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全漢昇:如何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

全漢昇
2016-06-15 17:42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一、什么是“經濟史”

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漢考克(W. K. Hancock)在其《經濟理論》(Economic History at Oxford)一書中,提到一“經濟史”的定義曰“the historical study of man as getters and spenders”,意即研究人類賺錢(獲取財物)和花錢(消費財物)的歷史。“財物”者,包括各種貨物(goods)與勞務(services)。人類要生存,必須滿足各種基本的物質需求(衣、食、住等),故須設法去取得“財物”,而人類謀生的能力歷來是不斷變化的。

1934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厄謝爾(A. P. Usher)在其著作An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750中說,經濟史的任務主要在于研究“天然資源”“技術”與“制度”三因素對人類經濟生活的影響。

天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中最主要的是土地,而地理條件的不同對人類經濟影響極大。例如在沙漠中從事農業,即便成功,亦必產生報酬遞減的現象,必不便利與合算,故只好從事游牧。近代歐洲西部及北美洲之所以能發展成富有的工業國家,乃因其天然資源特豐,煤鐵等礦藏豐富,利用大規模的機器來生產,故其生產能力特強。機器的主要原料為鐵,煉鐵要用煤,故一國的機器工業能否發展要看其煤鐵礦產是否豐富,即推動機器的動力來源是否充足。故上述因素與人類謀生的能力及一國的經濟發展有著極密切的關系。

技術(technology)為幫助人類開采及利用天然資源的一種手段。如世界上第一口石油井于1869年在美國東部的賓夕法尼亞州開始開采,石油早有,但過去印第安人居住時代因技術落后而不能利用,即使偶然發現,也只是疑為有魔術性的藥品而已,此即“貨棄于地”之謂也。又如臺灣日月潭,在高山族居住時代只知潭水可飲可漁,因技術落后故也,近幾十年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開一大隧道直通山下,其水力便可發動一個水力發電廠。

此外,人類的社會制度(institution)對經濟生活亦有重要影響。如奴隸社會中,奴隸勞動所得大部分須送給主人,自己只能取得活命所需,是不自由的勞動者。歐洲中古時代的莊園領主下有農奴,為半自由勞動者。到了近代社會,勞動者與雇主間則是一種自由契約的關系,是為自由勞動者。故制度不同,生產情形不同,生產所得的分配便不同,生產效率也不同。又如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財產私有,可自己投資,而共產主義社會下的財產為國有,一切支配權力在國家。故制度不同,其生產的組織與管理各不相同,資本的籌集方式也不同。

圖為露天煤礦。經濟史的任務主要在于研究“天然資源”“技術”與“制度”三因素對人類經濟生活的影響。

二、為什么要研究經濟史

漢考克教授提到,19世紀時殖民者在南美洲開礦,當時有流行諺語曰:“白人每日一英鎊工資,黑人每周一英鎊工資。”(£1 a day for the white man, £1 a week for the black man .)由此可知工人因種族不同而有不同待遇。此只知其后果,而不知其起因,欲知起因,則必須研究“經濟史”才能知也。

研究中國經濟史之意義有二:

首先,可對世界經濟史的研究有所貢獻,世界經濟史上有許多問題的答案可在中國經濟史里找尋。

例如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在經濟方面的影響是世界性的,而并不限于歐洲。美洲新的農作物,以前歐亞均沒有,如馬鈴薯(potato)自美洲傳入歐亞后,對歐亞農業產生重大影響。以愛爾蘭言,原先因土壤不良而常有饑荒,自馬鈴薯傳入,因其能在不甚好的土壤中生長,故當地人民可靠此為糧,不致挨餓。又如甘薯,在中國叫“番薯”,是由西班牙人從美洲帶到呂宋,再由呂宋傳到中國的福建。番薯傳入中國,使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又如,美洲最重要的銀礦產地在玻多西(Potosi,今屬玻利維亞,前屬秘魯),美洲當時為西班牙屬地,故有大量的銀運入西班牙。當時銀為貨幣,貨幣多即貶值,而物價上漲,17世紀初之物價達到16世紀初的三四倍之多,有些經濟史家稱之為“物價革命”。

中國此時也受到美洲銀礦開采的影響。因西班牙受到上述影響,外國便運物資去賣,以致貿易入超,銀子外流。而歐洲多國均與中國通商,如葡人入澳門,荷人入臺灣,因太遠不便帶貨,便把這些銀子帶來中國,買去絲、茶,以致中國銀子增加。另一方面,菲律賓在16世紀時為西班牙殖民地(后為美國殖民地),西人將銀子帶入菲律賓,而中國人在該地供應物資,賺回銀子。于是銀子大量流入中國,其影響有二:一是貨幣變為銀本位,二是物價上漲。故美洲銀礦開采的影響是世界性的。

