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口志丨農村失能老年人照護需求與成本壓力研究

從現在起到2035年,我國農村老年人失能狀況將持續惡化,農村常住重度失能老年人規模將快速攀升,相對占比將穩步提升。圖為2021年4月16日,河南鶴壁市淇縣,朝陽仁愛康復養老中心護工正幫長期臥床的老人坐上輪椅去洗漱。人民視覺 圖
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人,占總人口的13.5%。此外,老年人患病和健康狀況成為社會性議題,慢病、失能等問題成為重要老年風險。
所謂失能老人,是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的老年人自身和家庭的生活質量都可能因失能問題而受到重要影響;同時,日益攀升的失能率、照護成本,也給整個社會帶來長期挑戰和壓力。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鄉城人口遷移、家庭照料能力下降、經濟購買能力有限、服務供給不足,農村失能老年人照護問題挑戰嚴峻,亟待進行體系性應對。
與城市相比,農村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問題更為嚴峻。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與2010年相比,我國鄉村人口減少1.64億人;同時,鄉村60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高出城鎮7.99%。日益增長的農村老齡化水平要求學界對農村老年人的失能問題加強關注與分析,為更加積極應對農村老齡化挑戰提供認知和決策參考。
本研究試圖在設定和測算農村失能轉移概率、生育率、死亡率、遷移率、機構養老比例等參數的基礎上,結合宏微觀數據,對我國農村失能老年人的規模、結構進行評估、預測,并重點測算相應的照護服務需求、照護成本和財務壓力。
一、失能老年人口規模與結構
本研究首先預測農村常住老年人口規模,發現其呈上升趨勢,且快速增長,至2035年左右將達約1.62億人的峰值。
其中,處于健康狀態的常住老年人規模在2035年左右達到1.31億人;有功能障礙的常住老年人規模持續攀升,到2035年將升至約2261萬人;重度失能老年人規模快速攀升,2035年左右將達到769萬人。
結構方面,農村常住重度失能老年人相對占比將上升,2035年將達到4.75%;有功能障礙的老年人相對占比也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將在2035年上升至13.98%。(詳見表1)
表1. 農村常住老年人失能狀況預測(萬人)
來源: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2015年全國人口1%抽樣調查數據及相關參數測算。
二、重度失能老人照護服務需求動態與成本
基于人口預測結果,結合重度失能人口的實際照護情況,本研究測算了農村常住重度失能老人對應的人員服務需求和照護成本。
基于國際經驗和中國農村實際情況,特別是實地調查,本研究假定1名重度失能老年人需要1名家庭護理人員照護(居家照護),1名重度失能老年人需要0.5名機構護理人員照護(機構照護)。同時,考慮到農村用工特點,以及照護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強度、難度,結合國內外經驗,本研究以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基礎,設定機構護理員的酬金和居家護理人員的“潛在”酬金分別為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0%、100%;同時,設定家庭/社區照護費用中的相關器械費用為同等級勞務費用的40%,照護勞務費用和器械費用共同構成失能老年人的總照護成本。
測算結果是,在中方案條件下,農村家庭照護、機構照護和總體照護的人員需求、費用需求已呈現快速增長,2020年,常住重度失能老年人的照護人員總需求約為384.32萬人,對應的成本約為5088.73萬元;到2035年,相應人員總需求將達到625.70萬人,對應的成本將為12907.46億元。(詳見表2)
表2. 農村常住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人員與成本預測(中方案)
來源:根據前文測算結果、照護成本負擔相關參數設定測算。
三、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成本壓力
測算無外來(包括政府)補貼情況下農村居民的人均照護籌資負擔,對科學認識農村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籌資體系如何建立至關重要。
基于群體籌資設計,本研究假定農村地區失能老人照護由村民通過自籌分擔照護成本。個人年均照護成本壓力的計算公式可以表達為:農村居民人年均照護成本=年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總成本÷居民人數。同理,照護成本壓力可以表示為:農村居民人均照護成本壓力=人年均照護成本÷人均可支配收入。
結果顯示,按照農村居民自籌式均擔成本,中方案下,2020年農村人口均擔照護成本為998元,2035年將增長到2633元;對應的相對照護成本壓力也迅速攀升,將從2020年的7.76%增長到2035年的14.37%。(詳見表3)
表3. 農村常住重度失能照護成本壓力評估預測
來源:作者測算
這說明,對農村地區的常住重度失能老年人而言,失能將帶來巨大的照護成本,可能給農村老年人的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壓力。同時,失能會極大影響到農村老年人的家庭生產、生活,照護負擔增長和勞動收入減少等風險都會進一步增大失能老年家庭的照護壓力。
這一測算結果也表明,依靠農村居民自籌資金(如建立自籌式長期護理保險)回應農村重度失能照護需要的思路并不可行,農村居民無力均擔農村重度失能老年人的照護負擔。
四、結論:農村失能老年人狀況將持續惡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從現在起到2035年,我國農村老年人失能狀況將持續惡化,農村常住重度失能老年人規模將快速攀升,相對占比將穩步提升。
