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鄭明勛:高于音樂的,那就是人性
“鄭明勛要來開鋼琴獨奏音樂會了!”這個消息很早就在樂迷間口口相傳,5月7日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這一傳聞終于夢境成真,這位當今備受矚目的韓國音樂家終于在上千觀眾面前展示了他的琴藝,要知道,他此前拒絕了多少極有分量的獨奏會邀約,連他在英國的經紀人多次請求也沒有理會。

這次能夠說動他開獨奏音樂會,主辦方上海交響樂團也是費盡心力。鄭明勛的二公子是ECM的制作人,也正是借由這次舉辦ECM音樂節的契機,鄭明勛以“指揮加獨奏”的雙重身份領銜這次盛會,突出了整個節目的形象,也合乎“及,人所未及”的音樂季標語。難怪上交音樂廳的聲學設計豐田泰久也前來觀賞。

客觀來說,我們無法以一個職業的巡演鋼琴家的標準來苛求鄭明勛。臨時調整順序以舒曼的《夢幻曲》作為開場,似乎是為了更容易進入狀態,在完成舒伯特《降E大調即興曲》之后,他本人也不禁向觀眾席吐舌頭,甩手緩解肌肉負荷。可見這對于久違獨奏會的鄭明勛而言并非容易的事。

鄭明勛的演奏可圈可點,作為指揮,他對樂曲的全局和分句都在做調節,往往是你覺得他輕率地彈出了一個裝飾音,之后便以更廣闊的視角將它變得圓滿。鄭明勛的演奏在細部上是自由的,速度上有較多的彈性,力度上并沒有那種精準到死板的定規,而是更多的游走加上關鍵部分的處理。這和他的指揮風格是一致的。
在總體上,他的意志始終清晰,音樂的走向和凝聚力始終不散。他曾在致首爾愛樂樂團的公開信中說:“只有一樣東西,我認為是高于音樂的,那就是人性!”他的演奏,正是源于他對自己、對他人、對音樂的坦誠,閃耀著他的人性的魅力。

為了音樂會,鄭明勛勤奮練琴,也為他的演奏效果帶來很大變化,可見當年那位勇奪柴賽銀獎的韓國青年依然實力非凡。盡管這場音樂會上有不少手機拍照的虛擬快門聲,干擾噪聲時有發生,下半場的一個完整作品更是被掌聲切成了三段,鄭明勛似乎還是很樂于演奏,他特別聲明,返場環節是為現場的孩子們演奏的。那首貝多芬的《致愛麗絲》,表達了這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的愛意。

如果說《兄弟》是作曲家眾多風格雷同的“鐘鳴作曲法”成果之一的話,《信經》則是極具沖擊力的“吶喊”,巴赫《C大調前奏曲》貫穿全曲,似乎是內心平安的象征,而古諾在此基礎上譜寫的《圣母頌》僅出數音則被光明和黑暗的搏斗打斷,慘烈的呼號最終消散,信仰之門為聽者敞開,盡管多數觀眾是第一次接觸這部作品,但依然可以從他們的表情和掌聲聽出他們的共鳴。
沒有聽過的獨奏、組合、作品帶給觀眾的沖擊,是這次ECM音樂節真正價值所在,上交的這次策劃本身就是面向未來的。然而“鄭明勛效應”是一時的,離開劇場之后,如何開拓曲目,感知音樂的可能性,則給音樂產業鏈的其他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觀眾的現場反饋,到選購唱片的熱情,反映了這個市場的潛力,也給所有從業者提出了更多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