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胡適為什么會有眾多學生
時潮和國難的沖擊下,地裂山移,種種空隙、空間、空洞逐漸出現,“空”有多種意義,其中包涵“變”和“通”。因為有了“空”才可能搭起新舞臺,才有種種新戲,不斷上演,如新文化,新文學,新教育,新科技。在許多戲中,胡適是編導、策劃兼主角。他的朋友和學生們紛紛上場,各顯身手,并與堅持祖制者較量交鋒,唇槍筆劍,不但熱鬧非凡,而且成名后各立山頭,開辟了許多機會之路與就業之道。試看看,20世紀中國的許多領域,都與胡適有或多或少的淵源,也可以說,他是一位祖師爺,在新世紀中,似應居于“老”字輩。
我喜歡買書,到處買書。20世紀80年代,我多次到中國大陸,也到處逛書店,所購無多。1989年春夏,我在北大校外暢春園住了幾個月,做點歷史研究,看了幾個著名的圖書館。我發現,但并不驚奇,有關胡適的專著,只有“批判”之類,漸漸地起了一個研究計劃的意念。眾所周知,胡適是留美的,在美國有不少關于他的史料,可以想法子去搜集,所以邀集了十余位學者專家,如余英時、張朋園、周明之、周質平,于1990年4月6日,借第42屆亞洲學會年會,在芝加哥普爾梅飯店(Hotel Palmer)正式宣布“胡適研究國際學會”(簡稱胡適研究會)的成立。會址在紐約。余先生是會長,張先生及二位周先生都是副會長,區區聊充理事長兼董事長。同時,胡適研究會經申請成為亞洲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的一個分會(affiliate member),并在同年的年會中,舉辦了兩場相連的小組討論,題為“胡適與他的朋友”,張朋園、周明之、周質平和我各提出論文一篇,余英時及Michael Gasster分任兩組評論人,聽講者近百人,可見題目甚為引人。這是胡適研究會的首次學術活動,也是人物研究的一種新試驗。

如何研究胡適這樣復雜多元的知識分子
一個人是社會和歷史中的一個點,無論大小,總還是點。有影響力的人物,能從自身的點與別人的點連系起來而成為線,再由線的交織構成面,面的組合可構成體。點、線、面、體間的關系,可以是無形的,如感情和思想;也可以是有形的,如社團和組織。無形可演為有形,有形可化為無形;無形和有形,可以并存,也可以并失。胡適和他的許多交游,包括朋友和論敵,都是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其間的點、線、面、體之中的多樣關系及多種演變,錯綜復雜,都是社會的一部分,都是時代的一部分,都是饒有趣味而且富有意義的歷史題目,從中不但可發掘多樣的個人史料,而且可發現個人與社會、個人與時代的多樣關系。普通的人的生命發展及日常生活,離不了團體、社會與時代,歷史人物更是如此。把個人的歷史,與社會的歷史及時代的歷史聯系起來,加以具體的研究和分析,尋找多樣的關系,是不是會使歷史研究的內涵更加豐富呢?更增加變化呢?更接近歷史的真實呢?胡適的歷史是20世紀中國的一個縮影。在研究他的過程中,我們同時研究與他相關的許多縮影,是不是一舉多得呢?而且,所得的不是不相聯的一些單獨個人的資料,而是相聯的人與人之間的多種環節,多種橫切面。如果研究的只是一個人,所重的多是直線的發展,就不容易看到此人周圍的種種環節及此人發展過程的種種橫切面,也可以說,不易見到此人周圍的小環境和大環境。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缺憾,不妨試用這里所提的方法來彌補。
中國的史學,反映了中國的哲學、文化和社會,一向強調人在集體中的社會和政治任務,而不以個人有其內在的、自己的價值為重。人的社會任務和政治地位,常是史傳類集群分的尺度,男性如帝、王、將、相、臣、吏,女性如后、妃、母、妻。其中再加上一些道德的區分,如忠臣、孝子、賢淑、貞潔等等。各種史傳,不論是中央或地方編的,多以群分或類集;傳主有群性,而沒有個性。給人的印象是:呆板、木訥,缺少鮮明的素質。
