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醫生為8個月大狹顱癥患兒重拼顱骨,小“外星人”變可愛

5月3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獲悉,小宇的手術獲得成功,腦袋恢復情況很好,外表呈圓潤飽滿狀,五官也較術前端正可愛。在此次治療過程中,醫學專家由于在術前運用了3D打印技術,等比還原患兒顱骨,使得術中手術更具精確性、減少出血風險等,并且使重塑后的面容更具家族特征。5月31日,這名患兒將出院迎接自己的首個六一兒童節。
致病病因未明
據家屬介紹,小宇于2015年9月出生,家里人發現他的面容跟正常孩子不一樣,走訪當地醫院均表示“無法治療”,隨即家人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求診。
該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鮑南表示,小宇患有非常嚴重的狹顱癥,又稱顱縫早閉或顱縫骨化癥,這是一種胎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疾病,新生兒發生率為0.6/1000。一般而言,人腦在出生2個月后,腦重量會增加20%,到6個月時增加一倍,為了給腦預留足夠的生長空間,人在出生后,顱骨之間會留有數條縫隙,直到腦發育完成后,顱縫才會逐漸閉合。如果縫隙過早閉合的話,顱腔就太小了,會壓迫和限制正在迅速發育中的腦組織,引起顱內壓增高,并可能引起腦功能障礙。
目前,醫學上仍未明確其致病病因。從現有研究資料來看,可能與胚胎期中胚葉發育障礙有關,也可能是骨縫膜性組織出現異位骨化中心所致,還可能與胚胎某些基質缺乏有關少數病例有遺傳因素,個別病例可因維生素D缺乏病和甲狀腺功能亢進所致。

5月中旬,小宇在醫院經過一系列詳細的影像檢查后,醫生發現他的頭部雙側冠狀縫閉合,因此導致頭顱高聳,像個“洋蔥”,前額扁平、眉骨眼眶深度內陷、前囟狹小、頂骨部分區域開裂。
鮑南指出,小宇雙側冠狀縫閉合、前額扁平,會限制他大腦額葉部分的發育,對其情感、智商發展影響極大,因此必須在患發育關鍵期來臨之前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過程如同拼圖
鮑南介紹,手術有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要把患者畸形的顱骨全部拆卸,松解被壓迫的大腦;二是對顱骨進行分割,逐個塑成需要的形狀,再重新拼接,這個過程就像玩拼圖一樣。
然而,手術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有立體裁剪的藝術美感,對于這個不到1周歲的孩子來說風險很大,也可能存在出血的可能。因此,手術前考慮采用3D建模的形式等比例還原患兒頭骨,在模型上預先設定裁剪方案、手術切割線等,確保“精準手術”。

“每一例狹顱癥的矯形手術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以前進行顱骨矯形手術全靠術中解剖后按實際情況憑經驗實施,到底效果如何只能等手術結束,頭皮縫合完后才能看出來。”鮑南表示,現在3D打印技術的出現,術前就按1:1的比例重現了小宇畸形的頭骨。

3D建模成功后,鮑南一邊在腦中想像著裁剪方案,一邊在這個立體的、真實的頭骨模型上畫下了手術切割線。“實物模型不僅為手術方案提供精準指南,還可以通過提前測量父母面部數據,為患兒塑形后的面容體現父母特征提供依據。”他說。

5月21日,手術經歷4小時順利完成,術后7天“拆線”,經過幾天的恢復期,小宇已經逐漸呈現出完美的頭型,他將于5月31日出院,回家度過術后的第一個兒童節。
鮑南醫生介紹,目前,對于狹顱癥的治療方法首選手術,最好的手術時機為6個月-1歲時手術,可盡量減少對大腦發育的影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