百萬富翁慢慢向城市的東部移居,歐幾里德大街仍是克利夫蘭最為闊綽的一條商業街,街道兩側布滿商店、餐館和有錢人的俱樂部,再加上這五座出身非凡的劇院,歐幾里德大街的魅力有增無減。

1921年1月初,俄亥俄劇院、國家劇院在歐幾里德大街洛氏大廈底層幾乎同時建成,其設計師是被譽為“美國劇院之王”的托馬斯?蘭姆(Thomas Lamb)。
一生設計過三百多座劇院的托馬斯面臨一個難題:這個建筑空間比例太奇特了,深度達500英尺,可是臨歐幾里德大街那面,寬度只有可憐的85英尺。為了把劇院的大門體體面面開在歐幾里德大街上,托馬斯煞費苦心,結果是這兩所劇院各自擁有了一個號稱世界第一的大廳——長度達320英尺。
托馬斯請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壁畫家、兒童插圖畫家詹姆斯·多爾蒂(James Dougherty)為國家劇院繪制了四幅巨幅壁畫。觀眾一進來就被滿墻的壁畫和四周金燦燦的裝飾迷惑了,根本沒注意到自己所處的大廳是多么狹促。

從嚴格意義上說,建于1921年3月21日的漢納劇院和整個劇院群始終處于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因為它跟另外四所劇院隔著寬闊的歐幾里德大街。漢納劇院所在的漢納大廈系丹·漢納(Dan R. Hanna Sr.)為紀念父親所建。他的父親馬庫斯·漢納——大資本家、洛克菲勒的親密朋友、共和黨黨魁——在美國政治史上是重要的存在。而漢納劇院,是在紐約百老匯之外欣賞百老匯劇目的最佳地點。

緊接著,艾倫劇院在巴爾克利大廈(Bulkey Building)建成,設計師是霍華德·克蘭(Howard Crane)。它屬于世界上最早的一批電影院。圓形大廳仿16世紀意大利瑪達瑪莊園(Villa Madama)而建,評論家稱:“可借此提升美國人的建筑審美品位。”

1922年登場的皇宮劇院,位于吉思大廈(Keith Building)內,該大廈建成時為克利夫蘭之最——高達21層。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一開始就有意把它建成全美最偉大的馬戲劇場。沒錯,這座豪華的宮廷式劇院,擺放著路易十四風格的家具,真正的希臘古董花瓶,豪華的大理石臺階,鍍金的銅扶手,不演歌劇,不演話劇,不演芭蕾,只演符合大眾口味的馬戲和雜耍。為最廣大的市民提供帝王般的奢華享受,可謂美國獨有的特色文化。

這五座金碧輝煌的劇院正是鍍金時代的象征,此時的克利夫蘭因其工業、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成為全美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除了劇院,更多文化機構在企業家的贊助下出現,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塞弗倫斯音樂廳、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等。在1930年的人口普查中,克利夫蘭居民達到了空前絕后的90萬,成為繼紐約、芝加哥、費城、底特律和洛杉磯之后的第六大城市。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時的克利夫蘭,那就是:樂觀。
市區的衰落
1930年代大蕭條后,盡管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很努力地為觀眾提供著最潮流的服務:有聲電影、百老匯最新劇目,酒吧,夜店,可這些措施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居民拋下熱鬧的市中心,搬往安靜而寬闊的郊區別墅,更何況人們有了更好玩的娛樂方式——電視。
“市中心有什么吸引力?不安全,也沒什么好玩的。”一位從小在克利夫蘭長大的女士回憶,“歐幾里德大街徒有其表,一到晚上空蕩蕩的,窮人家的孩子可以在路中央玩保齡球。”
演藝中心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俄亥俄劇院在1964年遭遇了一場大火,干脆和面臨破產的國家劇院一起宣布關門。艾倫劇院也撐不下去了。皇宮劇院勉強維持到1969年夏天,突然停工的空調成了壓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覆著金絲絨的座椅、華麗的水晶吊燈被送到拍賣會上賤賣,國家劇院觀眾廳的壁畫被撕下來以后不知所終。屋頂破了,那些精美的石膏裝飾板禁不住風吹日曬,很快成了碎片。

