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評高招指標調整:應多做調研事先拿出精準的數據研判
“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5月14日消息,距離高考還有二十余天,一則外調高考招生指標可能致使本省減招的消息,讓江蘇、湖北等省份的學生家長不安。如今,江蘇、湖北的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已分別表態“三個不減少”、“四個不低于”,其核心意思很明確,向中西部調劑生源會與保障本地區考生權益相協調。
對話化解糾結,交流實現和解。在相關部門紛紛表態下,那些正處于焦慮狀態的家長,不知道會不會如釋重負?廣大家長的緊張與擔心,并不難理解,在他們看來,大學招錄名額的蛋糕一旦切掉一塊,就意味著孩子金榜題名的機會就少一些。他們所傾力守衛的孩子前程,是對讀書改變命運的樸實信仰,也是對教育公平的頑強堅守。高考是教育公平最有代表性的象征,只能加固,而不能松動。
一則尚未最終證實的消息,引起家長們的擔憂。這提醒決策機構,在出臺關乎千家萬戶的公共政策前,應做足文章,多做調研,把工作做在前面;缺少謀篇布局,一旦成文就可能被誤讀。比如,調整高考招生指標,依據何來?同是教育發達省份,指標為何懸殊?如果打開窗戶說亮話,事先拿出精準的數據研判,遵循公平合理的程序正義,也許就能平息輿論,疏導民意。
當前,公民的權利意識日益勃興。這也提醒決策者,公共政策越是初衷良善,越需要在與民意互動中找到最佳切入點,在多元利益主體的紛紜表達中找準平衡點,以及把握中最佳發布時機。
其實,沒有誰反對教育“扶貧”。如果采集民意,發達省市的學生家長大都希望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步伐邁得更快一點,那些貧寒子弟出人頭地的機會多一些。這正與中央的教育布局相契合,無論“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是“教育資源要向中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傾斜,提升中西部地區教育水平”,其實已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價值共識。
但是,具體到如何使優質教育資源更均衡,如何更有效地推進教育公平,恐怕言人人殊,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理解。有人認為高考公平就是全國統一命題統一考試劃定統一分數線,還有人認為實現教育公平就必須讓落后者先起跑……觀點各異,訴求有別。招生指標上的合理調控很重要,也很必要,但簡單的傾斜,而不是從基礎的教育資源配比上追求既講公平又講效率的理想狀態,也是對教育公平的片面理解。
說到底,教育公平牽扯到教育平權這個現實命題。從多地推進異地高考,到致力于改變“寒門難出貴子”,近年來我國的教育平權的推進過程中,因為利益碰撞而出現一些不同聲音,遭受一些阻力,這很正常。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實行平權運動,明確要求大學給黑人、拉美裔考生加分,之后也有關于“逆向歧視”“違憲”等不同側面的諸多討論。
實現教育公平從來都非易事,盡管過程難以一蹴而就,但途徑完全可以多種多樣。眾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而教育公平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從起點到過程,再到結果,在每一個環節都發力,教育公平才能更快呈現,也更有質地。無論讓落后者先起跑,還是快跑者拉慢跑者一把,無論降低落后地區學子的入學門檻,還是在他們的腳下墊一塊“磚頭”……只要有益于教育公平的措施都可能拿出來討論,討論的過程就是磨合和碰撞的過程,也是尋找共識實現共識的過程。
教育部相同部門負責人已表示,教育部相關業務部門正在研究應對此事的處理辦法和解決措施。調整高考招生指標如何跳出爭議,讓相關者有更多理解和認同,也許很快就有答案。在教育公平已是全民最大公約數的前提下,我們有必要重溫培根的這句話,“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于個體而言,教育公平可以改變命運;于社會而言,教育公平可以化解階層固化,促進社會縱向流動;于國家而言,教育公平為教育強國鋪實路基,延伸強國之路。(原文標題為《高招指標調整:以程序正義協調好各方利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