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學生講述在校生子:有大三生已是二孩媽,大多女生稱不后悔

2016年4月26日,廣州某高校一女生在參加畢業典禮時,帶著丈夫、抱著孩子,一家三口拍畢業照,羨煞旁人的同時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抱娃參加畢業典禮、大學已生二胎……臨近畢業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媽媽”隨著學生身份脫離,逐漸浮出了水面。
自2005年9月1日《普通高等學校管理規定》中取消了“在校學習期間擅自結婚而未辦退學手續的學生,作退學處理”的條文后,在校大學生結婚不再被禁止,越來越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選擇在校生子。
這些大學生媽媽們過得如何?大學生子是否會“荒學業、毀一生”?
近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訪問了數名大學生媽媽,雖然有人因孩子而生活倍加艱辛,但絕大部分并不后悔大學生子這一決定,甚至有學生媽媽覺得,“先生子后事業”可以彌補女性的職場先天劣勢,在解決后顧之憂后更全力投入工作中。
對此,相關專家表示,大學生子如果建立在理性選擇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懷孕生子,無可厚非;但如在沒有計劃的情況下一時沖動生下孩子,不僅于事業無補,更可能“一輩子被毀”。

本科生子的媽媽:即使計劃被孩子打亂,該有的前程一樣會有
今年5月,小貓(化名)大學畢業了,而她的孩子也已快4歲。
2012年,剛上大學的小貓發現自己已有一個月的身孕,“盡管我們一直都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有些措手不及。”小貓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時她與男友都懵了,“我們確實太小了,只有20歲。”
男友提議“先打掉,以后我們還會有孩子”,但小貓決定把孩子生下來,“那時想得很簡單,就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
懷孕6個月時,小貓告訴了男友的爸媽,他們非常尊重小貓的選擇,但也反復問她會否后悔,并向她說明了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懷孕7個月時,小貓告訴了自己的父母,當時父母還勸她把孩子打掉,但小貓態度堅決。
“很多人說把孩子生下來會毀了我們一生,我只想說,倘若區區一個孩子就能把我毀掉,這只能說明我本就不堪一擊。”小貓告訴澎湃新聞,那時的她一點兒也不怕,不怕男友變心,不怕前途堪憂,“我相信就算計劃被孩子打亂,該有的前程一樣會有”。
懷孕7個月時,小貓跟學校說明情況,辦理了休學,“老師也很通情達理,說我和我老公是負責任的男女”。
2013年7月,小貓的孩子呱呱墜地,照顧孩子半年后,小貓重回學校繼續念書,孩子由婆婆照顧,一個月回去看一次,男友選擇輟學工作。
現在的小貓是一名專業攝影師,而丈夫在一家公司做銷售工作,一家三口生活得幸福愉快。小貓告訴澎湃新聞,孩子出生時丈夫剛工作,那時生活壓力較大,但他們從沒后悔過。
研究生生子越來越多,生子現象還在向本科蔓延
華南師范大學的小雯(化名)今年即將讀研,她計劃在讀研期間生完孩子,“男友工作了,我也不是太忙,就先把孩子的事解決掉,這樣以后就能好好忙事業。”
小雯說,按傳統應是“先工作后結婚,婚后再生娃”,但這樣在最該奮斗事業的年齡,整個工作進程都被打散了,“工作3-5年正是事業發展期,但又到了晚育年紀,如果被逼生孩子帶孩子,到時壓力更大。”
而研究生期間生孩子,則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現在孩子出生后,自己可以照顧,等上幼兒園時,公婆就可以帶了,而且他們都還比較年輕。”小雯告訴澎湃新聞,今后找工作,“已生娃”還能成為她的“軟性”優勢。
據《北京青年報》調查,女大學生求職時,“你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幾乎成了必問的環節之一。不少女生發現,在簡歷里注明“已婚已育”更有助于就業。北京、河北、山東的應屆本科女畢業生在求職應聘中,被問及是否獨生子女或生育“二孩”的比例高達58.48%。
與此形成呼應的是,高校內的“研究生媽媽”越來越多,生子現象還在向本科蔓延。
新聞系大三女生已生兩個混血寶寶
來自廣州某高校新聞系的朵朵現在正讀大三,但她已經是兩個混血兒寶寶的媽媽,大女兒已經3歲。
朵朵是在大一時懷了第一個孩子,當時她和男友決定把孩子生下來,“我們分析了很多,覺得是可以在照顧好她的同時不影響學業。”
孩子出生后,朵朵和家人一起帶著孩子在學校附近生活,繼續念書,課余時間回家帶娃。
2015年9月,朵朵的第二個孩子出生,有了照顧第一個娃的經驗,第二個孩子帶得很順利。她空閑時間還會接一些商演活動,而丈夫從事貿易,“兩個人負擔孩子完全沒問題。”
朵朵告訴澎湃新聞,她比較鼓勵女性選擇先生孩子后忙事業,這也是她選擇生二胎的原因。“先有事業的女性在面臨懷孕時,很容易遭受單位的‘孕婦歧視’,甚至被要求離職,或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朵朵認為,現在很多女性在職場打拼,越拼越放不下事業,很容易錯過女性最佳生育年齡。
此外,朵朵認為,如果全心投入職場,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也會有缺失。“孩子在3歲以前非常需要母親的陪伴和教導,其安全感的建立、健全人格培養等都與母親息息相關。不如先做好母親這份事業,等孩子稍大一點再步入職場,那時孩子這顆小苗扶正了,自己也有更多自由分配的時間和精力去投入事業。”

