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通風廊道——建設會呼吸的斯圖加特
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人口進一步向城市群、中心城市集中,導致了高密度的城市開發。污染、擁擠、熱島效應等城市負外部性逐漸凸顯,霧霾、高溫熱浪等城市問題日益頻發。針對此類城市問題,東京、慕尼黑、香港等國內外多個城市都從城市風廊建設角度,探索改善空氣污染、緩解熱島效應的規劃措施。
什么是城市通風廊道?
城市通風廊道是指利用江河、湖泊、山谷,以及城市綠地、水體、主干道等空間載體形成的引導城市空氣流動,促進大氣良性循環,改善城市空氣品質,提升體感舒適度的作用通道。
補償空間(冷風源)、通道空間、作用空間是保證城市通風廊道發揮功效的三大要素。冷風源為城市空氣循環提供動力,通道空間是空氣的流通路徑,作用空間是城市空氣亟待改善的功能片區。三者的合理組織才能驅散霧霾和濕熱空氣,實現城市空氣的流通循環。
盡管在城市通風廊道的相關實踐中面臨很多困境,但是城市通風廊道在緩解熱島效應、改善大氣污染、防治流行疾病、降低能源消耗、提供休憩場所、預留發展空間的作用經過多個學者的研究已得到驗證。
城市風廊道尤其對于建設健康城市、緩解熱島效應和霧霾現象具有重要意義。通風廊道的規劃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與空間規劃緊密地結合,提供了從空間角度解決城市熱島和灰霾、霧霾問題的途徑。
斯圖加特將氣候因子納入城市規劃環節
斯圖加特位于德國西南部的河谷盆地,氣候溫和,風速微弱,空氣流動性較差,而頻繁的工業活動加劇了城市空氣質量的惡化。

以氣候為導向規劃的斯圖加特是最早研究與規劃通風廊道的城市。20世紀90年代,斯圖加特率先將氣候地圖應用于指導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提出建設通風廊道,即依靠自然風模式和密集的植被來解決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等難題。該市通過氣候地圖描繪不同的風環境特征和地表特征,據此劃分氣候類型區,設置通風廊道,并將通風走廊與河流、公園、草地和軌道交通等相連接組成綠色空間網絡,保證城市的通達性。廊道周邊嚴格控制建筑物高度,確保自然風進入市區。
宏觀層面,發揮局地環流作用以應對靜風氣候。斯圖加特通過長期觀測發現,大氣污染在靜風條件下最為嚴重。因此,斯圖加特重點探索靜風條件下局地環流規律,并以此指導城市布局。通風廊道強調對冷空氣源的保護、強調降低山谷風的輸送損耗。基于此,斯圖加特提出保護補償空間,并通過制定法規進行保障,嚴禁冷空氣通道區域再開發。同時,保持山坡綠化、減少土地硬化,以此優化冷空氣通道。
微觀層面,將微觀風環境納入城市規劃決策因子。針對微觀環境的通風問題,斯圖加特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專項研究,以指導城市空間布局。以中央鐵路區域改造項目為例,該項目充分考慮局地大氣條件,提出不阻礙區域通風、不引發額外空氣污染、不加劇熱污染等目標。在開發過程中采用了兩方面針對性策略:一是組織開放空間系統,保護通風主軸,打造三條新鮮空氣廊道,調整綠地布局以利于空氣交換。二是調控土地開發強度,通過控制開放空間建筑密度、通風主軸沿線建筑高度,減少氣團運動阻礙。以氣候導向規劃的斯圖加特,成為了“全球最舒壓的城市”,左邊是非常繁華的城市,而右邊就是廣闊的綠野,所以稱其“左手繁華,右手山林”,這種城市的舒適度是非常高的。
目前,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突出,通過城市通風廊道規劃,改善城市風環境和熱環境顯得十分必要。盡管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但這一問題應從長遠出發,著眼于未來,將其納入頂層設計中,成為治霾、降溫的中長期措施。
城市通風廊道建設不是一時一地的問題,城市通風廊道建設既涉及區域和城市建設的宏觀層面,也與每個街區、道路、公園、河流的小氣候息息相關,因此需要加強區域協調,實現整體統籌布局,在長期記錄調查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前進行科學規劃。
此外,不同城市的自然氣候條件不一樣,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平原地區和多山、丘陵地區的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各有特點,城市通風廊道規劃需要因地制宜規劃,并根據氣候變化和實時監測作出動態調整。隨著多學科的交融和計算機模擬技術的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通風廊道研究的科學性將得到快速提升,城市通風廊道規劃也必將在未來的城市生態建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