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百余文物見證“四海通達”,南越王博物院首展開放
澎湃新聞獲悉,“四海通達——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文物聯(lián)展”昨天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qū)開幕。該展覽也是南越王博物院成立后的首個大展。展覽共展出來自廣州、南京、寧波等31家文物收藏單位的383件文物精品,為歷年來參展城市最多、文物覆蓋范圍最廣且展出文物較精的海絲主題聯(lián)展。
展出文物包括不少近年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展覽同時吸收了學術界關于海絲研究的新成果,分為“港通四海”“貨達天下”“異寶西來”“海事千年”和“交流互鑒”五個部分。

玉雕觀音 宋代 “南海一號”沉船遺址出水

茶葉貿易見證了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歷史,此次展出的“南海一號”沉船遺址出土的宋代東張窯黑釉盞等茶盞,見證了宋元時期茶風盛行并影響至海外的文化現(xiàn)象;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交易的大宗商品,唐代上林湖越窯青瓷和長沙銅官窯瓷器等遠銷海外,宋元兩朝開創(chuàng)了以德化窯白瓷、龍泉窯青瓷為代表的中國貿易陶瓷盛景,明清時期的青花瓷深受海外市場的青睞,此次展出的陶瓷就有元代龍泉窯青釉荷葉蓋瓷罐。
據悉,2018年,由廣州、南京、寧波共同發(fā)起,各海絲申遺城市攜手成立了海絲保護和聯(lián)合申遺城市聯(lián)盟,并簽署了聯(lián)盟章程。截至目前,已有廣州、寧波、南京、漳州等共26個城市加入聯(lián)盟。
此次展覽由海絲保護和聯(lián)合申遺城市聯(lián)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主辦,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市海絲申遺辦、各聯(lián)盟城市申遺辦承辦。展覽分“港通四海”“貨達天下”“異寶西來”“海事千年”和“交流互鑒”五個部分。
據悉,2018年,廣州、南京、寧波3個城市共同發(fā)起,各海絲申遺城市攜手成立了海絲保護和聯(lián)合申遺城市聯(lián)盟,并簽署了海絲保護和聯(lián)合申遺城市聯(lián)盟章程。截至目前,已有廣州、寧波、南京、漳州、莆田、江門、麗水、陽江、揚州、福州、蓬萊、北海、黃驊、汕頭、三亞、湛江、潮州、南通、連云港、蘇州、淄博、東營、上海、威海、澳門、長沙26個聯(lián)盟成員。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極為罕見的,伴隨其兩千年演進歷程始終、持續(xù)繁榮的跨板塊節(jié)點,在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依托的國際商貿活動和文化交流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兩千年嶺南文明中心地、兩千年海絲貿易始發(fā)港,廣州留存了豐富的海絲文化遺產。2012年,廣州六大史跡點成功入選“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預備名單。

南越國宮苑曲流石渠遺跡

南越文王墓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八棱型石柱、青釉磚瓦等建筑構件體現(xiàn)了中西建筑技藝的共融共通;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波斯銀盒、紅海乳香、原支非洲象牙等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海外舶來品;光孝寺是佛教通過海路在中國傳播的重要見證;懷圣寺光塔和清真先賢古墓見證了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初期沿海路傳至中國的歷史過程;作為中國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官方祭海神廟,南海神廟見證了中國古代海神信仰發(fā)展及廣州港的歷史變遷,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的韓愈《南海神廣利王廟碑》記載了南海神廟早期祭祀儀式,碑文中提到的“不習海事”中的“海事”一詞,為歷史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

銀盒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唐韓愈《南海神廣利王廟碑》拓本局部
展覽著眼于海絲在東西方不同文明板塊之間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傳輸融合中發(fā)揮的紐帶作用,多角度呈現(xiàn)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發(fā)展和繁榮歷史變遷的全貌。
“港通四海”從參與本次展覽的各大城市出發(fā),以柜外圖文展示的形式展現(xiàn)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的重要港口城市,這些城市在物資、技術、人口、購買力等方面為跨板塊航行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將中國與世界連接。“港通四海”堪稱是海絲申遺城市聯(lián)盟的一次巡禮,22城精品文物齊聚廣州,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直觀、立體了解海絲歷史的機會。