1970年,雷·謝潑德森(Ray Shepardson)所在的教育機構正在四處找適合作會議室的房子,在朋友指點下,他走進國家劇院想碰碰運氣,沒想到,他一下子被這個“白色的大象”(White elephant, 昂貴而無用之物)攝走了靈魂。
雷辭掉了工作,開始四處奔走,他要做一個拯救者!
在雷的倡導下,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協會(Playhouse Square Association)于1970年2月5日成立,依賴每位終身會員交納的120美元會費,拯救老劇院計劃啟動了。
計劃的第一步:協會以新劇目作誘餌,看看能否把郊區居民吸引到市區來。1971年11月21 日,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夜,布達佩斯交響樂團出現在艾倫劇院,為現場2800位觀眾提供了一場世界頂級的藝術享受。報紙、電視、廣播都意識到這場演出的積極意義:人們回來了!我們的城市有救了!
克利夫蘭演出中心的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協會的財務狀況捉襟見肘。雖然會員人數很快增長至600人,但單純依靠會員費只能讓現存項目勉強維持運轉。
1972年,真正的風暴來了。5月25日,《老實人報》以黑體字發表了一篇報道:俄亥俄劇院、國家劇院即將被拆除。


報道里只提到了時間、地點和買下這塊地的房地產公司的名字。《老實人報》不動聲色地埋下了一顆炸彈。
第二天,《老實人報》發表了一封讀者來信:
“終于有公司來幫克利夫蘭了!是的,這家房地產公司要砍掉克利夫蘭的一條胳膊,然后換一個混凝土假肢。這條胳膊就是我們的演藝中心,而假肢是一座漂亮非凡的、巨大的、光滑無比的灰色停車場。
拆吧,拆了演藝中心,再拆公共廣場!我們要綠地干什么,那些噴泉,那些鮮花,統統都沒用!拆吧,拆吧,我們需要停車場,我們需要摩天大樓。干脆把火車站也拆了,這東西又不會生鈔票!拆吧,拆吧,把整個克利夫蘭都拆了,我們來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停車場!”
克利夫蘭人憤怒了。房地產公司、市政府的電話被打爆了。他們不知道,雪片一樣的來信還正走在路上。
市政廳,由各行業專家組成的藝術審核委員會正在討論這個停車場建設計劃:建一個停車場?好啊,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停車場。可是,就這樣?市中心來一個灰灰的停車場,居然還畫了幾棵小樹苗!這也太難看了!對了,市中心根本沒有空地啊,這個停車場要建在……什么?他們要拆了俄亥俄劇院,還有國家劇院,然后建一個丑陋無比的停車場?委員會成員、建筑師彼特·范·戴克(Peter van Dijk)清楚地記得討論會上每個人吃驚的表情。

不幸的是,這個項目已經得到了市政府的同意,勢在必行,專家只能針對這個建設計劃提出建議。
這個委員會里不僅有建筑設計師、博物館館長、文藝批評家,還有律師。大家對著房地產公司的建設計劃逐字逐句地研究著。等等!拆除令里怎么沒有包括對人行道上路肩石的處理方案?
拆除令暫停了。
黑暗中的一抹光亮
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協會贏得了寶貴的一個月時間。女子聯合會克利夫蘭分會(Junior League of Cleveland)慷慨解囊,向協會提供了一筆捐贈:2.5萬美元。聯合會負責人蘭妮?海登(Lainie Hadden)表示:“我們確信,保護克利夫蘭的歷史就是在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希望這筆錢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劇院帶來更多的捐贈。”
這是一筆救命錢。俄亥俄劇院、國家劇院的拆除令解除了,房地產公司放棄了停車場計劃。1973年,協會成功簽下了洛氏大廈的租約,并迅速把破敗的國家劇院大廳粉刷一新,推出了一個誘人的演出項目:音樂劇《賈西·布雷爾在巴黎》(Jacques Brel is alive and Well and Living in Paris)。節目混合了雜耍和晚餐,每位觀眾既是食客,又是節目的參與者。新鮮的演出形式贏來了無數的贊譽,當然也有不少批評的聲音,認為這樣鬧哄哄的演出根本配不上莊嚴的國家劇院。不管怎么說,原定三周的演出計劃,一演就是兩年,演出550 場。經濟學家、藝術批評家、城市規劃專家都被這個新奇的“布雷爾現象”吸引了。

