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達&王會悟:毛澤東稱他們是真正的人
原創 洞庭君 民國女子 收錄于話題 #我是中國人 2個內容


“偌大的一個國家,我們連自己的火種都沒有?!?/p>
旁邊的她,凝神聽著,早已淚流滿面,輕聲安慰:“已經開始在改變了?!?/p>
這是黃建新導演的電影《1921》里的一個片段,男主人公叫李達,女主人公是王會悟。
一百年正青春。影片選擇了一對革命伉儷的視角,與《覺醒年代》相比,它已經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主旋律”影片,青春片的味道更濃。
影片中,他們的愛情故事帶著濃濃的家國情懷,也洋溢著革命浪漫主義?,F實里,共同的革命理想成就了他們的姻緣,他們又成了中共一大的紅娘,成了名副其實的“建黨夫妻”。
01 “啞巴戀人”
李達是湖南永州人,雖然出生貧窮農家,但天資聰穎的他剛滿5歲就跟著父親識字,不但熟讀指定教材,還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學名著,尤其喜愛數學和自然常識。

李達
辛亥革命爆發后,為了“實業救國”“科技救國”,李達兩次赴日本留學攻讀理科。五四運動爆發后,李達清醒地意識到夢想遙不可及,放棄理科專業,師從日本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河上肇,同時撰寫多篇有關“社會主義”的文章在國內發表,成為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之一。
在籌備建黨期間,李達寄居于陳獨秀寓所,以留日學生理事的身份,參加了上海博文女校中國學生聯合會的領導工作。
彼時,蘇浙才女王會悟已經來到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從事文秘工作。
而立之年的李達學識淵博,經常幫他謄抄文章的王會悟被這個有著崇高的信仰的年輕人深深吸引住。李達呢,也漸漸對這個熱情開朗、認真負責又充滿強烈求知欲的新女性產生了愛慕之情。
愛情之花在兩個志趣相近的年輕人之間悄悄萌芽。
工作之余,他們常常帶上幾個牛舌餅作午餐或晚飯,來到淞滬炮臺邊。兩人互相依偎著,望著滔滔的江水和來往的船只,二人談馬克思主義,談革命理想,談婦女解放,交流彼此對中國革命的展望與期許……
他們之間有一個小插曲說來很有趣。剛開始談戀愛時,因為濃重的鄉音,他們都聽不懂對方的方言,交流時雖然都滔滔不絕,但到最后卻搞不懂對方到底在說什么,很是尷尬。
愛情面前有什么困難不能解決呢?很快,這對可愛的小年輕開始了一場“沉默寡言”的戀愛——他們用紙筆進行交流。
1920年4月,這對不聲不響的“啞巴戀人”喜結連理。在陳獨秀夫人高君曼的操辦下,李達與王會悟在陳獨秀家的客廳里舉行了一場簡樸的婚禮,結成了革命伴侶。

婚后不久,夫婦二人立即投身工作,為黨的一大奔走。(見奇女子王會悟:中共“一大”的幕后功臣)中共一大順利閉幕后,他們把繼續革命的火種帶向全國各地。
1921年12月10日,王會悟創辦了黨的第一本婦女刊物《婦女聲》,先后發表了《中國婦女運動新動向》《湖南女工之覺悟》等文章,在傳播解放思想,介紹各國女性解放運動先進經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02 伉儷情深
王會悟是個有思想且行動力強的新女性,她把全部熱情投入到了革命事業中去
1922年,我黨創辦了第一所新型半工半讀學校“上海平民女子學校”(也是黨的一個秘密聯絡點)。她不但積極參與創辦,還擔任了該校工作部主任,作家丁玲就是她的學生。
同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地點就是王會悟家。那時,大女兒李心田剛出生不久。于是她就抱著孩子在門口放哨,又一次為中共二大做起了警衛工作。
二大會后,毛澤東創辦湖南自修大學。1922年11月,李達應毛澤東邀請舉家回到長沙協助主持教務工作,王會悟也在毛澤東的建議下到該校附屬中學教英語。
李達與毛澤東兩家一起住在清水塘,兩家人感情很好。毛岸英出生時,心靈手巧的王會悟親手剪裁了小衣服。
但李毛二人交情到底有多深,卻很少有人知道。據說,有一次李達在毛澤東床上酣睡,毛澤東沒有叫醒他,而是在一旁徹夜未眠。
參加革命就意味著與危險同在。1923年4月,因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湖南自修大學被反動軍閥強行關閉。李達、王會悟夫婦只得輾轉于武漢、長沙等地授課。
1927年,大革命失敗,李達一家人悄悄回到了上海。看著丈夫被嚴重的胃病和眼疾折磨著,王會悟盡管內心焦灼萬分,但從未流露出一絲軟弱。她獨自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一邊照顧丈夫和3個年幼的孩子,一邊繼續革命工作。有一次,為了躲避巡捕搜查,她甚至帶著孩子們在上海大世界里待了整整一夜。
夫婦二人成了特務們的重點關注對象。1931年,李達在上海暨南大學講課時遭到特務暴徒的毒打,右臂骨和右鎖骨都被打斷,不久又被學校辭退。

