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李立群:酸甜苦辣都是享受人生

李立群是“老戲骨“這個名詞無可爭議的代言人。曾經是臺灣華視的一哥,“表演工作坊”的元老。會說相聲、能演小品,電影電視拍了無數。這么多年,他始終活躍在電視劇里,不過,很多大陸觀眾對他最深刻的印象依然是當年《倚天屠龍記》里那個朱元璋。而去年,李立群重新回到舞臺,和北京人藝的老戲骨藍天野合作,演出了《冬之旅》。這是他和當年的老伙伴賴聲川闊別21年后,再度攜手合作。
1983年,李立群和賴聲川、李國修一起成立了臺灣“表演工作坊”,11年間一起創作了23個戲。1995年,李立群把表坊的股份賣給了賴聲川,只身來到大陸拍電視劇。20多年過去,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曾是當年“表坊”的主人之一。雖然其間只和賴聲川聯系了兩次,但當回到了曾經熟悉的舞臺,李立群覺得,“再合作《冬之旅》,依然感覺像是昨天一樣。跟賴聲川在闊別20年之后,還是能找回當年排戲的那種默契?!?/p>
這幾天,李立群來到上海,準備本月在賴聲川的上劇場再演《冬之旅》。去酒店采訪他時,李立群拿出了自帶的野生普洱茶,邊泡茶邊回答問題,其間聊茶聊酒,聊現在的好茶好酒難尋。說著說著,他不時喜歡站起來走走,開了門抽起煙,邊說邊演。說到建在山里的家中前幾天院子竄進一條蛇,把一窩蛋吃了七個,母雞在一旁瑟瑟發抖,他只好一手把蛇抓起來為雞除害時,他活靈活現再現了當時的場景,一時笑翻眾人。
李立群是個坦率直接的人,說話并無顧忌。他一邊吐槽政治,一邊對記者說,你們要保護我。他也坦言自己是個顧家的人,這些年一直為了養家而拼命工作,但只要片場的活一結束,他哪里也不去,直接回家,養雞種菜。
對于生活、對于文學藝術、對于當下的市場環境,李立群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他并不喜歡抱怨,也勸大家不必抱怨不必吐槽,“再糟糕的事情,都不是毫無意義的,你去做就是了”。

在上劇場講座,和賴聲川的夫人丁乃竺一起回憶《我與表坊的似水年華》時,李立群說,“我很感謝那11年,很純粹,很快樂。有了那11年的積累,來大陸演電視劇很輕松,游刃有余?!?/p>
而對于美羅城里的上劇場,李立群覺得:“這里真的很像我們當年起家的臺北的藝術館,那個藝術館是每年演日本能劇的地方。那個舞臺、觀眾席的大小完全是從歐洲移植過來的。我們就是從那里起家,一直到1989年。我知道我的好朋友賴聲川,他多年來的心愿就是能夠有一個由他來控制而不是被別人控制的劇場。但是做一個劇場壓力真的很大,我希望賴聲川找到一條更好的路,讓他自己走下去?!?/p>

丁乃竺夸贊他這幾年成就很大,李立群只是笑笑說:“沒有沒有,我就是一個老演員,老戲骨,可以燉湯的那種”。

【對話】
澎湃新聞:你在和藍天野老師合作《冬之旅》之前,對他有過了解嗎?
李立群:1984年他和人藝的一批藝術家去日本訪問演出了《茶館》,NHK做了現場錄像。當時表演工作坊剛剛成立,我聽說了這件事,就讓賴聲川的表弟幫我錄下來。1985年的時候,我拿到了這個錄像帶,他們當中有四五位老先生的表演對三十歲出頭的我來說是極具啟發性的,我一下子被震住了,原來戲也可以這么演。我一口氣看了30多遍??戳宋叶急诚聛恚總€老師表演的風格和細節我都記得,我有段時間演舞臺劇已經走火入魔了,幾乎學會了他們每一個人的表演方式和身體語言,在舞臺上學王掌柜走路。這些細節的表演,想起來就用,已經融進了我的表演里,消化在我電視劇的表演中去。
藍天野當時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他的風格非常獨特,看不懂的人以為他是靠“范兒”在演,但是如果你跟他排戲,你就能感覺到他的想法,他做的功課。他演的戲并不如我多,甚至有段時間他賦閑在家,有十幾年時間,偶爾拍戲,大部分時間都在家畫畫寫字。我覺得對于一個人來說那是一段很棒的沉潛的時光,他的人生觀應該是進入了某種豁達的地步。

