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靜待二十載,電子簽迎來高速發展期

9月15日,e簽寶與可信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金格科技完成戰略合并,正式進軍電子簽市場。
就在此前不久,e簽寶宣布完成由紅杉中國、IDG資本、普洛斯隱山資本領投的12億元E輪融資,資金將用于協同網絡的搭建,并圍繞簽署與合同進行生態布局。
業內人士認為,有了資本支持的e簽寶開啟了新一輪的并購,這會打破現有的市場格局。搭上了數字化升級的快車道在“野蠻”生長的電子簽行業,將在更多場景得到應用,為大眾生活的便捷、綠色添磚加瓦。但在吸取養分之余,尋找到自我供養辦法應是從業者思考的關鍵。
01 電子簽來臨
即便是移動互聯網近乎改變一切的時代,個人簽名這種蘊含特定含義的形式從古至今都沒有太多的改變。
從生活到工作,幾乎所有的信息確認都離不開親筆簽名這一道程序。那么,簽名的形式不改,完成簽名的方式是否可以升級?
90年代,互聯網剛進入大眾的視野,電子簽行業就已經萌芽。但在種種原因和觀念的影響下,親筆簽名的含義長期以來仍被拘泥于本人實地現身。
此外,雖然200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中明確列舉出數字證書方式和生物特征識別方式是當前合法的電子簽名。但由于技術的不完備,受認可應用范圍窄,電子簽并沒有廣泛普及,更有甚者將電子章一概視作是“蘿卜章”。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使得電子簽漸漸贏得用戶的信任。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則成為轉化電子簽場景需求的臺階。
2012年,在數字化轉型浪潮帶動下,電子簽章成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工具之一在互聯網領域取得了迅速地滲透。
政策支持也如雨后春筍般頻出。“十四五”規劃提出: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廣應用電子證照、電子合同、電子簽章、電子發票、電子檔案,健全政務服務“好差評”評價體系。
電子簽行業用戶開始由C端更多地向B端傾斜。
無論是哪一行業,簽名都是辦公環節中無法繞過的一環。在商務社交中,由于合同簽訂需要多方參與,大型客戶更易引發鏈式效應,能夠帶動上游企業同樣使用公司電子簽名及其他服務,也能迅速觸達更廣泛的行業與客戶群體。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進一步加速了大眾觀念的轉變:物理意義的現身并不一定意味著安全,線上完成同樣可靠。此外,各國的防控措施也使得大量的業務無法在線下完成簽約,線上完成文件簽署越發普遍。
7月1日,泰國外貿廳就正式啟用中國-東盟原產地證書(FORM E)電子簽名和印章系統。
而在碳中和大背景下,綠色節能的辦公需求將驅動電子簽名市場增量空間進一步釋放。

根據36氪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電子簽名行業研究報告》,我國電子簽名行業規模由2016 年的8.5 億快速增至2020年的108.2 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66.3%。2020 年,電子簽名簽署次數突破500 億,同比增長317.51%。
目前國內有150家左右電子簽名企業,據易觀的調研數據,e簽寶、法大大和上上簽分別以33.85%、20.50%、15.20%的市場份額處在電子簽行業的第一梯隊。
據統計,上上簽個人用戶數突破3億大關,企業客戶數已超1016萬家;法大大累計服務了56億份電子合同,日均簽章調用量超2000萬次,存證區塊鏈高度超3500萬;e簽寶已服務超過502萬家企業用戶,個人用戶突破2.7億,日均簽署量超2000萬次。 站上了風口的電子簽行業吸引來了各路資本。
02 過熱的巨頭
9月13日,e簽寶完成了由紅杉中國、IDG資本、普洛斯隱山資本領投的12億元融資,刷新國內電子簽名領域迄今為止最大的融資記錄。2020年,e簽寶才宣布完成了10億元的D輪融資。
截止目前,e簽寶、法大大、上上簽三家頭部企業的年內融資總額已超24億元。
9月15日,e簽寶戰略并購了金格科技。金格科技專注于可信應用軟件領域,主攻政務服務賽道,曾在2014年的時候掛牌新三板。
合并完成后,e簽寶在用戶規模方面已經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巨頭DocuSign。在和金格科技的戰略并購發布會上,e簽寶表示:“到2024年,我們的目標是為政府、企業、個人構建10萬個簽署場景;為100座城市建設數字化簽署的基建設施;幫助1000萬組織實現簽署數字化升級。通過簽署網絡,助力數字中國建設。”
飛馳的電子簽賽道也涌入了各大互聯網巨頭的身影。
2016年,上上簽就獲得了小米旗下順為資本的融資;2019年,e簽寶得到了“老東家”阿里系螞蟻金服的融資;同年,騰訊加入了法大大C輪投資。
除了投資,巨頭們也親自下場試水。
今年以來,京東推出了自主研發的電子簽業務;字節跳動上線了名為“電子簽”的在線合同平臺;騰訊在微信開放了“騰訊電子簽”小程序。
2016 年至 2018 年,小米旗下順為資本先后參與上上簽 A+輪及 B 輪融資;
2019 年,螞蟻金服領投 e 簽寶 C 輪近 1 億美元融資,在這之前,2018年的云棲大會上,螞蟻金服與 e 簽寶聯合發布“螞蟻區塊合約”,稱以區塊鏈為底層核心技術,創造新的信任機制,阿里旗下的阿里云、釘釘、支付寶隨后都與e 簽寶產生了合作關系;
2020 年 2 月 6 日,法大大入駐字節跳動旗下企業辦公軟件飛書,為飛書企業用戶免費提供電子合同和法律保障服務。在這兩個月后,字節上線“電子簽“在線簽合同平臺。
2019 年,騰訊參投法大大3.98 億元C輪融資,再到今年 3 月,騰訊再次參投法大大 9 億人民幣的 D 輪融資。緊接著,7月初騰訊在微信開放“騰訊電子簽”小程序。
03 e簽寶的神話
在電子簽名G+B+C的商業場景應用上,e簽寶目前是國內電子簽領域最前沿。作為深耕電子簽行業近20年的前輩,e簽寶創始人金宏洲出身于阿里巴巴中供鐵軍,工牌467號。
“有段時間幫朋友辦理工商登記,反復遞交了無數次材料,最后也沒辦好,紙質的辦理,效率太低!”奔波的勞累讓年輕的金宏洲認定無紙化和數字化將是未來發展方向,他選擇從阿里辭職創業。