其次,欲解答中國近年來主要經濟問題發生的原因,亦須研究中國近代之經濟史。如中國的貧窮現狀,經濟落后是主因,故生產力低,收入少。據聯合國1947年的統計,中國的平均國民所得為每人每年27美元,而美國為1543美元。又如中國自清末以來,多少次想要工業化而皆不成,其原因即可自詳細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而得答案也。

三、如何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

1.材料的收集

如要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方面任何一項題目,先要找材料。在何處找?須談一談。

首先是正史。一部“二十五史”,自《史記》《漢書》直至《明史》《清史稿》,有人說此為帝王家譜,如“本紀”是記載皇帝的歷史,與社會經濟史無關。但“二十五史”并非純為帝王家譜,仍有中國社會經濟史的材料在其中。

如正史中的《食貨志》(《史記》中的《平準書》《貨殖列傳》,《漢書》及以下各史中的《食貨志》),與社會經濟史研究有密切關系,每一朝代的土地制度、貨幣流通、鹽鐵專賣、財務行政、租稅徭役及國家財政收入開支等均可從中找到。

又如正史中的《地理志》,可研究各地物產、礦產、戶口之分布及增減變動等,均有不少資料。

又如正史的《五行志》中,會提及某地有海風、大雨、水旱災及饑荒,或某些地區經濟落后貧窮等,均可找到材料。

又如正史的“列傳”中,某人或為財政經濟大臣,或從事社會改革,其傳便有助于研究社會經濟史。例如《宋史王安石傳》,王氏為改革經濟的大政治家,故該傳對研究其新法及當時社會經濟情形均有幫助。

又如正史中的《列女傳》,可據以研究婦女在當時社會中所占地位及其生活情形。

中國史書并不限于正史,正史以外之史籍中亦有許多可資利用的材料。

如《冊府元龜·邦計部》中,有很多關于唐代社會經濟情形的材料,對于研究唐代社會經濟史而言,該書與新舊《唐書》同樣重要。

又如宋代,除《宋史》外,有《宋會要輯稿》“食貨”部分,亦為好材料,因其詳于《宋史·食貨志》,且材料集中。

又如明代有《明實錄》,其中有豐富的社會經濟史料,如在每一年末尾有全國戶口、租稅收入等記載。研究中先有了問題,該問題發生于何朝,則翻看該朝,并查看每年史料之末的相關數字。如將其加以系統之統計,則可知全國人口及租稅收入變化之情形。當時國家稅收除貨幣外,尚有銀、布帛、米麥等,可作系統比較。

又如清代,可看南開大學歷史系編《清實錄經濟資料輯要》,此書抄出《清實錄》中有關經濟方面的史料,分門別類,可據以研究清代經濟情形。

近年來又有新史料書出版。在檔案的輯錄方面,有“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的《礦務檔》《海防檔》及《總理衙門檔案》等。

清末數十年中,欲開采煤鐵等多種礦產,需向外國購買機器并向外國借款,或由外國投資在華從事開礦事業。《礦務檔》便是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1—1901年)、外務部(1901—1911年)和外交部(民國時代)三時期外交部門官方文件中有關礦務部分的原始檔案均收在一起。此書中有不少資料乃關于中國近代之重工業及開礦方面者。

清末沿海國防問題嚴重,由于西人攻華靠堅船利炮,社會人士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以鞏固海防,故設立造船廠、槍炮廠、電報局,并修建鐵路。以上相關檔案被編入《海防檔》,此書分為購買船炮、福州船廠、機器局、電線、鐵路五部分,其中有許多原始材料。

又如抗戰前,怡和(渣甸)洋行有不少檔案。作為五口通商后的一家洋行,怡和在中國過去一百多年來之出入口商業中扮演重要角色,亦曾投資中國的鐵路,并貸款給中國。故怡和洋行的檔案與中國近代經濟史大有關系,此批資料在珍珠港事件后已運至英國,保存于劍橋大學。

很多筆記小說中常提及各地社會的零星事件,許多材料頗有參考價值。如要了解北宋首都汴京的情形,有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書可資參看。作者在書中回想東京的物質生活及種種情形,有的為正史所無,如記載當時運入城內的豬達數以萬計,又如城內人口及糧食消耗之數量等均有記及。

又如元代陶宗儀《輟耕錄》一書中,記載上海附近有松江人黃道婆者,曾在海南島久住,見當地人種棉花以紡紗織布之情形及所用工具,學到后返松江,將此種生產技術教給當地人,使長江下游的廣大地區均學會了,于是松江成為紡織業中心。此為中國棉紡業最早的一段歷史,卻為正史所無,而陶著中卻有。故筆記小說亦為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之重要資料。

