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去你的成為更好的自己,我現在明明就很好啊

威廉·福克納曾經寫道:“永遠要有夢想,射球要射得比自己的極限更高。別只想著超越同時代的人或前輩,要努力超越自己。”
時興的生活態(tài)度常言及“成為更好的自己”,威廉·福克納的上述名句則直指核心:目標不是蓋過別人的風頭,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
只要不斷努力,我們都有能力變得更善良、更體貼。我們也有力量把控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改善我們的健康、我們的習慣、我們的思維方式。
自我提升無疑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然而,有時候,這種改變不一定是朝著更好的方向。
01
完美主義可能會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當你開始一種新的健康習慣或一種新的工作方式時,并不會立即帶來改善。你可能會發(fā)現自己有時會倒退,感覺自己根本沒有任何重大的改變。

這些失望是正常的,但在自我提升的世界里被放大了。
你可能會發(fā)現自己的想法是這樣的:
“我遵守了規(guī)則,我做了所有正確的事,但我仍然沒有得到這些文章承諾的結果。也許問題出在我自己身上,也許這一切都是在浪費時間。”
還有另一種常見的反應:
“我沒有遵守所有的規(guī)則,所以我還未變得更好。我昨天睡過頭了,又偷偷吃多了,還忘了自我反省。我根本不是干這行的料,再努力也沒用。”
兩者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你背棄了曾經立下的雄心壯志,重新回到不良習慣的懷抱。
當事情沒有按計劃進行時,人們很容易陷入宿命論,然后自暴自棄。所謂的“自我提升”文化令這種傾向愈加嚴重。

很多建議,尤其是網上的建議,都在強調一致性有多重要,有時候甚至措辭相當激烈,諸如“如果你不能遵循規(guī)則,那么你永遠不要指望成功”。
這就導致你將設定一個根本沒人能夠企及的超高標準。
如何避免掉入完美主義的陷阱?
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然后逐周、逐月檢討。設置時間表時要留出犯錯的空間。
如果不確定目標是否不切實際,那就多從不同的渠道進行驗證。看看那些自我提升理論背后的科學。如果有什么課程號稱能在數周之內解決你的所有問題,千萬不要相信。
善待自己,但不要隨便放棄當天或者當周的訓練任務。“呃,我已經搞砸了,那不如現在就停下來吧?”——這個謬論會讓你的努力白費。
專注于訓練計劃中最關鍵的部分,記住從大局出發(fā)。
同樣,并不是所有的個人發(fā)展方法都適用于所有人。如果你發(fā)現自己停滯不前,可以考慮從其他途徑尋求建議。
02
不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是很難的
你聽說過“搏命文化”(hustle culture)嗎?
人們很喜歡在網上吹噓自己工作有多么努力,多么賣命,還有多么疲憊。當你嘗試客觀看待的時候,難免會感到一絲困惑——到底是什么人會喜歡炫耀自己過勞工作,每天只睡四個小時?
Instagram或Facebook等平臺鼓勵人們將自我提升視為一種競爭。你可能會暗地里拿自己和朋友甚至陌生人作比較,而這會漸漸偏離你的個人道路。
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會助長不健康的完美主義。你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錯誤的事情上,為小錯誤而自責,等等。

但是,就像搏命文化一樣,你可能會發(fā)現,你在社交媒體上關注的人正在撒謊。在一個高度競爭的世界里,這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沖動,但它可能完全扭曲你的預期。
如何避免盲目比較?
再一次,看看你所遵循的建議背后的科學原理。不要輕信你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片面之詞。
保持訓練過程的私密性,至少不要凡事都發(fā)上網。記錄取得進步是很重要,但日志的作用也就僅止于此而已。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一切肯定會讓你筋疲力盡,尤其是在訓練初期。

03
自我提升大師說的并不都是真的
很遺憾,自我提升的圈子本來就充斥這半真半假和徹頭徹尾的欺騙。
著名的個人發(fā)展大師米歇爾·古德曼(Michelle Goodman)曾有一番令人沮喪的自述:
“在公眾面前,我是生活工作平衡、個人成功、自由職業(yè)的典范,但私底下,我?guī)缀跎⒓芰恕N覍懥艘槐緯倘私⒆约簾釔鄣氖聵I(yè),這卻反而成為我自己厭惡的工作。我本該是平衡工作與生活的使者,是掌控職業(yè)命運的女王。然而,現在周日的晚上帶給我的恐慌,正正就是我在書中聲稱要幫助讀者避免的那種恐懼。我30多歲就因為胸痛要上醫(yī)院,自掏腰包花了4,000美元。”
人們可能會出于經濟動機而歪曲事實。他們會描繪出一幅完美生活的畫面,這給你帶來了壓力,從長遠來看還會對你造成傷害。

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培養(yǎng)一點健康的懷疑意識吧!
有眼光地挑選你關注的社交賬號。當我不再關注網紅時,我發(fā)現自己更快樂、更有效率了。他們并不都是壞人,但他們的工作就是向外展示一個不切實際的形象。
仔細檢查每一條自我提升建議。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讓你感到羞愧的專家身上。愧疚感不應該是改變的動力。
想想你是如何花錢的。投資一本好書或研討會可以改變你的生活,但如果有人一直告訴你,過上更好生活的秘訣就是多付一筆錢,你應該馬上轉身跑。
04
刪除好友要謹慎
在自我提升的圈子里,你經常聽到的一條建議是,你應該把那些有毒的人從你的生活中剔除出去。
大部分情況下,這不失為一個好主意。但有時,人們做得太過火了。
切斷與生活中每個人的聯系是很危險的。
如果有人暗示你應該這么做,那你眼前的分明是建立邪教的策略,而不是真正的幫助。

告訴你要徹底改變生活的建議可能是危險的。你可能會變得比以前更脆弱。脆弱和孤獨意味著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個人發(fā)展——也就是說,你愿意花更多的錢。
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永遠記住,人類是社交動物,與他人共享社區(qū)需要靈活的韌性。與你愛的人共度時光,偶爾也和較疏遠的朋友聯系一下。
但這不僅僅是時間管理的問題。
善待你愛的人,即使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你不同。如果你做得對,你的個人提升訓練也會對他們產生正面影響——但不要一直試圖改變他們。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就好了。

05
不要讓自我提升占據你的生活
有時候,當你進入了自我提升的圈子,你會停止閱讀其他任何東西。
這沒什么大不了的,對吧?你有了一個新的興趣,就會想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花在新興趣上面。
掉進研究的兔子洞里是很有趣的。獲取新的信息,為未來制定計劃,是會令人上癮的。
但一旦最初的熱情過去了,就該尋求平衡了。
如果你發(fā)現你沒有時間或激情去做你以前感興趣的事情,你可能是做過頭了。
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騰出時間做你喜歡的事情,即使它們沒有直接的好處。
在一個以結果為導向的社會里,僅僅為了開心而開心是越來越難了。但為自己(和最親近的人)騰出時間總是值得的。如果疫情期間的隔離措施能夠激勵你閱讀小說或追求其他愛好,堅持這個習慣,不要放棄。
有很多方法可以豐富你的生活,幫助你走向成功。但永遠要記住,自我提升的目標是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取代一切讓生活有價值的東西。


原文鏈接:
https://medium.com/publishous/the-risks-of-self-improvement-and-how-to-avoid-them-352763d046c9
原作者:Eric Sangerma
譯者:Claire
監(jiān)制:April
版權說明
本譯文僅用于學習和交流目的。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譯者、出處,并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鏈接。商業(yè)合作請聯系editor@yeeyan.com
原標題:《去你的成為更好的自己,我現在明明就很好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