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學生反欺詐報告:“注銷校園貸”、“誘導投資”成金融詐騙重災區

“畢業生共享屏幕3小時被騙70萬元”、“大學生網戀一個半月被騙318萬元”、“莆田一準大學生因刷單被騙萬余元”……近年來,涉及大學生群體的金融詐騙案例層出不窮,詐騙手段紛繁復雜,社會經驗尚淺的大學生成為金融詐騙的“重災區”。
9月開學季來臨,新一批的大學學子邁入校園,大學生的錢包也被金融欺詐團體盯上。
在全民反詐背景下,新浪數科、微博錢包聯合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發布《大學生金融反欺詐調研報告》(2021年),對當前大學生群體金融欺詐現狀進行深入調研,探討如何更好地幫助大學生群體保衛好自己的“錢包”。
01 近半數被訪大學生自己或同學曾被騙,兩成損失超過5000元
在參與調研的近2400名大學生中,68.7%的受訪者稱了解金融詐騙,47.4%的受訪大學生稱自己或同學遭遇過詐騙,其中約兩成金錢損失在5000元以上。
金融詐騙是否和學歷有關?本次調研發現,遭遇金融詐騙的大學生群體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受騙占比分別為60%和59%;在讀本科生群體中,遭遇詐騙的比例分別為46%;本科以下學歷(大專生、高職生為主)群體中,遭遇詐騙的比例為52%和36%。隨著學歷增加,受調研人群中的被騙占比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超前或高消費行為的學生,更易邁入金融詐騙套路的深“坑”。有過分期購物經歷的受訪者表示,遭遇過金融詐騙的比例也相對較高,而每月購物消費金額越多的大學生,被騙的比例也越高。
02 “注銷校園貸”、“誘導投資”類場景占比最高,新型欺詐騙局也在滋生
報告發現,大學生遭遇金融詐騙的場景中,“網絡誘導投資、賭博詐騙”、“注銷校園貸”、“網購刷單”、信用卡/網貸套現“詐騙為四大典型場景,占比靠前。
王帥是目前山西農業大學在讀本科生,此前在學校兼職群看到刷單兼職,因為任務輕、成本低且隨時結算走進騙局。“最開始每單只需要8元,后來每單價格100多,我花300多下單后,客服說我賬戶被凍結,需要再加5單,然后連本帶利返還。結果在我操作完成后,客服繼續找理由讓我下單,當時我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刷短視頻、購物、交友等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日常化,新的欺詐騙局也在滋生。報告發現,在被問及在哪類平臺遭遇詐騙時,51.0%表示在社交平臺遭遇詐騙,28.2%的受害者在短視頻平臺遇騙,31.4%在電商購物騙局中資金損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