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中環搶修14天:200多名搶險人員每天睡3個多小時


同樣松了一口氣的,還有隧道股份路橋集團的張新國。他盼望著,能盡快回家陪伴在尚未滿月的女兒身邊,并照顧剛經歷過分娩之痛的妻子。這12天里,他只回過兩次家,每次都是凌晨1時后到家,早上6時不到就已出門,只能在出門前匆匆看幾眼還在熟睡中的孩子。
5月23日,一場發生在凌晨的中環高架交通事故,導致半座城市的交通幾近癱瘓。多個專業搶險團隊臨危受命,200多名搶修人員夜以繼日,挑起高架搶險重擔,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
6月5日晚8時,中環高架內圈主線滬嘉立交至滬太路區段正式開放交通,同步壓縮地面封道范圍。這一天,張新國的女兒恰好滿月。
搶修隊伍的集結
5月23日零時10分許,兩輛裝滿預制管樁的超載掛車違規駛上中環線高架道路,在汶水路、滬太路附近,其中一輛撞擊防沖墻并傾覆,導致該處中環梁體發生橫向傾斜,中環線交通受阻中斷。
管樁半懸在高架橋邊,梁體隨時可能倒塌,如此驚心的一幕,以前從未在上海出現。凌晨1時許,還在睡夢中的上海市交通委路政局副局長李俊,被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驚醒。簡單了解情況后,他立即趕往現場,此時,養護公司、檢測單位等搶險隊伍都已迅速集結。
兩個管樁吊在半空中,一車管樁壓在橋上,險象橫生。眼前的情景,讓李俊的心吊到了嗓子眼——被撞壞的梁體不僅有外移,而且有側傾,如果外移或者側傾的角度再大一點,就很有可能墜落,其后果不堪設想。如何消除安全隱患,完全扼殺繼續掉落的可能性,成為當務之急。
隨后,上海市政府、市公安局、市應急辦、市交通委負責人也趕到現場,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設施搶修指揮部,研究制定事故處置方案。在檢測單位、原設計單位等方面的共同討論下,搶修方案初步確定,由臨時穩定方案(卸載、檢測)、臨時支撐方案、修復方案三項分方案組成。
這時,天空才剛蒙蒙亮。
8時許,29歲的隧道股份路橋集團機械施工公司總工辦常務副主任張新國接到了電話,要求他帶著兄弟們立即趕往現場,臨時支援一下清障工作。張新國抱了抱才出生19天的女兒,便出了家門。沒想到,僅僅一天后,“臨時支援”就變成了“現場總協調”,此后長達14天的搶修中,他只回過兩次家,每次都是后半夜到,天亮前走,與孩子短暫的相伴,都成為奢侈。

蔡輝是隧道股份路橋集團機械施工公司的起重班班長。當天凌晨,當他接到電話趕赴現場搶修時,也接到了另一個通知:整個搶修工作要在二十天內完成。蔡輝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不可能的,“難度太大”。此后12天,每天都長達20多個小時的高強度作業,讓蔡輝覺得,這樣的經歷一輩子都難以忘記。
市政養護成基公司總經理助理顧宏也早早趕到了現場。他每天的工作,主要是配合檢測單位,對檢測出的受損情況進行修復和養護,此后十多天,每天都只能睡3-4個小時的他心里很清楚,修復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他所承擔的工作,同樣容不得一點馬虎和懈怠。
連續奮戰36小時
進入早高峰,中環附近多條高架、地面道路的交通告急。6:40時起,中環內圈桃浦路擁堵至古浪路,然后逐步蔓延至金沙江路,呈紅色阻塞狀態;中環外圈6:30開始,中環共和立交至滬太路擁擠,逐步嚴重呈阻塞狀態,10時以后路況逐步緩解,但仍呈擁堵狀態。西部區域,S5滬嘉高速、G2京滬高速、G50滬渝高速也嚴重擁堵,直至午間時分才略有緩解。
上海的城市正常運行受到嚴重影響。指揮部和搶修隊必須與時間賽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搶修。卸載與清障是第一步,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步,這一步一旦完成,潛在的嚴重安全隱患就能基本消除。
方案一旦確定,便立即進入實施階段。隧道股份迅速派出近150名專業搶險員,登高車、吊車等特種車輛和應急處置車輛33輛趕赴現場開展搶險作業,張新國就是其中一員,與他同時在第一時間參與搶險的,還有20多名公司同事,以及其他公司的近百名技術人員。
