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亞洲女性普遍“臉黃”?看完這些祛黃妙招,皮膚從此細嫩發光

日常生活中,很多糖精寶寶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平時明明用了一些美白產品,但就還是覺得膚色黑。其實,我們肉眼或者感性上評價的“黑”是不準確的,這種視覺上的“黑”倒不如說是皮膚的暗淡無光。
比如看看下面這張出自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 》的數據圖,6位(張)神似鐘漢良的小哥哥,你覺得哪個屬于黑?

圖片來源:Frontiers in Psychology
是不是在1和6照片中挑不出來了?在這一刻,言言一下子領悟到了傳說中五彩斑斕的黑。
其實,皮膚學上對于膚色的評估也有一套自己的科學體系,被稱為CIELab色表系。(這里的Lab不是指實驗室,而是L*a*b*分別指光亮度,紅色度,黃色度三個維度的指標。)這是國際照明委員會(CIE)主持公布的一種色彩模型,可以囊括人眼所見的所有顏色。


Lab顏色系統,修圖軟件調節照片顏色也使用該色彩模式
彩妝選擇色號時判斷自己膚色的粉調和黃調同樣是基于lab色表模型。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紫色隔離霜適用稍偏黃的肌膚,在視覺上具有中和黃色的作用,使皮膚呈現健康明亮、白里透紅的色彩;綠色隔離霜更適合偏紅肌膚以及由痘痕的皮膚,可以中和面部過多的紅色血絲。
深刻理解和運用這個模型,可以讓你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大踏步的邁上一個臺階。


回到文章開頭的照片,實際照片1和6都屬于我們理解的膚色“黑”,但是細微的區別在于,照片1是更加“暗”,照片6是更加“黃”,當黃在亞洲人眼中得到了原始膚色的加成,很多時候就被理解為黑。
雖然美白是亞洲人刻在基因里的執念,但大家實際生活中有沒有發現,人們似乎白的不相似,黑的也不雷同。
而五彩斑斕“黑”的本質,其實就是黃!

對于絕大多數的亞洲女孩來說,最痛恨的就是膚色偏黃,皮膚暗黃會讓人顯得無精打采、氣色欠佳。想想古人常說的“人老珠黃”、“面黃肌瘦”……都不是形容精氣神兒的正面詞匯。
瀏覽過明星生圖的小伙伴們大概能感受到,黃真的是女明星素顏照的最大死角,更何況我等常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我們越來越黃?
如果發現皮膚暗黃首先要仔細回憶身體是否有其他不適和癥狀,比如說肝臟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以及溶血性貧血都可能引起面色蠟黃或者偏深棕色的灰暗。如果身體伴有有可疑不適的一定要盡快就醫診斷,切勿自己判斷處理。
對于大多數健康的糖精寶寶,今天言言就來為大家針對最常見的皮膚泛黃,做一期寶藏科普!(看完記得收藏!)

皮脂氧化與皮膚氧化
很多人早晨出門光彩照人,一到下午就滿臉油光,皮膚暗沉。其實是因為自由基會使皮膚分泌的油脂發生氧化,淡黃色的皮脂顏色會加深。
我們的臉也是如此,只要與空氣接觸,皮膚氧化問題就躲不開。

油脂氧化圖
圖片來源: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另一方面,電腦藍光也會加劇皮膚表面皮脂的氧化程度,這就是為啥你會覺得如果盯著電腦一整天,不僅滿臉油光并且臉色也變得難看,這可能不是錯覺。
而說到皮膚的氧化作用,這個過程涉及到黑色素在產生過程中,黑色素的前體得經過被氧化最終才產生黑色素,氧化反應過多會直接導致黑色素含量的增加。

氧化會導致白皮泛黃,黑皮越黑,就像是被切開的蘋果,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越長,隨著氧化的進行,蘋果表面也會逐漸變黃、發黑。
我們常識中的VC美白,也是通過抗氧化來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皮膚糖化
提到皮膚暗沉、暗黃就不得不Cue一個詞——糖化,全稱非酶糖基化,是我們皮膚衰老、皮膚暗黃最大的元兇之一。它最早來自于人們發現糖尿病人的皮膚和指甲有泛黃的跡象,后來慢慢了解到正常人,如果皮膚內糖化過度(各種因素疊加),也會引起皮膚的泛黃。
在皮膚糖化的過程中,肌膚內的還原糖和蛋白質類成分發生一系列非酶促反應,生成的產物AGEs(糖基化終末產物)使膠原蛋白的原始結構發生破壞并且難以降解,在膚色層面干擾到膠原蛋白的質量,最終將顏色從白色變為更深的黃色或棕色。

有研究證明,膠原蛋白如果密度比較低,膚色也會顯得暗淡。
在糖化的過程中,大量AGEs沉積在皮膚里面會讓皮膚暗黃,沒有光澤,也就是說糖化過程是通過影響“人類高質量膠原蛋白”的質和量,來直接影響到膚色外觀!