20世紀的中國傳記,有很顯著的多方面的進步,內容豐富多了,敘述詳細多了,并且還有種種的分析??勺x而又可信的傳記為數不少。但是,20世紀也有它的問題。崇尚革命,革命史是史學的重點,革命人物成為敬禮的對象。人物一旦進入革命史,就帶有革命性,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幾無不表現其革命性。革命性有數類,各類之中有共同點。帶有某一類的革命性,歷史人物的類性非常醒目,好似穿了一套制服,掛著烈士或英杰的徽章,四周有重重的光圈,看上去也頗相似。當然,還有反革命、黨派、流派、宗派、主義、階級等等。每一項之間可以組合。每一項之下又有類別。名目繁多,令人眼花。還有“成分”說、“出身”論等等。不管被派定屬于哪一種類型,都必須在歷史中表現其特定的類性或“成分”,好似穿著特定的制服、戴著特定的帽子、掛著特定的標志、做特定的事、說特定的話。除了名字和頭銜不同之外,其他也差不多,難以分辨。這些新式的制服和帽子,雖與傳統的衣冠有異,所起的作用略同,卻都把每個人的個性和特色掩蓋了,抹殺了。又因為新式的名堂比老式的要龐雜,變化也快速,令人應接且不暇,還有什么時間去分辨呢?又有什么空間去表現自我呢?
像胡適先生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個知識分子,面很廣,層很深,環節很多;關于他的看法很多,爭論也很多;因此不易研究,更不容易研究得面面俱到、層層均詳、事事皆周。他周圍的許許多多人,各人有各人的層面,各人有各人的才學和性格;他與這許多人的交往經過、知識和感情上的交流、學術及思想上的異同等等,都很值得詳細研究,而又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及。與他有關系的種種社團,各有各的宗旨,各有各的成員,各有各的演變;他與它們的合與分,為什么?怎么樣?也都很值得深入研究、仔細分析,而又非一二學者專家所能殫精竭慮、巨細靡遺,或在每一項的分析上都做到絕對的客觀。

學術研究的艱辛和困難,我們了解;學術研究的自由和獨立,我們尊重;歷史之前人人平等,我們深信。不是空言自由、平等、獨立,而是具體的實踐,在歷史研究中實踐。怎樣從胡適的交游的角度來看他,來看他(她)們共同的世界,是本計劃的一部分,所以博采諸家的專長、廣納多種的看法。所邀請的作者,很多并不專研胡適,而是對他的某一兩位交游有獨到的研究。這樣,胡適有他的發言權、有他的辯護人;與他相交者也各有發言權,各有辯護人。多人對話、交流、溝通,總比一人獨白要民主一些、要開放一些、要公平一些、要現代化一些。
現代化意味著個人化,每個人做他(她)自己,有自己的精神和生活空間。這本論集及相關的集子,希望能提供一點空間,讓歷史人物及史學工作者開講演會、談話會,各展其才、各顯身手。用臺灣時髦的話說,讓大家作秀,是卡拉OK式的各抒情懷,你唱我唱他(她)也唱。誰的秀作得好,誰的歌唱得棒,請各人自己打分數。莊子如在場,他會說:不用打分數,分數沒法打。《莊子》,我還沒讀透,所以仍然喜歡咬文嚼字,把這種聚會稱之為歷史的多元化,又因常常離不開英文,免不了自譯一下:pluralization of history。
這里所說的多元,不僅是人數,同時意味著每個人有其個性,有其特性。
由于這種想法,承蒙海內外學者專家的支持,從1990年底推出了胡適研究系列,即《胡適與他的朋友》(6冊)、《回憶胡適之先生文集》(2冊)、《胡適與他的家族與家鄉》(1冊)、《胡適與國民黨》(1冊)、《胡適與民主人士》(1冊)、《胡適與他的學生》(2冊)。這些書都是紐約天外出版社以正體字出版的?,F今的《胡適與他的學生》(1冊),由南京大學出版社以簡體字出版,內容與天外版的有同有異。在籌劃中的尚有《胡適與他的論敵》。
為什么胡適會有眾多的學生?