雖然有王會悟的精心照料,但康復后的李達右手不靈活,情緒比較低落。為了鼓勵丈夫,王會悟就每天陪他撐竹竿,她相信:“只要堅持鍛煉,持之以恒,你肯定會恢復得跟以前一樣,還可以繼續寫書,繼續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革命真理。”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夫婦二人相攜相伴,痛并快樂著。
03 真正的人
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中華大地,百姓流離失所,王會悟與李達也在不斷地輾轉中失散。但王會悟沒有流淚,他堅信總有團聚的一天,獨自帶著兒女們艱難度日。
可是戰爭無情,生命無常。戰亂中,16歲的大女兒李心田突患結核性腦膜炎,不治身亡。愛人不知身在何處,如今又痛失愛女,堅強的王會悟再也控制不住滂沱的淚雨,她悲痛地寫下了《哭點兒》:
“點兒呀,媽懷念你。點兒,媽為你留下的3個廣柑,霉了,爛了,還不見你回來。媽等待你回來,默默地向著嘉陵江等待你回來!”……
王會悟心中有小家,更有大家。悲傷過后,她擦干眼淚,將個人的悲痛深藏心底,繼續為革命奔走。
也許為了與丈夫的號“鶴鳴”(取自《詩經》“鶴鳴于九泉,聲聞于天”)呼應, 1932年,王會悟化名“王嘯鷗”創辦了筆耕堂書店,編譯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支持丈夫繼續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

1937年5月又協助丈夫出版了《社會學大綱》,并輾轉送給了在延安的毛澤東。
毛澤東讀后作了詳細的眉批,大加贊賞,譽其為“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并推薦給延安哲學研究會和抗日軍政大學。在給李達的回信中,毛澤東熱情稱贊夫婦二人:“你們是真正的人?!?/p>
李達與毛澤東是諍友。他非常尊重和敬佩毛澤東,視他為難得的人生知己,但卻不因為對方的身份和地位而有所避諱。
他直言不諱地指出,毛澤東的《實踐論》中對太平天國的評價有失公允。毛澤東也非常尊重老友的意見,認真研讀后肯定了李達的觀點,親自給寫回信答應在出選集時一定加以修改。
“大躍進”時期,李達曾當面對毛澤東說:“你發燒四十度,下面就會發燒四十一度、四十二度。然而,真理的火炬往往燒傷那些舉燭者的手。”
王會悟同樣真性情。1945年,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王會悟恰好也在重慶婦女界為毛澤東舉辦的歡迎大會上。得知這一消息,毛澤東連忙吩咐:“請她不要走,留在這里?!?/p>
散會后,毛澤東把王會悟請到了住處。一見面,她就緊緊握住毛澤東的手,急切地說:“蔣介石是個說話不算數的人,你千萬別上他的當?!泵珴蓶|哈哈大笑:“會悟還是老樣子,說話直來直去,請放心吧!”
建國后,毛澤東要留李達在北京參加中央的工作,李達婉拒,因為他認為自己更適合從事哲學研究和教育工作,仍在湖南、武漢等一些大學擔任校長和教授,王會悟則在政務院法制委員會工作。
后來,那場史無前例的災難來臨,李達也未能幸免于難。1966年8月,李達含冤去世,王會悟和女兒也被驅逐出門。

晚年王會悟讀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王會悟迎來了生命的又一個春天。年過八旬的她初心不改,積極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史、中國早期婦女運動史、家鄉縣志和中共一大會址的考證工作提供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努力發揮最后一份光和熱。
1993年10月20日18時25分,為黨的事業貢獻了一生的王會悟病逝于北京,享年95歲。
原標題:《李達&王會悟:毛澤東稱他們是真正的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