睡眠不足引起“熬夜臉”
說到這一點相信很多人很有共鳴,但是熬夜后皮膚變黃,這會不會是心理原因?
言言負責的說:還真的不是。
皮膚和睡眠一樣也有“生物鐘”,而且自帶計時功能。皮膚細胞的生長分裂,皮膚水分流失,體表溫度和油脂分泌等等都隨著24小時循環改變。

夜間是皮膚的修復階段,皮膚溫度更高,血流速度更快,如果這個時候熬夜熬夜玩手機,疊加藍光對皮膚的損傷,一定會影響顏值的。
英國《每日郵報》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睡眠缺乏實驗,邀請46歲的英國女性Sarah Chalmers參加了一場睡眠實驗,邀請她分別在5天時間里,只睡6個小時與睡滿8個小時,觀察她面容的變化。
當實驗結果出來后,言言發現睡得少老十歲真不是危言聳聽。

睡眠不足造成的肌膚節律紊亂,簡單來說就是“該干什么的時候不干什么”,白天經過紫外線照射而產生的肌膚微損傷或者說紅斑,無法通過夜間的“黃金修護期”進行修復,導致損傷和色素的積累,黑眼圈和眼袋加重。
同時下一個白天肌膚的防御能力也大受影響,各種外界侵襲會更易觸發肌膚的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最終引起肌膚色素沉著加重,膚色不均。
就像該上夜班的工人遲遲不來,導致夜間沒有將車間的設備檢修好,不僅無法開工還會影響到白天設備的生產效率。

老廢角質層過度堆積
正常的皮膚角質層28天就會“翻新”一遍,但總有些老廢角質細胞“賴著不走”,皮膚表面就會變厚、粗糙,光線形成漫反射,看起來自然顯得暗沉。
針對這種情況,去角質類產品可以有祛黃改善作用。(點擊往期鏈接,閱讀去角質相關內容:你到底需不需要去角質?)


用維C類產品皮膚變黃?
在“早C晚A“之風的帶動下,不少人懷著對脆弱維C的不信任,小心翼翼的嘗試在白天使用維C,可一少部分人反應,不對啊,維C好像讓我越來越黃了。
抗壞血酸被氧化的過程分兩步,第一步變成黃色的脫氫抗壞血酸,很多時候維C開封后不久變黃就是這個階段,感受肌膚似乎變黃了,也是這個階段。

如果進一步被氧化,就會生成新的產物二酮古洛糖酸,這個物質已經不是黃色了,而是棕黑的醬油色,這個時候的維C完全失去了活力。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使用維C的時候防曬不到位,導致維C還沒有在皮膚中發揮作用就先被氧化了。
另一種原因是涂抹維C產品時用量過多,多余的維C不能被皮膚吸收至更深層,僅僅停留在角質層中,被氧化以后就變黃了。
這種變化并不需要過分擔心,維C是水溶性的,可以通過清水洗掉,只是浪費了維C的超強戰斗力。

皮膚干燥
皮膚含水量不足,角質層不夠飽滿會造成視覺上的暗沉和沒氣色。大家平時做面膜揭下來的那一刻會覺得皮膚透亮發光,就是因為角質層充盈了。這種”暗黃“的狀態可以通過使用片狀面膜和補水產品得到快速改善。
所以要達到“白成一道光的小目標“,祛黃也繞不開的必經之路。
首先需要調整生活習慣,除了少攝入蛋糕,碳酸飲料等顯而易見的糖類成分,主食盡量低GI化,選擇飽腹感強,升糖慢的食物,比如蕎麥,糙米等粗糧;選擇低糖水果,比如草莓,藍莓等莓果類成分,少喝果汁等精加工水果;選擇深色果蔬,比如紫色,橘紅色,紅色等植物,含有更多的維生素和花青素,可以起到抗氧祛黃的效果。

其次是從護膚方式上進行防護和改善,有針對性的解決上面提到的6點黃化成因。更老生常談的一點是做好防曬,保濕和抗氧化,同時定期去角質,這是解決膚色問題萬變不離其宗的底層邏輯。
尤其是長時間面對屏幕996的小伙伴們,要知道抗氧化和抗糖化從信號通路上被證實是相輔相成的,況且抗氧化還可以改善藍光引起的肌膚暗淡和皮脂氧化。
做好以上這些,我們一起從這個秋天開始改變,“小黃人”也可以變成“雪寶”。


參考資料:
Tan, Kok Wei, and Ian D. Stephen. "Skin colorpreferences in a malaysian chinese population." Frontiers inpsychology 10 (2019): 1352.
Nakashima, Yuya, ShigeoOhta, and Alexander M. Wolf. "Blue light-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liveskin."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108 (2017):300-310.
圖文設計:榨菜 / 責任編輯:Phyllis
審稿:言安堂肌膚管理研究院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由言安堂內容團隊原創,
支持原創,抄襲可恥,轉載請聯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