農村常住重度失能、功能障礙老年人的規模將增速迅猛,重度失能老年人將規模攀升、失能風險將急劇擴張,同時農村常住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人員需求和成本也將快速上漲,人員需求與照護成本均會持續攀升。農村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所需要的照護人員數量和對應的成本均將總體快速攀升。
這一趨勢將進一步放大農村老齡化風險的沖擊效應,農村常住失能老年人規模和結構變動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農村發展的主要趨勢,必將塑造農村老年服務供求的基本態勢,并成為一系列相關公共政策的決策基礎。未來一段時期農村養老政策的主要出發點都將圍繞這一基本趨勢背景。
在農村居民自籌資金方案(如農村居民自籌式長護保險)條件下,農村常住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成本的人均壓力較大。模擬所有農村居民均擔重度失能老年人的照護成本(如建立自籌式護理保險),失能照護壓力將持續擴張。
基于農村居民自籌資金建立長期護理保險以回應重度失能照護需要的思路并不可行,巨大規模、快速攀升的重度失能照護負擔將使農村居民不堪重負。短期內利用保險計劃(特別是農村居民自籌資金方式)回應農村普遍性失能風險的思路,不應是公共政策的優先選擇,而基于兜底定位的選擇性制度設計(照護救助)在短期內則更具有可行性。同時,外界資源的傾斜性支持(特別是國家財政支持),應是未來農村相關照護籌資制度建設的關鍵特征。
五、政策建言
基于以上發現,本研究就農村失能老人照護提出以下建言。
第一,農村失能老人照護是新時期的重大挑戰與政策創新重點。
回應農村老齡化的核心議題在于回應農村的失能老人照護危機,特別是在經濟水平相對較差、鄉城大規模人口遷移、家庭照護功能日趨下降等背景下,農村老年人重度失能照護問題極大凸顯,成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日益攀升的失能照護成本壓力,還可能對農村長效反貧困產生負向影響,有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家庭很可能成為農村易致貧返貧的重點風險對象。
考慮到農村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成本和負擔壓力,我國農村失能老人照護的公共政策應著眼于多元化和傾斜性,踐行選擇性回應的思路。
一方面,家庭、政府、社會、市場均無力獨立承擔農村失能老年人的照護成本,不斷攀升的巨額負擔可能讓任何一個主體瀕臨破產,所以,照護主體應具有多元性特征,多元主體共擔壓力是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應進一步確定和規范各個主體在失能照護責任分擔方面的“出場次序”,特別是處理好政府(國家)與其他幾方主體的關系。家庭應當被視為照護的首要責任主體,而政府僅應承擔“溢出”家庭的照護責任,而且,政府應當優先承擔“兜底”責任;同時,應當鼓勵和利用市場、社會提供更多的照護服務供給。
在有限資源約束下,各主體參與農村失能照護的多元化和次序性,是農村失能照護公共政策創新和體系建設的關鍵。而對國家而言,其最為重要的是界定自身角色定位,要避免錯位、越位和缺位問題,其中,核心是做好兜底和適度普惠照護服務資源的供給,并處理好兜底與適度普惠的關系問題,特別是通過建立一系列政策(核心是基本養老服務和服務清單),為中央和地方公共資源和政策介入提供依據。
第二,政策供給和模式創新要整體考量隱性成本、顯性成本與福利損失。
照護成本和壓力具有多維度、多形式、長時間等特點,本研究測算的農村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成本和壓力,是將總體照護成本貨幣化的結果。事實上,由于居家(社區)照護中家庭成員或親屬提供的了部分照護服務可能屬于非勞動年齡、非就業人群(如配偶)提供的失能照護服務,所以,并沒有變成家庭實際的財務支出,即相應的失能照護成本并沒有顯性化。然而,隱性的、沒有顯性化的成本同樣值得關注,隱性化和顯性化的照護成本一樣值得關注,特別是照護者的各種潛在損失。
這一方面包括照護者在時間、工作機會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隱性損失;另一方面,還包括照護者可能面臨的精神壓力、身心健康壓力,以及由于社會參與不足而帶來的潛在社會隔離等問題。
同時,由于照護者專業性不足、投入精力不足等問題,還可能造成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的風險,這在部分家庭照護中是一個常見的風險。無論何種情形,農村失能老年人家庭都將面臨各類福利損失風險,雖然,這種損失可能是顯性的或隱性的,是財務成本或其他類型的福利損失。
此外,對隱性成本、顯性成本的認識,也將有助于理解居家(社區)照護和機構照護的策略選擇。并不能簡單地認為居家(社區)照護是節約的、便宜的,公共政策亦應綜合個人、家庭的各類顯性、隱性成本進行整體考量。政策供給和模式創新不能忽視農村失能照護的隱性成本,因為,這同樣是福利損失,同樣會影響個人、家庭和區域發展。不論顯性成本、隱性成本,其帶來的福利損失的“最終結果”是一樣的,應被同等重視和應對。
第三,要恰當選擇農村失能照護的政策路徑。
本研究結果顯示,農村居民無力建立一個自籌式的成本分擔計劃(保險計劃),這在一定程度凸顯了當前農村長期護理保險建立的挑戰。短期內通過自籌式保險設計來回應農村失能照護風險不是一條可行路徑。基于國際經驗和國內實踐,在短期內建立一個以照護救助為主體的失能照護籌資方案,進而實現政策兜底,在中長期建立一個由國家主導和共同籌資的長期護理保險,是農村居民失能照護籌資的可行邏輯路徑。
針對農村日益嚴峻的老齡化風險和照護需要,特別是面對日益攀升的農村失能照護負擔、壓力,應通過改善現有津補貼政策,整合資源、優化結構,優先將經濟困難、家庭照料無力的失能老年人兜底,給予照護救助。
長期內,國家應綜合考慮居民醫療保險的承受能力和基金穿底風險,逐步建立一個由國家主導和(與家庭)共同籌資的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方案,特別是針對兜底和傾斜性人群,國家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當然,在有條件的農村應鼓勵通過市場機制和社會互助機制提供籌資支持。
(本文原題“中國農村失能老年人照護需求與成本壓力研究”,原載《中國人口科學》2021年第3期。由作者進行大篇幅改寫,具體技術細節請參考原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