2004年,金宏洲和他的小團隊選擇企業年檢這一關鍵點作為突破口,和浙江工商局達成電子簽章業務的合作,穩定發展了十年。
數字化轉型和SaaS概念的普及讓電子簽迎來了“野蠻生長”,金宏洲決定走出舒適圈。
2014年,e簽寶上線SaaS服務平臺,應用行業覆蓋到金融科技、醫療衛生、B2B電商、大型制造業、互聯網+政務、在線旅游;
2020年,e簽寶聯合螞蟻金服首創區塊鏈合同,實現電子數據全鏈路可信。
在一片向好的形勢中,金宏洲認為國內的電子簽市場相比美國仍處在早期階段,行業的滲透率遠不及10%,拐點仍未到來。
金宏洲認為,當中國企業接受電子簽章的比例達到15%,電子簽章的大眾普及也會邁上新臺階,引來爆發。他說:“行業的創新往往有一個規律,大家會高估短期的難度,而低估長期的速度。”
目前,電子簽名的普及主要在政務、招投標等特殊場景下,中小企業和個體尚未習慣電子合同,電子簽公司應當為電子簽章落地提前準備好網絡效應,也要培養起個人用戶的心智。
便捷高效的電子簽一旦形成習慣,體驗感帶來的滿足會讓用戶“上癮”,培養起用戶粘性。疫情給了電子簽加速常態化的機會,金宏洲透露:e簽寶在新冠疫情爆發后的個人用戶注冊量增加了20倍。
隨著用戶的增長,國內 SaaS 行業普遍已進入到大魚吃小魚的并購階段,不斷聚攏的電子簽行業靜待出現一個明顯領先的霸主。
此次e簽寶和金格科技在垂直領域的“聯手”,也體現出金宏洲的雄心:要在行業發展高速期優化資源配置,搶占市場。
面對巨頭們的來勢洶洶,金宏洲也并不畏懼,他相信公司的經驗與專注可以建立起相對穩定的護城河。“做企業服務不是容易的事兒,并非砸流量、人力、物力就能搞定的。”

04 虧損和前景
在美國,DocuSign是毫無爭議的電子簽領域龍頭,市場份額高達70%,近11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42%。
2018年4月,DocuSign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前估值44億美元,目前的市值已突破520億美元。疫情下,隨著美國大量企業加速轉向遠程辦公,個人和企業間的合同數字化讓DocuSign仍在快速增長。
9月,DocuSign公布的2022 財年第二季財報顯示,當季總收入同比增長50%,達到5.12億美元。其中,訂閱收入同比增長52%,達到4.93億美元;國際收入同比增長71%,達到近1.14億美元。目前,DocuSign的國際業務以歐洲為主,正在拓展墨西哥市場。
電子簽在國際業務領域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各國間的標準讓企業想要突圍需克服諸多難點。
以eIDAS為代表的歐盟法規對電子簽名制定了不同的規范要求,美國FedRAMP也有國內安全標準,DocuSign充分研究政策,打通所有要求,實現了美國和歐洲間的國際業務通達。
由于DocuSign出色的市場表現,資本市場對國內的電子簽企業涌現出千億級巨頭抱有厚望。IDG資本合伙人牛奎光認為,電子簽章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環節,在國內已經打開了眾多應用場景,長期增長的趨勢十分明確。
據金宏洲透露,e簽寶的估值在兩年內增長超過7倍。有投資者表示,國內電子簽頭部企業一級市場融資時的市銷率估值已經和 DocuSign 相差無幾。
隨著國內外數據保護與電子簽名監管的法律法規的積極探索和公測利好,電子簽名行業及產品必將向著更為安全的方向發展,電子簽行業或將長期維持爆發式增長。
但如何實現盈利仍是電子簽行業尚未解決的難點。
盡管美國用戶對互聯網服務產品的付費意識建立的更早,但DocuSign第二季度凈虧損2550萬美元。而國內所有電子簽SaaS公司的年收入相加或許也只是DocuSign的零頭。
目前國內的SaaS的長期服務付費觀念相對薄弱,B端企業習慣打包合作,付費價格平均下來并不算多;政府相關的電子簽章業務更多地偏向公共服務設施,利潤率很難增加;而面向C端的電子簽為了吸納用戶,也幾乎沒有可能插入的創收增長點。
電子簽賽道的企業大概率未來數年內還會持續虧損,上市或是電子簽行業必須選擇的出路,但電子簽公司更適合在美股上市,不過最近的中概股監管風波下去美上市在短期內并不現實。
只能說,搭上了數字化升級的快車道在“野蠻”生長的電子簽行業,將在更多場景得到應用,為大眾生活的便捷、綠色添磚加瓦。但在吸取養分之余,尋找到自我供養辦法應是從業者思考的關鍵。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