澎湃新聞:當跟藍天野老師正式合作之后,是什么樣的感受?
李立群: 藍天野屬于那種良好的老人,一個老人能做到良好多不容易,有多少老人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倚老賣老,或者懶得動。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看到他,我會提醒自己,老了以后能不能做個良好的老人,沒有壞毛病,把自己照顧好,不需要家人擔憂太多。每天收班,他老伴都會打電話給他,他就說,我跟他們吃點東西就回去。
在對戲的時候,他會因為我的表演而有所調整。但是我對他的表演了解得很透,所以我會比較好接受。這就像今天如果有機會見到艾爾·帕西諾、馬龍·白蘭度,我同樣可以跟他們演戲,因為我把《教父》看了20多遍,對于他們表演的套路和心法已經非常熟悉了。
我不指望他的表演風格會有什么變化,因為我懂他的風格。雖然我們的風格不同,但我有辦法使觀眾可以接收到。在排練的磨合過程中,試試看我的這種講話方式和他的那種講話方式能不能形成真實的談話。兩種不同的表演風格在兩個演員的磨合修潤過程中可以變得很自然。

李立群:觀眾覺得前面有些冗長,這是我們需要改的。不能說我們去要求觀眾耐心,觀眾干什么需要帶著耐心來看戲?觀眾進劇場不應該負擔任何事情,進來了就是意外收獲。
澎湃新聞:之前你的舞臺生涯一直在表坊度過,那十幾年對你來說有什么意義?
李立群:那11年我們做了大概23個戲吧,那11年對我的表演生涯有很大的影響。在那期間,我只接了幾個楊佩佩(臺灣制作人)的電視劇,像《八月桂花香》之類的,我也不在意演男一號還是男八號。
我33歲就從華視的男一號退下來,不演電視劇去走穴,去夜總會西餐廳作秀。當時去作秀也不是為了賺錢,就是因為演煩了電視劇,覺得長不出什么本事了,就去走穴看看人家怎么演,去學著作秀。走穴三年學了很多舞臺上的經驗。
之后進了表坊就不再走穴,每天就是討論故事,你要做編劇、演員甚至執行人,那時候就跟賴聲川一起把一些世界名著拆解了,改編再裝進去。無形中你對劇本的結構就有了一些了解,這不表示說我會編劇,只是說我會檢查劇本以及安插劇本。
那11年當中,我很安靜地在劇場待著,賴聲川主外,我就在內部活動,比較重要的事情我們倆一起決定。很少人知道我是表坊的主人,他們只知道我是核心團員。那11年,就是排戲、回家、開會、回家,很少有什么應酬,每天都能回家待著。所以那11年,我的家庭生活和表演工作都沒有被外界打擾。到了1995年,我把股份賣給他來大陸拍戲。但我很感謝那11年,很純粹,很快樂。有了那11年的積累,來大陸演電視劇很輕松,游刃有余。
澎湃新聞:但是拍電視劇可能環境就不那么純粹了。你對事情這么較真,說話又很直接,會不會遇到很難忍受的情況?
李立群:忍受得下去啊,那只是個戲,又不是教科書。誰會把《抗倭英雄》當教科書看?就算是教科書,天底下也沒有一本完美的教科書,你必須得從相關的資料和知識中去完善你自己的認識,你要是全信電視劇,那你就上了大當了。