“大四生孩子,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不過,也并非每個大學生媽媽都過得一帆風順。
雨媽是合肥某重點大學的學生,2015年4月,她在本科畢業前夕生下了孩子,生活過得格外艱辛。
“當時男友才21歲,我們什么都不懂,小雨出生的時候只有四斤八兩。”雨媽說,由于孕期壓力大,沒有得到良好的照顧,孩子不僅早產,且身體狀態不佳。“每次想到我都覺得很難受,現在總是擔心他比別的孩子身體差。”
畢業后,雨爸雨媽帶著小雨一家三口去了上海,想干出一番事業,現實卻事與愿違。
“剛去上海時是公公來帶寶寶,但因為丈夫和公公總吵架,不久公公就回去了。然后讓我媽來帶,我去工作,但我媽腿腳不便,沒多久也回去了。”自此,雨媽只能辭職在家帶孩子,丈夫一人在外賺錢養家。
“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8點都只有我和寶寶兩個人在家,覺得很沒安全感。”而且,隨著孩子越來越大,需要花銷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一罐奶粉幾百元,一個星期就要一罐。”雨媽說,那時生活非常拮據,丈夫賺的錢剛好夠花,連房租錢都攢不了。無奈下,他們選擇了把小雨送回了老家。
雨媽說上一次回去見小雨是五一勞動節,再上一次是清明節,除了法定節假日,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回去,而且“回去要路費,不舍得”。
因為沒能攢夠錢舉行婚禮,雨媽和雨爸至今未領證,他們正在努力存錢,打算換套大點的房子,從老家接回小雨,再考慮婚事,“到時候我們要辦一場一家三口的婚禮。”
談及這一年多的養娃經歷,雨媽說:“最主要還是心疼孩子,我們什么都沒為他準備好,卻帶他來到了這個世界。而孩子爸爸明明可以像別的男生一樣,上上班,打打游戲,現在卻每天都要頂著壓力賺錢。”
專家:大學生子要理性思考、認真規劃
北師大校醫院的負責人在接受《北京青年報》采訪時曾說:“現在在校結婚生子的研究生數量穩中有升,在校研究生也已經被納入到學校的計生工作中。”
而2013年《長沙晚報》對長沙岳麓區大學城的大學生懷孕現象進行了調查,在2012-2013學年里,共有60名在讀大學生辦理了生育證,每千名在讀大學生中就有一名女生懷孕辦理生育證。且數據一直呈現上升趨勢。
而這僅是浮在水面上的數據。
華南理工大學計劃生育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大學生在校期間懷孕,必須要憑結婚證到校計生辦進行登記。”因此,一些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無法領證的懷孕學生往往選擇了秘而不宣,而這些“隱形”的大學生媽媽才是懷孕大學生的主體。
對于大學生在校期間懷孕現象,專家們也是褒貶不一。
“自古以來都是‘成家立業’,先成家再打拼事業,我覺得在大學期間能解決婚姻大事挺好的。”情感兩性作家陳保才告訴澎湃新聞,他個人比較提倡早婚早育,“如果能在大學階段找到攜手一生的伴侶,說明這個學生情商高,有本事,有魅力。”
陳保才表示,現在社會上太多年輕人都把精力投入到事業中,只有在閑暇時間才能抽出時間談戀愛,有時甚至都不會戀愛,造成了許多情感危機。“我處理的情感問題中,大部分都是大齡剩男剩女,有的甚至36、37歲還在相親”。
此外,陳保才還提出,現在晚婚晚育,造成孩子出生后祖父母年紀太大,無法照看,而父母30歲左右正處于事業上升期,更是舍不得工作,只能花錢請保姆。“現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都不多,四代同堂的更是少,缺少親人的陪伴,其實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好。”
但他也提醒,大學期間生子必須有三點前提:一是學業穩定,未來工作有保障;二是兩個人感情穩定,對未來有計劃;三是父母支持。
上海市婦女干部學校副教授周美珍認為,大學生子如果建立在理性選擇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無可厚非,但目前現實中很多大學生懷孕,其實都糊里糊涂、不負責任。“他們不是經過計劃的,而是在性開放、性隨意的情況下發生了意外,沒想好就沖動地把孩子給生下來,一輩子被毀了都不知道,對事業更是一點兒幫助都沒有。”
對于大學生結婚、生子越來越多,上海市政法學院社會學專家章友德認為,除了一部分是由于性觀念的開放,另一部分原因是基于目前的社會環境,女性為了更好地協調生活和事業而做出的選擇,“在就業市場上,女性尤其是結婚未孕的女性仍存在劣勢,工作前先結婚生子,是她們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的結果,是成熟理性的。”
章友德曾經帶過的研究生,也有不少在讀研期間結婚生子,他說自己在理解的基礎上表示支持。但章友德也提出,目前大學教育還以傳授知識為主,學業和生育之間存在著對立的矛盾,這也是大學生生子引起爭議的原因之一。“其實大學除了傳授專業知識,還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生活,如何處理未來會面臨的家庭、婚姻等問題。”他認為,讀者在討論大學生生子的同時,還應該思考一下大學教育,二者是否真的無法協調?又該如何協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