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啟航:當風起時》:起于90年代的互聯網“光輝歲月”

最近有一部青春勵志年代劇,展現的90年代早期互聯網創業者們拼搏奮斗的故事,讓人神往。
1991年,改革開放的浪潮逐漸席卷全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下的北京,充滿著年輕人的不安分和對未知的向往。一個計算機研究所里,一群科研人員渴望把知識變為財富,趕上計算機普及的浪潮,以此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幅場景是《啟航:當風起時》蕭闖和裴慶華兩人故事的開始,也是曾經那個年代一群敢想敢干的冒險者追逐夢想的縮影。
《啟航:當風起時》改編自王強的作品《我們的時代》。原著中的故事,從1991年至我們所處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時間跨度長達近30年,可以說是重現了我國互聯網經濟萌芽、騰飛和超越的艱難歷程,而從品牌自主到創新自主再到技術自主,這同樣是我國互聯網產業逐步擺脫束縛、獨立發展的進階過程。
而在當下,這種創新精神正在被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新一代年輕人也正像90年代充滿激情的創業者們那樣,努力追逐著自己的理想。
時代洪流中的品牌自主夢
放著“板寸”牌子的街頭理發攤、北京亞運會吉祥物手持金牌的熊貓盼盼、80-90年代初風靡的大哥大以及隨處可見的錄像廳,《啟航:當風起時》在服裝、道具和場景上對上個世紀末的還原,其實很容易把觀眾帶回那個風起云涌卻又充滿情懷的年代。
90年代初,我國掀起第二次計算機普及的高潮,在那個時代人們更習慣叫它微機,而微機的流行和購買離不開一樣東西——漢卡。漢卡這個東西,年輕一代或許都沒聽說過,計算機剛剛引入國內不久,并不能顯示中文,也沒法輸入和處理中文。為了讓計算機能夠處理漢字,必須發明新的硬件去彌補電腦性能和配置上的不足,漢卡應運而生。
劇情的開頭,崇拜“小馬哥”周潤發、渴望闖出自己一片天的蕭闖,私自拿了研究所師弟裴慶華做的漢卡去賣,因被舉報而被所長發現,順帶連累沒有參與的裴慶華也跟著一塊被開除。為了挽回編制,兩人走上銷售電腦的路。
那個時候,國內自主微型計算機研發相對滯后,瞅準時機的創業者多是代理國外計算機品牌,尤其是隨著歐美向中國計算機出口的禁令失效,康柏、惠普和IBM等國際IT品牌紛紛涌入我國市場。
最初在國內,一臺電腦價格高達幾萬,能買得起一臺電腦的家庭更是寥寥無幾。在劇中,蕭闖孤身一人到上海,一下子賣掉250臺電腦,一臺價格2.6萬,這遠比當初賣漢卡時更掙錢,也直接讓華研獲得了康樸品牌的代理合同。從賣漢卡升級到賣PC整機,中關村很多創業者的故事正是如此演變,而且還誕生了恒生、柏安、沐澤等名噪一時的本土品牌。
只是機遇與風險同在。當年巨人的倒下,在民營企業紛紛嶄露頭角,民族經濟蓬勃向上的時候,給無數創業者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而計算機市場上,本土品牌在國外品牌的碾壓下,也失去了曾經的光彩。
一位退出PC行業的IT老人感慨,“在充分和完全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不可能長久維持,只有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轉化為品牌競爭力,才能長治久安”。
這和劇里技術出身的裴慶華及華研創始人譚啟章的理念如出一轍:中國需要自己的自主品牌。裴慶華的角色,相比頭腦靈活的蕭闖或許稍顯固執和木訥,可他對于中國自主品牌的認知其實比任何人都要長遠。從生產出第一臺電腦開始,到打響一萬七千八的價格戰,華研自己的電腦橫空出世,一鳴驚人,裴慶華的功勞首屈一指。
當初的計算機市場,國產品牌與國外品牌真實的價格戰比影視劇更加激烈。
1995年,市場上徒留聯想、長城、浪潮、紫光等不足十個國產品牌,而這僅剩的品牌在國外品牌的圍剿下又顯得異常單薄。經過苦苦支撐,漸趨形成了聯想、方正、同方“本土三雄”與惠普、康柏、IBM“國外三杰”控制國內電腦市場的局面。而后來神舟的出現,把在家電市場持續了近十年的價格戰模式,又轉移到電腦市場上,一時間,戰火再次紛飛。
價格戰是我國自主品牌計算機成長為國際品牌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那個國內外產品與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企業,這也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創新性營銷,打開創業公司的新路子
90年代初,想要賣出一臺電腦有多難?
這從當時的人均收入水平就可以看出。1990年,我國人均月收入在168元左右,超過300元就算高薪,而一臺電腦的價格不低于2萬。就像林益民在劇中反對譚啟章電腦普及說法時所說的,“我一個月工資496,這么高端的東西,你說它要普及,這怎么可能?”