現場管樁四處散落,肇事貨車受損嚴重,該從何處開始做起?答案是:優先排除最大隱患。當天上午,搶險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清除高架上高危管樁,即將懸掛在高架外側的斷裂水泥管吊運至地面封閉區域,并對橋上散落管樁進行分批吊離。為防止卸載過程中橋面發生回彈,避免對清障搶險過程造成二次事故,清障搶險隊伍在傾斜端口用橡膠支座臨時加固,形成相對穩定的橋面結構,以保證清障工作的安全進行。
9個小時的連續作業后, 16:30,全部三十余根管樁基本清理完畢,橋體安全隱患大大減小。
臨近傍晚,另外一項搶險作業——清吊受損超載貨車展開。搶險隊伍通過實施監控測量橋梁的受力和傾斜程度,不斷加固橋體,及時、科學調整起吊清障方式。
22時,搶修隊伍開始對立柱上部支座進行墊實。24日凌晨,對受損的鋼梁采用千斤頂頂升和橡膠支座進行臨時加固,在橋墩立柱上設置固定鋼箱梁的鋼拉索的支撐點。16時前,支撐點設置完成,鋼拉索支護完畢,防止鋼梁傾覆,并做好事故現場高架和地面道路的封閉隔離措施,以保障后續修復工作的順利進行。17時開始,中環事故區域部分道路恢復交通,大大緩解了擁堵狀況。
至此,現場搶險人員已連續拼搏奮戰超過36個小時,整夜未眠。
邊做邊改的方案
清障完成后,進入第二階段,即梁體修復階段。高架橋鋼梁同時發生水平位移和橫向傾斜,橋面最大高差處達到約40厘米,這種情況在上海還從未發生過。采取怎樣的維修方案,才既能確保安全,又可行而有效,成為擺在總指揮李俊和搶修隊伍面前,最大的困難。
事故發生之日,距離高考僅有15天。指揮部和搶修隊伍給自己定下的期限是14天,他們希望中環線受損路段能在高考前實現通車,給考生和家長一顆定心丸。但擺在面前的,是十分艱巨的任務。
除去最初清障、最后清理階段,一共只有10天。沒有類似的經驗,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如果去大量研究全國、乃至全球經驗,并進行逐一比對,選擇最優方案,至少也要一個禮拜,但我們沒有時間。”李俊說,搶修隊伍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快確定最合適的、能確保安全的、又可行有效的方案。
23日上午,指揮部、設計單位、檢測單位、施工單位、專家就已齊聚現場進行會商,中午便已制定初步方案,并得到市政府的認可,但仍有很多細節沒有討論清楚。25日,方案雛形確定,并交由市建委科技委的專家進行評審。盡管專家對方案總體持肯定態度,但安全問題容不得一點馬虎,原方案中的多處安全隱患被一一指出,需要繼續修改完善。
時間不等人,但安全隱患必須提前消除,做到萬無一失。指揮部決定,對初步確定的維修方案,確定的部分先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再對原方案進行不斷修改。包括張新國在內的多名技術骨干人員,也先后參加了多次方案的研究、討論會,從各自熟悉的技術領域,提出自己對優化方案的建議。
維修方案的重要性,一線搶修工人感觸同樣深刻,搶修的每一步,都充滿風險和挑戰。“比如上托梁安裝這一步,其難點在于起重的高度受限,另外由于上托梁緊貼梁體,但安裝時又不能觸碰梁體,壓力相當大。” 蔡輝說。
從23日凌晨開始,搶修人員就很清楚,搶修過程中每一步都很關鍵,一步錯步步錯,因為每一步都直接影響到下一道工序的開展,以至影響到搶修進度。恢復通車前的每一天,蔡輝的神經都繃到了最緊,但他也更加堅定了要早日完成工作的決心,“只想著早點修好,然后倒頭睡一覺。”
用時7天的管樁平臺搭設
24日18時許,完成前期卸載和清障工作的張新國和他的同事們,離開了搶修現場。他們以為,此次臨時支援工作也就基本結束了。然而,僅僅過了1個多小時,張新國又接到了電話,電話里,他被告知,自己所在的隧道股份路橋集團,被要求作為此次搶修工程的牽頭單位,他和同事們必須返回現場,直到中環通車。
25日,維修方案提交住建委科技委專家評審并原則通過,將按照頂升梁體、梁體復位、修復橋面、拆除支撐四個階段逐步開展。中環事故造成樁號為ZN834-ZN835立柱間的中環橋面出現約40厘米的高差,同時還有一定的水平位移,梁體頂升就是要“消除”這40厘米的高差和水平位移。只有完成了頂升工作,才能接著更換事故中損壞的高架橋支座。
26日,橋體修復工作正式啟動。當天,施工人員對承臺尺寸等關鍵數據進行了全面復核,相關材料及設備也陸續到位。首先要做的,是在承臺上架設鋼管支撐梁體,使其在利用千斤頂平移的過程中,恢復力的平衡,這是后續頂升平臺施工的重要基礎。
頂升梁體是這次中環高架側傾箱梁搶修的關鍵階段,而在實施這一步之前,“關鍵”的“基礎”是把12根高約18米、重約50噸的“擎天柱”——鋼結構支撐柱在中環現場,實現嚴格控制下的拼接、吊運和安裝作業,以支撐上千噸的高架橋箱梁。
