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鋼集團引發的“債轉股”冷思考:如何不妨礙產能出清?

中鋼集團債務重組方案尚未公布,但傳聞中的方案包含債轉股已先行引發熱議。
此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就債轉股事件致電中鋼集團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不予置評,但表示“債務重組方案會在5月中旬有結果”。
鋼鐵行業作為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領域,因產能過剩急需產能出清、僵尸企業退出,也因長期產能過剩造成行業效益低下,行業內企業往往債務高筑,成為新一輪債轉股的關注對象。債轉股本身兼具減輕企業付息壓力、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作用,按理來說會產生一個多贏結局,但對眼下的鋼鐵行業來說,操作起來卻頗具爭議。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鋼鐵行業負債規模已達4.37萬億元,資產負債率達66.70%。鋼鐵行業處于冰凍之期,債務問題引發的企業難以為繼、債務違約等問題進入集中爆發期。昔日的第二大鋼鐵民企海鑫鋼鐵破產重組、曾經的央企模板中鋼集團債務違約,再加上今年東北特鋼、渤海鋼鐵債務違約問題,將2016年的鋼鐵行業拉進了債務和產能的博弈泥潭之中。
如果將債轉股作為一臺劇,顯然政府、銀行、企業均為主角、各有腳本。而在企業層面,債轉股究竟是解了企業燃眉之急,還是助力僵尸企業繼續成為行業里的一顆毒瘤,莫衷一是。
事實上,高層已經有了答案。對于去產能與債轉股的關系,在《人民日報》5月9日頭版刊登的《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指出:“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人不保企’,勇于處置‘僵尸企業’。我們強調要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但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與去產能“相違背”
債轉股作為資產重組的方式之一,曾在上世紀末的“三年改革脫困”時期大行其道。時隔17年,這一曾經被政府用來集中處理不良資產的方式再次回歸。
至于鋼鐵行業是否需要債轉股,近日長江證券在一次投資人電話會議中認為,鋼鐵行業是本輪債轉股的一個重要領域。長江證券從鋼鐵行業債務形勢嚴峻、負債中銀行貸款占比較高,以及直接破產會沖擊銀行利益、不利于社會金融體系的穩定這三反面來佐證鋼鐵行業債轉股的必要性。
但更多的鋼鐵業內人士恐怕對債轉股在鋼鐵行業內的操作疑慮重重。
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鄭玉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時表示,鋼鐵行業如果債轉股,那跟之前的去產能政策就相違背。“產能過剩就必須要把不必要的出清,但這些企業往往是很困難的企業,債轉股對象往往就是這些企業,經營不下去了地方政府壓力很大,但如果企業都去搞債轉股不去搞去產能了,那對行業健康就沒有什么好處了”。
鄭玉春認為,“本來市場倒逼機制,就是把這些經營不下去的企業逼出這個市場,讓它們進行破產處置,或者被兼并等其它方式,但現在債轉股伸手去救這些企業,那這些企業產能就出不去”。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在4月初的一份研報中也提到,現實操作中,僵尸企業干擾大。“若再度開啟債轉股,在實際操作中債轉股對象的篩選,或仍傾向于行業地位、企業規模等因素,這使得僵尸企業受益 的概率大幅增加,債務大規模違約的風險或暫且延后”。
而如果單純從“企業付息困難,但債權人認可其經營仍有前景”這一一般標準來說,目前急需救助的鋼企,恐怕都不符合。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對澎湃新聞表示,“目前看不出中鋼集團在業務方面有哪些優勢值得銀行去接納它”。
另一種不公平
對去產能本就困難重重的鋼鐵行業來說,若引入債轉股還可能造成新一種不公平。
目前,鋼鐵行業去產能主要用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來“量體裁衣”,而具體落實到各省各企業,要做到公平的“量體裁衣”依舊不易,去產能也遲遲成效不大,甚至有產能越去越多的怪現象。
鄭玉春認為,債轉股對個別企業講是好事,但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對每家搞債轉股的企業是好事,但它會帶來一種新的不公平,你轉股了你的效益可能好了,但不轉股的企業怎么辦?銀行也不可能對所有企業都進行債轉股,那這個政策就有差別對待了”。
即使困難企業都進行了債轉股,鄭玉春認為也無益于解決行業問題,“如果大家都這么操作的話,相當于大家又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而已”。
資金盤活后,企業又站在同一起跑線,這并不是一個好事。就目前來看,資金鏈的斷裂是企業關停的主要原因,成為現階段去產能的主力,稍有資金好轉的跡象,這唯一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會面臨失效。
進入2016年以來,僅僅一股前景尚不明朗的小暖風,就已經吹動了不少處于關停狀態的企業。受鋼價上漲的利潤驅動,唐山松汀、天鐵集團、唐山港陸、唐山建龍等均悄然復產。中鋼協數據顯示,4月下旬,重點鋼鐵企業日產粗鋼171.93萬噸,比上期增加3.14萬噸,增長1.86%,創歷史新高。
由此番試水可見,資金面的松動對“保命“為主的鋼鐵企業來說,造成加大生產、甚至復產局面是大概率事件。而眼下,對需刮骨療傷的鋼鐵行業來說,去產能才是首要任務。
債轉股不是“根治藥方”
鋼鐵行業如果開啟債轉股,究竟是福還是禍?眾說紛紜。
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態度較為鮮明,“坦率來講,我對鋼鐵行業比較悲觀,因為鋼鐵行業這個形勢太嚴峻。多數債轉股我覺得很難緩解,只不過把這種風險往后延一延,現在一種說法叫時間換空間,我想很難換出這個空間來”。
向松祚認為,目前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太嚴重,很多負債累累的鋼鐵企業已根本沒有可能再重現此前大規模盈利的情況“。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年底,中國粗鋼產能已達12億噸;但煉鋼產能利用率僅為69.99%,連續五年下滑。中鋼協數據同時顯示,2015年會員鋼企虧損總額645.34億元,虧損面高達50.5%。主營業務全年累計虧損更是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虧24倍。
向松祚直指作為債權人的銀行,更好的辦法是“長痛不如短痛,能核銷的就核銷,承認現實”。
鄭玉春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企業在債轉股的同時更應該進行提高資產回報率的一系列后續工作。“債轉股本身是沒有作用的,只是延緩了問題的暴露,最后該倒閉的還是倒閉”。鄭玉春提出,“如果只搞了債轉股本身,只是把資產的風險從企業轉移到了銀行,銀行如果認為自己財大氣粗想背當然也可以”。
而對上一輪由政府主導的債轉股效果,海通證券研報中指出,1999年受益于債轉股對債務的減記,企業經營效率大幅跳升,但此后再次開始下降,表明債轉股并沒有有效改善企業的經營能力。而之所以2002年后債轉股企業未再次陷入高負債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地產周期的興起。再次陷入債務危機的風險被地產周期所掩蓋。
而此一時彼一時,目前地產周期已進入回落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