組織邀請各地的學者專家研究胡適的同時,我自己不斷地思考一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為什么胡適會有眾多的學生?相形之下,為什么中國其他的學者,或是外國的學者,沒有這么多的學生?
這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首先,時代需要變異,變異需要有領導。胡適能想能說能寫能講能教,是中國第一學府的第一名牌教授。盡管時代求變,但尊師敬道的傳統深植人心。數千年來,對華夏士子而言,名師是一生最好的名牌,比穿什么戴什么都重要。作為新時代的導師,胡適門下的學徒數量,不但西方所未有,杜威哪能及!連孔老夫子恐怕都會自嘆不如。但是,他也可能在嘆息中有些許安慰,畢竟遺風猶存之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中國歷史上的名師甚多。但是,有幾人能對他們的當代社會及文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又有幾人的徒子徒孫廣布多種行業,甚至于跨洋過海,流芳域外?!
胡適與他的學生,能產生廣大深遠的影響,必定有多種的因素,其中之一應當是:他們多是留學美國的。170年來的留美史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在胡適研究系列開展之后,努力提倡華族留美史的研究,因為我更深切地體會:胡適不是個體,也不只是一群人的一個代表;從他的生命經歷,我們可以看到華族歷史的一些走向,甚至人類歷史的某些走向。
青少年時代,我就被灌輸了一些現成的學說,例如:華族素來“安土重遷”,對外界不感興趣。到美國后,又吞下了一些漢學家的理論,以為中國人有仇外的積習(xenophobia),鴉片戰爭后的中外戰亂是個實例。等到我自己開始教書,在講堂里如法炮制一套。漸漸地,我覺得這里面有問題,因為如此說法,有些文化和歷史現象無法解釋。經過了一番懷疑和思考,其間常以胡適留美史、中華民族境內移民史、華族移民海外史為實例,我得出一個結論,前人多以偏概全,以部分論整體;事實上,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多種多樣,思想和行為都不可一概而論。“安土重遷”者,固然不乏其人;喜好海闊天空者,也大有人在。否則哪有莊子之說,哪有“空靈”之論,哪有絲綢、瓷器、香料、茶葉之路,哪有古代航海史,哪有中西交通史,哪有當今的留學潮、移民熱!空間之美,華夏知識分子早就發現,早就心向往之,只是礙于現實,只能當作一種理想、一種夢想。海禁開放以后,國人因禍得福,能夠到海外去打工、去發財,去留學、去求知。其中的心酸和屈辱,只有親歷者知道,卻不愿張揚。為什么?為的是面子,為的是生存。
胡適和無數留美者,都經歷過種種的種族歧視和偏見,但在他們的文章中是不易看到的。絕大多數默默地接受了,因為留美意味著多種空間的享用,如理想的空間、精神的空間、知識的空間、感情的空間和行為的空間。而且,他(她)們的身體里,流淌著“水文化”。水的特質是低調、謙虛、靈活、博采、包容、忍耐、融合、奉獻、凈化。集結起來,就是:正面思維、樂觀努力、積極生存、順勢而進。因此,從歷史上看來,華夏民族是由小而大。19世界中葉以后,歷經戰亂,九死一生。然而,由于傳統的“水文化”,我族不斷向海外發展,在世界各地發展前所未有的空間,美國是其一。美國是大國,它所提供的空間也是廣大的,而且有優質的各種資源,天然的與人文的。胡適和他的學生,幫助當代及后世去發現和開發這種種的空間,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值得今人去回想和紀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