由于運載支撐材料大型車輛進場作業必須在夜間進行,因此對現場時間把控要求非常高。從進場到現場測量,每一項工序都精準地“掐”到分秒。而在保證修復效率的同時,隧道股份也密切關注安全工作,采集修復過程中的相關數據,將橋梁修復作業的精度控制在毫米級別。
然而,剛在承臺上架設鋼管時,便遇到了意外狀況。18米高的管樁平臺,是后續工程中最關鍵的頂升階段的重要基礎平臺,必須確保安全,做到萬無一失。但施工人員發現,原先的承重平臺,缺少了一個角,必須先補全,才能繼續架設。在架設鋼管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管樁平臺的穩定性,施工方采取了多重加固的措施。
26日,又是一個不眠夜。
隧道股份路橋集團對受損鋼箱梁底面及下部結構進行高精度激光點云掃描,至27日凌晨3時,完成相關數據采集,通過專業軟件建出鋼托的理論模型,并進行模擬安裝,為實際施工時的精準度提供技術參數和指導。27日凌晨,搶修作業人員將6根高達18米的鋼結構支撐柱拼接完成。凌晨5:15時,東側立柱承臺上豎起了第一根鋼支撐,到當天下午14時許,東側立柱旁邊6根臨時支撐安裝完畢。
架設鋼管,槽鋼加固,搭設平臺,設置圍欄,吊裝鋼托架......經過連續多日不分晝夜的施工,到6月1日,東西兩側立柱周邊各架起了6根鋼支撐,并全部采用槽鋼進行了加固;兩側的工作平臺搭設加固完成,四周設置了圍欄。同時,用于頂升的鋼托架已經吊裝至支撐平臺,待鋼托架和千斤頂就位后,就可實施梁體頂升。
至此,管樁作業平臺已基本搭設完成,前后共用了7天時間。而根據此前的預計,這項工作只需要3天即可。“雖然實際耗時比預計要超出一倍,但管樁平臺的搭設,涉及至關重要的安全問題,絲毫急不得。”李俊說。為了盡快恢復中環內圈交通,施工人員夜以繼日,其中,僅用了72小時就將12根“擎天柱”安裝到位。
最關鍵的頂升:不容任何閃失
在搭建管樁平臺的同時,頂升方案也已在不斷深化和細化中完成,詳細分解到每一個工序,每一個步驟。重點是控制頂升前局部支撐、鋼托架襯墊和過程中水平力的控制。頂升方案明確,頂升復位過程中,搶修單位與監測單位將密切協作,使頂升施工與梁體監測數據同步控制。鋼箱梁橋面鋪裝施工詳細方案已編制完成,并經現場指揮部成員反復討論和優化。
6月1日凌晨,上海入汛后的首場暴雨如約而至,上海中心氣象臺拉響今年首個暴雨橙色預警,上海市防汛指揮部啟動II級應急響應。但是,為了保證維修進度,現場施工沒有間斷,只是明確了六項安全防范措施,包括安全用電、吊裝安全、焊接安全、個人防護等,做好現場安全管理工作。搶修隊伍繼續在夜雨中施工,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
2日,梁體頂升關鍵階段的所有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搶修隊伍對現場東側、西側鋼托架再次進行檢查和拉緊,增加固定和限位裝置,確保與梁底密合程度良好。用于頂升的千斤頂于當天15時已吊裝到位。現場指揮部對頂升方案再次進行了細化討論,并由施工單位、頂升專業單位、監測單位三方進行了細致對接。
6月3日凌晨0時,滬太路汶水路周邊道路封閉,整個修復工程中最關鍵的梁體頂升正式開始實施。隨著東西兩個作業平臺上千斤頂的緩緩啟動,側傾的梁體被緩慢地頂起,1毫米2毫米……凌晨2:30,頂升工作大約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側傾的角度越來越小。從實時監測數據看,梁體始終處于平穩恢復狀態。隨后,頂升工作在逐步加快。凌晨3:40,梁體傾斜角度基本恢復。4時,滬太路汶水路周邊地面道路提前恢復交通。
“頂升是檢驗之前成果最重要的一步了,行不行,就是那一瞬間,如果頂的位置不對,下面承載有問題,輕則前功盡棄,嚴重的話就塌了。”蔡輝說,在現場的每一個人,精神都高度緊張。正在進行頂升施工時,蔡輝接到了家人的電話,心中百感交集,“家人是比較支持的,他們知道今天很關鍵,但不知危險性有多大。”
3日上午9:15時,箱梁完成橫向復位。當天22時,經過286小時的徹夜搶修,中環事故中受損的橋梁球鋼支座順利移除,新的球鋼支座“植入橋體”,開始發揮“撐起”中環高架的重任。高架箱梁的“3D凌空復位”也順利完成,重達800噸的高架箱梁“合骨復位”。頂升、復位這兩大搶修步驟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橋梁結構修復基本告一段落,上海中環修復工程全面進入橋面修復階段。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