這一想法實際上代表了當時大部分人的態度,所以我們看到起初華研代理康樸電腦,銷售的主要客戶是企業及進貨商,尤其是順應政策、想要進行信息化改革的大型企業,更是各大品牌相互爭奪的對象。然而,摩爾定律下的計算機設備,更新換代速度之快,遠超我們想象,唯有思維跟上或預見變化才能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
在《啟航》中,蕭闖正是這類人。前期的劇情中,蕭闖初到上海,原本也只是想辦個熱熱鬧鬧的展銷會,吸引進貨商自己上門,可是時間臨近,沒有一個電話打來。他靈機一動,登報紙搞了一個懸念營銷,一舉創下250臺電腦的銷量,為華研的轉型開了一個好頭。
相對地,裴慶華則在廣州被撬單、被偷竊、被驅趕,不得已在酒桌上拿命喝酒才成功簽下了合同。
與技術派的裴慶華相比,性格桀驁、膽子大的蕭闖更代表了創業者敢于創新、靈活應變的一面,尤其是后來互聯網商業萌芽,逐漸從硬件時代過渡到軟件時代,真正的創業潮來臨,推動這一切的動力不僅僅是市場或技術,更是創新,是與眾不同的想法。
現實中,90年代初,張樹新創辦“瀛海威”公司,并破天荒地去申請扮演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的角色。瀛海威與眾多創建于90年代初的創業公司相比并不出彩,然而中關村到現在還記得那塊巨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這塊廣告牌,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產業乃至整個商業歷史上的一個紀念性事件。
因為它率先開啟了信息產業的營銷時代,利用媒體進行宣傳,向大眾傳播新事物,同時幫助公司吸引用戶。
如果說蕭闖的創意營銷為華研的電腦銷售打下了幾場漂亮的硬仗,那么譚啟章建議的代理分銷模式,則是從公司銷售和管理的系統性發展上,為華研進入電腦普及時代擴大規模、壯大實力奠定了根基。
不過,90年代初,三教九流、摸爬滾打出來的分銷商,與常年累月處在學校環境中的研究所人員,這段建立在利益之上的關系并不穩固,由此也帶來了不少矛盾。而回顧過往,其實海爾、聯想、長虹等1990年前后誕生的民營企業,他們高舉民族品牌旗幟,在消費領域捷報頻傳,也都是經歷過那段相互磨合和角力的時期,才換回抵抗國外品牌的勝利。
枷鎖、抉擇與夢想
90年代初是中國創業浪潮的一個重要年份,這段時間在“時不我待”的感染下,許多人都自覺“干大事的時候到了”。而與更早前的創業者不同,這時候改革開放的浪潮已經開始席卷全國各地,充分調動起大眾的熱情,在這種背景下,鐵飯碗和下海潮的矛盾也讓很多年輕人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

在《啟航》中,從小被教育不準做生意且出身貧苦的裴慶華,比尋常人對編制更為看重,為了重回編制,滴酒不沾的他在飯局中一口氣喝了55杯酒,即使看到電腦銷售的前景和利潤,他也執意要回研究所搞技術,而不是留在華研。蕭闖雖然對編制不那么執著,可燕大科研所的招牌還是讓他在銷售時多了一層優勢。
但是,林益民的空降,讓原本自由開放的小團體感受到了體制內的很多束縛,尤其是林益民固執、保守、頗具官僚主義的作風,引起了裴慶華和蕭闖的不滿,也明顯拖累了華研緊跟時代潮流的步伐。而譚啟章的多次建議被他否定,二者的矛盾一步步升級。
那個年代,年輕人的抉擇往往能夠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前程,這種抉擇不只是下不下海,體制內、外企、民企等經濟主體的發展其實都隨著時代浪潮而起伏,徘徊在這其中的大批人既希望順應潮流、不落人后,又渴望立于潮頭,攪弄風云。尤其是被互聯網率先打開眼界的那些人,正是他們讓從零開始的民營企業大放異彩,充滿活力,并在不斷摸索中成功找到可行的商業模式,徹底打開了中國互聯網的天地。
回到蕭闖和裴慶華的故事,同樣有一股韌勁的兩人必然不會只停留在華研,最先離開的是自然是蕭闖。交流會上的輿論風波讓康樸對華研施加壓力,必須找一個人擔責,蕭闖沒有拿賠償金便直接離開了,并且3年內不能從事電腦銷售的工作。
蕭闖下一步會怎樣踏上創業之路?他將如何組建他的初創團隊?他與華研的關系將如何發展?畢竟,在經歷在體制內的沉浮之后,這一步對于蕭闖日后的成長至關重要,而他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這個階段,蕭闖女友謝航的故事同樣吸引人眼球。無論小說還是影視劇,謝航的人物形象是圍繞外企而來的,她從銀行離職,憑借自己的能力順利進入大型外企,但在外企的這段時間,她聰明地看到了外企在決策和執行上分家的弊端,由此預料到外企在國內的衰退。為此,她主動離職,投入時機正好的風險投資,成了一名優秀的投資人,完成了獨立女性的夢想。
在一眾創業劇中,《啟航》的優秀之處在于它成功塑造了90年代初懷揣夢想并為之奮斗的男男女女,并真正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凸顯了一個個角色的獨立精神。并且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最終開啟了中國互聯網時代。這也側面映射了曾經那些在互聯網商業史上起到推動作用的創業者們,他們的故事改變了中國,也激勵了無數的后來者。
從改革開放至今,無論回顧過往或暢想未來,這段漫長且充滿活力的歲月都值得銘記。而隨著《啟航》的劇情發展,這部劇正在進入讓人熱血沸騰的蕭闖獨立創業的部分,其中又會遇到哪些創業道路上的坑?主角將如何破解?這些都非常讓人期待。
道總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同名微信公眾號:道總有理(daotmt)。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