電視劇是一個妥協的藝術,不是妥協兩個字,而是你怎么去妥協。比如今天導演要兩輛消防車來拍雨景,但是臨時消防車來不了,這怎么辦,導演想了五分鐘,說,去準備兩個大水桶,做成兩個澆花器,站在高臺上兩邊一起澆,我們把鏡頭縮小,拍出來一樣可以像下雨,照樣最后鏡頭也很飽滿,能完成這個任務,這就是妥協的藝術,你怎么去妥協。
很多時候,編劇倉忙寫出劇本,導演在很短時間內拍攝,演員在很短的時間里背下臺詞塑造一個角色,一切電視劇的環境都是這么倉促。
除了像《大宅門》這樣的電視劇,會用一輩子時間去醞釀。《西游記》、《紅樓夢》這種電視劇都是八百年出一部,人家是當電影在拍。
電視劇本身就像是方便面,再好的方便面也就是放在鍋里煮一煮,打個蛋,放點蔬菜、蔥、辣椒就得了,最好的電視劇就是一碗很豐富的方便面而已。
澎湃新聞:那你為什么還愿意繼續拍電視劇呢?
李立群:環境就是這樣,你不能不吃飯啊。我今天是個獵人,進了荒山野嶺就不養家了嗎,我還是得想辦法打打獵啊。
澎湃新聞:在選戲的時候有沒有什么標準?
李立群:時間不沖突,價錢合適,就去了。不然還等什么。挑戲等戲看起來是保護羽毛,其實不見得保護得了你,更不見得保護得了觀眾。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一個演員不要怕演錯戲、演壞戲。
演戲很神奇,演壞了100個戲,第101個演好,你立刻就有了新的形象。所以不要怕失敗,讓觀眾看到你的好,看到你的挫折,看到你從不成熟變得逐漸成熟,這很好。不要去躲,不要藏。幾十年來,我看到的例子,挑和等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澎湃新聞:但其實以你的情況,應該還是有選擇的自由吧?
李立群:我到2016年才實現了財務自由,終于把貸款啊保險啊學費之類的還清。現在我的壓力沒以前那么大了,今年我已經推掉四部戲了,三部男一號,電視劇給的錢都很夠,電影給的就太少了,幾乎就是提拔新人的錢,我都這么老了,提拔我做什么啊,你用我就好了。
可是電視劇那邊的量又太大,演完估計我就奄奄一息了。想想還是算了。我覺得這樣很好,休息很重要,休息的時間多了,你對手邊即將要接的活動腦筋的時間就多了,準備的時間就多了。
澎湃新聞:所以現在可以開始享受人生了?
李立群:是比較享受人生,但是過去那么辛苦我也沒有放棄享受人生,酸甜苦辣都是享受人生。比如我拍《洪武大案》的時候,一天工作有十八個小時,夏天穿著古裝在橫店,出的汗都是黏的,我當時想日本人的那種過勞死會不會就像我這樣,再累一點就死了。我讓我的助理趕快把毛巾拿去洗,然后把袖子卷起來擦,擦完讓他拿去洗,回來再給我擦背,把黏黏的汗擦掉,整個人就好像是透了一口氣。我跟導演說,我已經拍不動了。這也就是六七年前的事情。
我現在工作合同只簽十個小時,從下工到第二天開拍要有十四個小時我才夠用,因為我要保證有八個鐘頭睡覺,剩下四個小時,我從路上趕回家,看看電視把一天的疲勞釋放出去,然后洗完澡趕快看明天二十場的劇本,做好筆記改好本兒,明天去了片場,才可以不拿劇本就對詞。
澎湃新聞:這幾年演的比較滿意的戲是什么?
李立群:沒有什么滿不滿意,每個戲都盡力。破戲演得不那么破,好戲不要辜負它。《溫州一家人》就算是好戲啊,高滿堂老師的劇本好,終于不吹牛了,終于接地氣了。

李立群:沒有,演完了我就不留戀。演得不好檢討完畢就把它忘了。就像畫家一樣,他畫完一幅畫就不再留戀了,他想的是下一幅畫。
澎湃新聞:現在你也會出現在真人秀綜藝節目,那是什么樣的感覺?
李立群:學習,這些節目很怪,我想看看哪些地方是真的,哪些是需要扮演的。當然他們給的待遇很高(笑)。
澎湃新聞:演了這么多年戲,覺得現在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李立群:年齡。年齡加大之后,你的理解力比以前強,但專注力不夠用,所以就需要更專注。然后,體力也不夠用 ,你跟大自然對抗的能力在減弱,冬天變得更冷,夏天變得更熱。有時候拍戲,最難的不是處理那些似曾相識的爛劇本,而是大自然,明天零下7度,你還得穿著西裝跟沒事人一樣走路。去年七月演《冬之旅》,我們兩個老人都熱得滿頭大汗。
澎湃新聞:有沒有后悔過入這行?
李立群:不后悔,托天之幸,我的工作還是我喜歡的。因為我喜歡它,所以我沒有職業病,我只有恨自己體力不夠,累得跟狗一樣,但是我心甘情愿去做這個工作,我沒有抱怨過表演這件事。就是因為沒有抱怨過,所以你對電視、電影、舞臺這三個不同的表演媒介就有了不同的認識。你認識得足夠,你就知道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沒有什么可改的,你就會去接受,接受了你才有更多的心去補足它,才會去諒解它們,才不會有抱怨。
所以我說,電視是個妥協的藝術,而不是個堅持的藝術。而舞臺劇是個堅持的藝術,但是有很多團體不見得懂得如何去堅持,如何在舞臺上堅持用那么長時間去完成一個細膩而又感人的作品。它要求的是專業,但是很多人還沒達到這種專業。拍電影也是一樣,拍了那么多國產電影,有幾部感動到你了?還不如去看電視劇。
澎湃新聞:你想法這么多,為什么沒有想過當編劇或者導演?
李立群:沒興趣,導演要跟太多人打交道,我沒有那樣的興趣。而且我反對演而優則導這句話,我覺得簡直就是荒謬。演而優為什么則導呢?演而優應該更要演下去啊。
因為你年輕時候就想當導演,但是沒有機會,只能先去做演員,在做演員的過程中跟著導演學習,直到終于有機會當導演,這才是演而優則導,你看,前面要加這么多解釋,而不僅僅是那四五個字。演而優則導,那導而優呢?則死嗎?導到最后就沒有東西可以導了。你看現在大導演都導不出戲來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