1975年,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協會發展為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基金會(Playhouse Square Foundation),其工作重點也從保護老劇院轉向建立一個劇院文化區(Theatrical District)。
彼特·范·戴克,其代表作為布洛松音樂中心(Blossom Music Center),是俄亥俄最具影響力的建筑師之一,也是一位建筑歷史保護專家。早在1973年,他就把自己對歷史建筑、城市風貌、劇院功能的理解,融入了克利夫蘭演藝中心的修復設計圖中,并在自己的事務所里陳列出來。
“沒人讓我這么做,我是一個志愿者。有人感興趣,我就把自己的思路講一遍。多數人對這個方案不以為然,但我堅信老劇院的復活必須從綜合角度考慮,只有把這個地區變成城市之錨,吸引更多投資,帶來更多商業活力,老劇院才能活下去,才有蓬勃發展的基礎。”他耐心等待著,終于迎來了一位伯樂——克利夫蘭基金會主席沃茲沃思(Homer Wadsworth)。
克利夫蘭基金會(Cleveland Foundation),成立于1921年,是世界上第一個社區基金會,長期致力于克利夫蘭的教育、健康、文化事業的發展。新成立的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基金會,在沃茲沃思的幫助下,學習如何爭取慈善捐贈。在沃茲沃思撮合下,彼特?范?戴克應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基金會之邀,成為劇院文化區的主設計師,為該設想提供空間規劃、建筑改造和相關設施的設計。
1977年,克利夫蘭所屬的凱霍加郡,花63.5萬美元買下了洛氏大廈的產權,并以極低的價格與演藝中心基金會簽了40年租賃合同,解決了俄亥俄劇院和國家劇院的后顧之憂。俄亥俄州歷史保護辦公室、美國藝術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克利夫蘭基金會、喬治?岡茨基金會(George Gunds Foundation)、大克利夫蘭地區發展聯合會(Greater Cleveland Growth Association)、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TRW基金會、伊頓基金會也都向演藝中心伸出援助之手。故事傳到遙遠的密歇根克羅斯洛基金會(Kresge Foundation of Troy, Michigan),委員會決定也拿出50萬美元,以表達對克利夫蘭的敬意。
1979年,克利夫蘭劇院文化區項目動工。
演藝中心在整個1970年代聽上去還不錯,甚至有那么點蒸蒸日上的朝氣。現在我們把放大鏡拿得遠一點,來看看克利夫蘭這座城市。
1958年至1977年,克利夫蘭市損失了13萬個就業崗位,許多重工業企業搬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南部陽光地帶。1965年7月18日,市區爆發騷亂,并持續了整整4天,導致4名黑人喪生,造成了上百萬美元的經濟損失。這一天成了克利夫蘭人記憶中“城市歷史上最悲哀的一天”。1978年底,更壞的事情發生了,克利夫蘭市政府因無法償還1550萬美元的債務而陷入信用破產。克利夫蘭需要錢,需要工作,更需要希望。一個劇院文化區能擔當如此重要的角色嗎?
劇院文化區
1980年,國家劇院的霓虹燈在熄滅16年后被重新點亮。
1982年,俄亥俄劇院的大門在關閉18年后重新打開。
1984年,國家劇院舞臺修復完成,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舞臺。劇院還增加了兩個排練大廳。
1985年,花費375萬美元整修一新的皇宮劇院拉開了帷幕。
