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爭鳴|現代常規軍隊打不贏非傳統形態戰爭?
5月25日,世界多家主要媒體報道了一則有些爭議的消息——“俄羅斯空軍駐敘利亞部隊的基地遭到襲擊,損失慘重”。俄羅斯官方迅速否認此事;而西方一些防務研究機構通過衛星照片分析,認為此地確實發生過激戰。
姑且不論這個襲擊事件是否存在,但是敘利亞最近的戰局仍然表明,“伊斯蘭國”(IS)極端組織的武裝力量還保持了相當的實力。首先,敘利亞政府的大后方,海濱城市發生了連環爆炸襲擊,人員傷亡慘重;其次,以庫爾德武裝為主的反對派武裝正在向IS在敘利亞的大本營拉卡艱難推進,雖然有俄羅斯空軍助陣,還是一路激戰不斷。為什么IS還有實力一搏?
又一場“皮卡戰爭”
只要仔細看看敘利亞戰場,很多人都會發現這幾乎又是一場“皮卡戰爭”。雖然敘利亞政府軍、“自由軍”甚至IS組織都各顯神通地獲得了一些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各方的作戰方式仍大同小異。
敘利亞政府軍方面曾經有過“小蘇軍”的綽號,陸軍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空軍裝備也不落后。但是從其戰場上的實踐表現來看,顯然乏善可陳。不光戰事初起的時候,大量部隊迅速瓦解叛變,即便是后來針對IS的進攻,也經常丟盔卸甲,把若干重武器拱手讓敵。更重要的是,多次出現了高級軍官的戰地傷亡,甚至連前來支援的伊朗革命衛隊將軍也未能幸免。
“自由軍”和IS方面雖然只有少量重型武器,但是憑借部分外界支持的先進輕型武器、五花八門的自制武器、部分繳獲政府軍的武器,愣是讓政府軍步步退縮。只是因為攻堅能力明顯不足,以至于讓自己的占領區經常留下部分政府軍設防的堅固支撐點,最后形成各方犬牙交錯之勢。
雖然俄羅斯的介入讓更多的先進武器在戰場上再次出現,不過時至今日看來效果依然如故。政府軍的坦克大炮,乃至俄羅斯的“神器”蘇-34戰斗轟炸機、圖-160轟炸機為何沒有把各路叛軍一舉齏粉呢?而事實上,這次戰爭中又一次大放異彩的頭號裝備竟然還是“皮卡”,以至于美國政府專門詢問豐田公司為何IS手中有如此多的Helux皮卡車。
上述戰況的個中緣由其實很簡單,“武器不是決定因素,人才是”,這個老道理在這里依然適用。
從戰前敘利亞的社會發展程度來看,工業基礎薄弱,社會組織結構仍然相對松散,教派與族群裂痕依然存在。這個大背景是決定今天敘利亞戰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曾任蘇軍總參謀長的伊萬諾夫大將說過,“一支沒有工業化國家支撐的現代軍隊很快就是無用之物”。如果僅僅從字面意思理解,很顯然現代化軍隊裝備的大量先進技術裝備需要工業基礎作為保證,提供零部件、油料甚至彈藥等等必需消耗的補充。
但是如果更深入思考這句話的內在含義,必須看到,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定然是社會組織嚴密,人口素質較高,唯有如此才可能為軍隊提供能夠徹底掌握和熟練操作這些武器裝備的士兵,否則即便是讓士兵經過培訓,鸚鵡學舌一般明白如何操作,一旦遇見訓練中沒有學過的故障或者其他問題,必然陣腳大亂,最后只有一丟了事。這種情況下, 能夠在當地不發達的手工作坊式工業支持下確保自己“跑得動、打得響”的裝備,顯然是各種改造的皮卡,而不是更為復雜的坦克大炮。
另外,沒有受過足夠教育的士兵,受部落觀念影響較大,對于現代社會所知不多,當然不可能去全面客觀地認知國家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也不可能清楚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一旦受到傳統宗教中片面內容的蠱惑,或者面對其他利益的誘惑,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今天的敘利亞戰場上,游擊隊之所以能夠與政府軍一較高下,皮卡車的作用之所以不輸于坦克,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阿富汗戰爭的復刻版

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和現今的美國都分別進行了一次阿富汗戰爭。雖然雙方采取的具體手段各有差異,但是總體上的效果并無二致。
蘇美都是以相對于當地武裝的絕對優勢,短時間內迅速壓倒所有抵抗實現了全境占領。但是受限于整體戰略環境,在戰場之外,他們都受到了來自于其他國家的種種牽制,迫使自己不可能在阿富汗投入足夠多的資源,確保自己能夠鞏固控制的每一個角落。
在阿富汗,地形崎嶇復雜,易守難攻,蘇軍苦于兵力不足,不可能控制一切要點,只能忍受各種伏擊和襲擾。后來的美軍雖然戰場監控能力強大許多,垂直機動能力也要優于蘇軍,但是面對眾多平時藏匿于平民,突襲時候只做短距離接觸、打了就跑的塔利班武裝,也沒有徹底解決的良策。
另外,美蘇兩國在當地的合作者根基都不夠廣泛,無法成為有效依靠,所以間接的有效控制也不可能實現。
當地的抵抗者則正好得益于這種態勢,既在本國內有了足夠的生存空間,還可以源源不斷從外界獲得形形色色的援助,使戰爭可以持久地進行下去。
在今天的敘利亞局勢中,美俄之間的博弈也頗為類似。只是雙方基于種種考慮,手段上都還有所保留,使得雙方對于投入地面力量顧慮重重。俄軍目前除了基地內部的警衛部隊之外,只是以顧問的名義派出了部分偵察力量和技術兵器操作人員。即便是本文開頭提到的襲擊真的存在,給俄羅斯造成了重大損失,普京向敘利亞增派大量地面部隊的可能性也并不大,因為他可能無法承受那么做帶來的連鎖反應。西方國家一方,盡管有種種呼吁早日投入地面部隊的聲音,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也不是容易的。
因此,IS組織仍然可以利用敘利亞北部起伏的丘陵地帶和東部沙漠中稀疏的道路等有利條件,繼續采取偽裝接近或者繞行滲透等方式,發動突擊后迅速撤退藏匿。
總體而言,其實不僅是敘利亞和阿富汗,在未來,若是其他類似的國家不幸陷于內戰,類似的戰爭形態還會繼續存在。目前的事實證明,現代大國的常規軍隊建設,都是以大規模有組織的正規軍為對手,對于這種非傳統形態的戰爭并不擅長。在恐怖主義不斷蔓延的今天,如何打好“反恐”戰爭,是值得認真思考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