海清寺阿育王塔鎏金銀函 北宋

· 黑漆描金彩繪人物紋錫膽茶葉罐 清末
“貨達天下”羅列了古代中國的對外輸出商品——絲綢、陶瓷、茶葉,琳瑯滿目的外貿商品承載著鮮明的中國元素,在遙遠的國度吹起了一股底蘊悠遠的“中國風”。
外銷絲綢產品在明清時深受西方追捧,種類多樣、工藝精美,此次展出的清象牙扇骨雕花卉人物紋扇面刺繡花鳥紋折扇體現(xiàn)了明清時精湛的中國織繡技術和專為外銷而設計的圖案款識;茶葉貿易見證了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歷史,“南海一號”沉船遺址出土的宋代東張窯黑釉盞等器物見證了宋元時期茶風盛行并影響至海外的文化現(xiàn)象;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交易的大宗商品,浙江、福建沿海地區(qū)是我國瓷器主要產地,唐代上林湖越窯青瓷和長沙銅官窯瓷器等遠銷海外,宋元兩朝開創(chuàng)了以德化窯白瓷、龍泉窯青瓷為代表的中國貿易陶瓷盛景,明清時期的青花瓷深受海外市場的青睞,延續(xù)了中國瓷器在海外的巨大影響力。

· 龍泉窯青釉荷葉蓋瓷罐 元 原龍泉縣戌寅年墓出土 龍泉青瓷博物館

象牙透雕庭院人物天使紋盒 19世紀

越窯青釉執(zhí)壺 北宋 青龍鎮(zhèn)遺址出土
秦漢時期,南海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逐漸繁盛,來自東南亞、南亞、西亞的香料、玻璃珠璣等貿易品開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廣州、北海等地出土的許多文物即為明證。唐宋時期,隨著“廣州通海夷道”成形,市舶機構進一步完善,海外的人員和商品持續(xù)輸入,揚州地區(qū)出土金銀器、廣州康陵出土南漢玻璃器等體現(xiàn)了海外商品的持續(xù)輸入。明清時,西方工藝品也成為了時人追逐的潮流。“異寶西來”,不僅充盈天子國庫,也行銷市井之間。
從國家到民間,海貿管理、設施支撐、技術保障以及精神庇護等為締造和平繁榮的“海事千年”提供了層層保障。歷朝歷代自上而下的管理機構為外貿提供了和平穩(wěn)定的交易環(huán)境:唐宋時期設立了國家導向的海貿管理機構——市舶使(司),明代鄭和下西洋開啟了官方海外貿易的鼎盛時期,及至乾隆時僅保留廣州口岸一關,展出的多件外銷畫如十三行風景玻璃畫令人仿佛置身繁華商行之中。
展覽還著重介紹了各歷史時期特征典型的港口、碼頭遺址,這些基礎設施為共生共榮的海洋貿易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人類航海知識和航海技術的發(fā)展與革新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持續(xù)繁榮提供了技術保障的同時,涉海人群也創(chuàng)造出祈風和祭海等典禮儀式祈求航海安全。

十三行風景玻璃畫 清代
海上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方“交流互鑒”的重要橋梁,面對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絲寶庫,海絲聯(lián)盟城市有責任和義務積極開展海絲史跡點保護和聯(lián)合申遺工作。此前,經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為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下一步的保護與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經驗基礎,也為今后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領域的國際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未來,作為海絲申遺牽頭城市,廣州將積極擔當責任與使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在海絲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中繼續(xù)綻放異彩。26座海絲聯(lián)盟城市齊心協(xié)力,為落實“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再添新的助力,書寫全新一頁海絲華章。
(本文資料據南越王博物院、《收藏·拍賣》、中新社等綜合整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