在克利夫蘭基金會的協調下,國家劇院成了克利夫蘭芭蕾舞團、克利夫蘭歌劇團的永久駐地。俄亥俄劇院則領養了“莎士比亞藝術節”這個人見人愛的孩子。這是一個演出機構和演藝中心雙贏的美好結果。
這時候,巴爾克利大廈又出狀況了。老板聲稱:這房子我不租了,賣啊!
正把大筆的錢投到劇院文化區建設項目上的演藝中心基金會傻眼了。這時候,克利夫蘭基金會,又是這個神一樣的慈善機構,痛定思痛:不和你們這些房主玩了!你不是賣嗎?我買了!
買一幢樓,介入高風險的房地產市場,這在克利夫蘭基金會歷史上絕對是頭一遭。沃茲沃思說服自己的同伴:“克利夫蘭損失了居民,工作,商業,稅收,可上帝保佑,我們還有這么精美的劇院和博物館,我們有成熟的文化體系。現在我們把演藝中心當作一塊實驗田,看看它能否成為城市復興中的重要角色。十幾年來,我們的市中心沒有什么變化可言,現在就指望劇院文化區了。這個地區有著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文化設施和商業吸引力,看看我們能不能把它變成一塊磁鐵,把郊區的市民和投資都吸引回市區。”
包括劇院文化區在內,整個克利夫蘭都在緩慢而堅定地沿著1973年城市復興計劃所設定的目標進行著。即使在那個最艱難的時刻,市政府也沒有急于推出一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計劃,而是聯合大克利夫蘭地區發展聯合會、克利夫蘭基金會以及經濟研究機構,打造了一個如何圍繞城市核心帶動周邊社區共同發展的總體規劃,而規劃的核心就是歐幾里德大街上公共廣場——演藝中心一段。增加服務設施,提高人行道的安全性,美化街道,新建賓館,修復老餐館,增加公共空間,包括在演藝中心對面建一個小廣場,都包括在整體規劃當中。彼特為演藝中心進行的主設計與此不謀而合。(哪有不謀而合?看到克利夫蘭基金會這個反復出現的名字你就懂了。)
修復后的俄亥俄劇院、國家劇院、皇宮劇院上演著芭蕾、歌劇、話劇以及系列大眾娛樂節目,為城市帶來了觀眾,帶來了消費,帶來了活力。據聯邦儲備銀行1985年報告顯示,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帶動周邊房地產增值20%,帶來1700個工作崗位,每年為城市經濟帶來1500萬美元投資。
“克利夫蘭正在重生!”1980年,《時代》雜志年終特刊報道,“市政府終于收支平衡。克利夫蘭從一個工業城市轉向服務業占70%的新型城市,在教育、醫療、藝術領域的地位日益提升。1970年至1985年間, 克利夫蘭在制造業領域減少8.6萬個崗位,服務業崗位——特別是法律、健康、文化和商務領域的崗位——增加了7.7萬。這座城市曾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上帝保佑那里有一群挽著袖子苦干的商人和市民,現在他們正在創造奇跡,創造工作,創造稅收……”
1982年,克利夫蘭獲得美國全國市政同盟頒發的“全美城市獎(All-America City Award)。頒獎者特別指出,這既是對克利夫蘭擺脫信用破產困境的獎勵,也是對克利夫蘭演藝中心修復工作的肯定。
劇院文化區還在繼續發展。1989年,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基金會投資修建15層的文藝復興大廈,這是1920年代以來市中心出現的第一座新辦公樓。1995年,隸屬于演藝中心的溫德姆飯店開業。這家耗資2700萬美元的大廈極大地增加了投資商對克利夫蘭城市發展的信心。
1998年,修復一新的艾倫劇院迎來了2500名觀眾。自此,俄亥俄劇院、國家劇院、皇宮劇院、艾倫劇院的座席達到1萬,克利夫蘭演藝中心成為全美第二大演出機構,其規模僅次于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或者用克利夫蘭人自己更喜歡的說法,它是紐約之外全美最大的演藝中心。