黃道婆塑像

在地方志方面,現存有七千多種,以宋代為最早,歷元、明、清數代。有記一省的,也有記一府、一縣或一鎮的,如《景定建康志》為記南京者,《咸淳臨安志》為記南宋首都杭州者。其中于當地之戶口、物產、工業、農業及租稅等方面情形均有記載,也有同鄉的社團、會館,為研究社會經濟史的好材料。

私人文集之中也有部分資料可用,如作者生前曾任財經方面之主管行政長官,或曾從事社會經濟改革者,其文集便極有用。

如張之洞有《張文襄公全集》,作者曾負責建立漢陽鐵廠,在其文集中可找到不少有關資料,可借以知近代重工業之發展遇到何種問題,如何解決困難等。張之洞又提倡建設鐵路,如盧漢鐵路(后稱平漢鐵路)便由其始建。由于當時人迷信修鐵路會破壞皇族風水,于清室不利,故至盧溝橋止,而不達北京也。又,張氏在武漢曾建立棉紡廠、水泥廠等,采用西法機器設備,皆可找到不少相關材料。

又如盛宣懷有《愚齋存稿》,盛為政客,亦為大工業家。張之洞所辦之漢陽鐵廠,原為官辦,由官方投資,后來官方不能再投資,改成官督商辦,由商人投資經營,便由盛宣懷經管。由張之洞官辦轉而由盛宣懷官督商辦,在《愚齋存稿》中便可找到相關資料。又如清末幾年中,漢陽鐵廠改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簡稱“漢冶萍公司”,意即由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及萍鄉煤礦合并而成),合并后公司資本為2 000萬元,為當時之大企業。以上經過在文集中均有記及,可以對近代社會經濟史之研究有大貢獻也。

2.材料的別擇取舍和審定

收集材料并非即是研究,收集之外尚須加以整理與分析,以能夠適當地、正確地運用史書中的材料。故史學方法很重要,然后知材料之取舍,何者為有用,何者又為無用。漢考克在其《經濟理論》一書中亦言及材料之取舍,并以打魚作比喻,其中經濟理論如漁網,入水網魚,漁翁捉到魚后,小魚(喻無用之材料)任其漏入海中,將大魚(喻有價值之材料)網起待售,小魚入海,待其長大后再網。

正史及其他史書中的史料包羅萬有,政治、經濟、社會、宗教、軍事、藝術等各方面均混雜其中。我們需取其有用者,故需兼習幾門社會科學,如可旁聽一二門社會學、經濟學原理課程,于研究社會經濟史均有幫助。

史料中的統計數字于社會經濟史研究極有用,但使用時要小心。如《宋史地理志》記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時有2 080余萬戶,4 600余萬口。上述戶數與登記數字相近,較可靠,但口數則大有問題。因若照此口數,則平均每戶為2.6口,與當時社會情形不合。此乃由于當時人為逃避政府的丁稅(人頭稅)而少報人口,以減輕負擔。事實上,漢元帝時(公元2年左右)中國人口已有5 900多萬,宋代時不可能反而少于此數,況且北宋時經濟生產狀況甚佳,人口理應增長。故上述口數,只是當時中國納人頭稅的人丁數字,而實際情形約為一戶五口,則實際口數應超過1億,方為比較接近真實的數字。故對此種數字,不可全信,須慎重處理。

又如《乾隆朝東華續錄》卷一一八載乾隆帝“上論”(皇帝文告)中提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時全國口數為2 300余萬,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時達到3億。但事實上,前者為繳納丁賦的人口數(僅包括付稅壯丁),而后者則為實際人口數字(包括男女老幼)。康熙帝心知虛報之弊,故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時改變辦法,規定人頭稅以該年定額為限,此后新增人丁不再加收丁稅,故此后人口數字漸近事實。乾隆六年(1741年)時開始實行新的戶口調查法,即用地方保甲調查戶口,然后申報政府,故人口數字更為準確。

因此,在整理和使用資料時要詳加審訂,不可輕信史籍所載之數字也。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經濟通史》,全漢昇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5月)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密山市| 宁阳县| 福州市| 武城县| 重庆市| 贵溪市| 惠东县| 彰化县| 咸丰县| 青神县| 苗栗县| 桃园县| 阿拉善右旗| 惠州市| 嘉禾县| 兴文县| 巫山县| 镇远县| 聂拉木县| 松桃| 融水| 旬阳县| 沙湾县| 海原县| 和顺县| 太仆寺旗| 通化市| 印江| 遵义市| 甘孜县| 金堂县| 闽侯县| 镇沅| 镇坪县| 桓台县| 巴林右旗| 太原市| 聂拉木县| 周宁县|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