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最長高分子3D打印橋亮相成都:用35天、12噸材料
近日,全球最長的高分子材料3D打印景觀橋于四川成都正式啟用。
這座3D打印橋名為“流云橋”,坐落于于成都驛馬河公園的景觀湖上,由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景觀院(以下簡稱“中建西南院景觀院”)參與設計。整橋全長66.8米,其中3D打印部分橋長21.58米,最寬處8米、最高處2.68米。

橋梁采用分段打印、現場拼裝的施工方式。前期打印在上海完成,采用全國最大的智能高分子材料打印裝備進行全天候全自動打印,后期在現場將材料拼裝成整體。
正式打印前,先通過仿真模擬打印確定參數。正式打印時,在系統中輸入指令,機器就會24小時不間斷打印,無需人工值守,僅用35天就完成12噸材料的打印。在打印過程中,還采用了三維激光點云掃射檢測技術,以保證成型和拼接安裝的精度。

結構有限元分析

仿真模擬打印
對于橋面排水和照明的需求,設計團隊通過預留孔位、埋設管道的方法進行處理。為了提高通行的舒適度,在橋梁下方增設了鋼梁作為疊合支撐受力,保證了橋梁的穩定性。兩端的欄桿采用輕質航空材料,通過數字化數控雕刻成形,表面進行特種涂層處理,以滿足使用要求。

拼接組裝現場
“我們項目設計團隊與上海的相關團隊,經過反復的多方論證和方案打磨,共同進行了這座3D打印橋的設計,前后大約用了半年時間。但進入制作過程,12噸材料,僅用了35天就完成了橋體打印,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這就是工業化的力量。”中建西南院景觀院院長程銳在接收成都日報采訪時表示,該橋從設計到加工,貫穿了數字建造的科技力量。“傳統的建筑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后,助力設計師創造更加美好的作品。超大型3D打印景觀橋,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晶。”

“流云橋”的形態設計靈感來源于驛馬河自由奔騰的形態,如同舞動的絲綢。建成后的橋梁有著靈動變幻的曲線和類似絲帶的抽象形態,在滿足橋梁對功能和空間的訴求之外,還能帶來具有藝術感的視覺體驗。同時,橋梁的扶手及外肌理根據城市整體規劃設計,一面橋梁扶手設計成一個峰、兩邊平緩,寓意“一山連兩翼”;另一面橋梁扶手設計為兩個峰一個谷,寓意“兩山夾一城”。

“流云橋”設計效果圖
作為工業級3D打印與景觀橋梁的結合體,“流云橋”不僅是高新科技和建筑藝術的跨界合作,更為智能制造技術未來在建筑景觀領域和工業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