續寫傳奇
2001年,漢納劇院修復完畢,繼續向觀眾提供百老匯風格劇目,而底層商鋪分別租給了咖啡館、餐館。這時的克利夫蘭演藝中心,不僅擁有8座劇場以及若干處房地產,還有老派的奧托?摩斯飯店、德國風味酒吧,還有星巴克。鬧市區的星巴克,你可以想象那里永遠人滿為患,這間位于街角的咖啡館,剛好把漢納和其他四個劇場連成了一片——這樣子才是真正的劇院區好嗎?

2014年,演藝中心開始了一項大工程,把俄亥俄劇院大廳重新裝修,1975年的工程僅僅把墻面涂成深藍色,現在看起來太簡陋了,基金會要恢復它1921年的榮光。喬治·崗茨基金會、凱霍加郡、克利夫蘭市政府紛紛表示支持,1000萬美元資金很快到位,全部工程于2016年5月19日完工。據負責施工的紐約常青建設公司介紹,其豪華繁復比1921 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5年,巴爾克利大廈對面的星廣場修建完成。這里是露天演出中心,平時有街頭藝人表演,夏夜有演藝中心放映的經典老電影,城市的各種活動也都喜歡把這個廣場作為起點。當然,這個地方交通太便利了。而演藝中心的觀眾、演員也喜歡到這兒來遛達一會兒,釋放一下演出所帶來的緊張情緒。
2014年,演藝中心舉辦了1058場演出,觀眾達110萬人次。除了演出,演藝中心還介入了房地產、飯店、酒吧、零售店等領域。劇院文化區的門面房出租率達到100%,連整個市中心的店鋪出租率都隨之上升到97%。

克利夫蘭演藝中心,這個神奇的地方讓經濟學家們著迷了。
2004年,克利夫蘭州立大學經濟系以克利夫蘭演藝中心為對象,做了一份名為“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對俄亥俄東北部經濟的積極影響”的重大課題。研究顯示,僅2003年一年,演藝中心的活動就為市區創造了422個工作崗位,其中201個是由演藝中心的運營直接帶來的,155個是由外地觀眾帶來的,剩下的66個是由外地演職員帶來的。在家庭收入方面,演藝中心為本地家庭收入帶來1000萬美元的增長,其中600萬來自演藝中心的直接花費,130萬來自外地演職員,330萬來自外地觀眾。課題最后總結:發達的文化產業有助于留住本地的人口、就業和現有游客,更有助于吸引外來資本、居民和游客。克利夫蘭演藝中心每年能賣出一百多萬張門票,吸引來不同層次的觀眾,這一點對于市中心,這座城市,甚至整個俄亥俄東北部地區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2011年5月4日,《華爾街日報》發表《克利夫蘭:借藝術發展經濟的可行性》;2013年3月31日,《紐約時報》也表現出對這一話題的興趣,發表《蓬勃發展的克利夫蘭劇院區的魅力何在》。

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奇跡可以復制嗎?其經濟效應具有普適性嗎?2014年,美國藝術理事會(American for the Arts)對全國50個州15.2萬觀眾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位觀眾會在演出門票之外,花24.60美元進行日常消費。其中32%的消費者會赴外地觀看演出,這時候他們在門票之外的消費會增加至39.96美元。對全美藝術產業進行的調查顯示,藝術產業每年為聯邦、州及地方貢獻22.3億美元的稅收。這個調查的題目就叫“藝術即產業”。
藝術即產業,并非指藝術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即使像克利夫蘭演出中心這樣運營良好的文化機構,依靠演出收入、房地產收益、政府撥款以及私人捐贈,也不過剛剛達到收支平衡。但它對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凝聚力、強化城市吸引力、吸引投資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
發展到今天,克利夫蘭演藝中心基金會已經不滿足于自己在克利夫蘭城區的知名度了,甚至連俄亥俄州都不能滿足他們越來越大的胃口。那么,如何讓全世界都認識克利夫蘭演藝中心?當然是一個大Logo。“一個Logo,要像麥當勞的M一樣簡潔,抓人眼球,讓人過目不忘。”基金會主席法爾科(Art J. Falco)要求。
于是,他有了一個Logo。
一座高20英尺,由4200顆水晶組成的室外大吊燈,世界上最大的吊燈出現在歐幾里德大街和東14街的十字路口的正上方。

“讓我們在大吊燈那兒見!”不用任何宣傳,這個名為“GE Chandelier”的大吊燈就成了克利夫蘭最著名的新地標。據統計,以這個大吊燈為背景的照片,以平均每天近100張的速度被上傳到社交網絡上。越來越多的人專程來到克利夫蘭看這座大吊燈。演藝中心作為一塊大磁鐵,正試圖把全世界的人和錢都吸過來。
如果將來有一天你告訴我,你在某部大片里看到這個巨大的Logo了,我一點兒都不會奇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