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溫驤:既要作繭自縛,又要破繭而出

視頻來源:書畫頻道

溫潤而澤,墨語凝香。做為藍鷹書畫的編輯,發現和推廣好的書畫作品,是我們的一種使命和責任。由于對溫驤先生作品的喜愛,今年以來,我們藍鷹書畫為溫驤先生的部分作品進行過較為深入的解讀和賞析。
當然,這種“較為深入的解讀和賞析”只是從我們的角度來說的,是表明我們在解讀時是抱著一顆虔誠的心,盡最大努力的去理解和表達的。我們深知,這些解讀與溫先生創作的原意,以及作品所表達出的深刻內涵相比,這些解讀就顯得極其的單薄與微弱。


雖然寫了很多關于溫驤先生作品的文字,但一直還沒有見過他的作品真跡,也一直期盼著這樣的機會。
8月25日至9月5日,墨語凝驤——溫驤山水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9月4日,我懷著崇敬而又忐忑的心,來到了中國書畫展覽的頂級殿堂:中國美術館,終于一睹了溫先生作品的真跡。
這一天的中國美術館,仿古閣樓式的主體大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黃色琉璃瓦大屋頂,四周廊榭圍繞,環境優雅舒適。雖受疫情影響,觀展的人并非人山不海,但也是絡繹不絕。人們懷著對藝術的熱愛,從不同的地方匯集到這里,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一層的4號展廳,就是墨語凝驤——溫驤山水畫作品展的現場。一進展廳,迎面是一座高大的透明屏風,上面寫著“墨語凝驤——溫驤山水畫作品展”,“墨語凝驤”,是這次展覽的主題,意為此次展覽的作品,凝集著溫先生數十年筆墨積淀,以他特有的筆墨語言表達山河之雄渾壯麗,花鳥之清新雅致。
“溫驤山水畫作品展”這幾個飄逸靈秀的大字,細看落款處,是我國著名的山水畫大師、溫驤先生的老師何海霞先生所書。這是1993年溫驤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辦展時,恩師為溫驤所題。5年后,何先生駕鶴西去,28年后再次在中國美術館辦展的溫驤,依然將何先生的當年的題詞立于展廳的入門處,或是出于對恩師的緬懷和告慰。
展廳共有兩間展室,入門的一間展室,右手為溫先生的簡介。下方是簽到席,溫先生本人和家人在展覽的十余天里,在附近的賓館住下,每天開展時,輪流值班,在這里靜侯親朋好友和素不相識的讀者觀展,周全之至,令人感動。左手即是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劉曦林先生寫的前言,給前來觀展的朋友們以細致專業的欣賞指導。


這一間展廳共展出有溫先生的9幅中等體量的作品,感受的是筆墨的細膩精妙。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古意盎然。青年時期,溫先生曾用了5年時間在故宮臨習諸多古畫,打下了深厚的傳統技法基礎。溫先生認為,學習中國畫,既要作繭自縛,又要破繭而出。
作繭自縛說的是要有規矩意識,從學習傳統入手,要學進去。破繭而出是要有創新意識,在繼承的基礎上,要打出來,畫出自己的風格面貌。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漫長而艱辛,但不可省略。


在我看來,他的山水畫作品融匯了宋元時期的王蒙、范寬、巨然等巨匠的精髓,欣賞他的作品,從那長長的披麻皴法中,從那淡雅的用墨中,從那姿態多變的樹木中,以及由此營造的格調高雅氣韻中,我的思緒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
那時的文人鮮有功利與速成,有著對美的極致追求。不求快不求利只有單純對美的創造與展現,以及為創造這份美而付出一生辛勞而無憾無悔的精神,從而奠定了中國美學的高峰。我甚至想,如果將這些巨匠的真跡一同放在當下的溫先生的展覽中,你會發現他們的同與不同。同在氣韻與意境,不同在推陳出新。


靜氣,是欣賞溫先生作品的一個鮮明感受。理論上講,這么多這么大的作品,是對一個作者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考驗。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扎實的功力,以及穩定的創作節奏,很容易為了趕工期而失去筆墨的韻味。溫先生不求快只求精,在大家都在講究創新追求標新立異時,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傳統,在勾皴擦點染、濃淡干濕焦之間,寫出了自己的風骨與清奇。
欣賞溫先生的作品,我的心也隨之而靜下來。人生,是一場短跑式的馬拉松。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賽道上奔跑,有著說出與說不出的苦痛與不安。看著這些作品,內心可以得到一絲安寧,畫中所體現出的不急不燥,是追求內心平靜的一劑良方,給人以精神上的撫慰。人生漫長,何必慌張?


進入縱深的一間大展室,則以巨幅作品為主,感受的則是那種巨浪滔天、云蒸霞蔚和高山仰止。最大的一幅作品,是溫先生用了許多年,創作的《山岳聽濤》,由8張8尺整張組成,約有230平尺,高約3米長約10余米,幾乎占據了展室的一面墻,成為這次展覽的一個“網紅打卡地”,我看到,前來觀展的朋友必選擇在這幅作品前合影留念。
還有近期創作完成的八尺作品《云煙無聲潤江南》,題款為:“辛丑春月作山水圖,憶庚子游江西福建革命老區,也是紅軍長征之地。如今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百姓富足,怡然自樂”。是一張實地采風后的創作。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張作品為青綠山水,較以往的水墨為主,這是又一次的自我革新。


這幅作品以自然景色為主,筆法細勁流利。在設色和用筆上,線條有輕重、頓挫變化,以較為濃重的三綠層層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機。在畫面的左側及上方,采用擦染的方法,畫出了大面積翻騰的云海。欣賞這樣的巨幅作品,最佳的位置應該在5-8米遠,我向后移步至展室中央,畫面的生動氣韻讓我的臟腑間,忽生夾雜著草木之芬芳的云霧氣息,沁入心脾,無比暢神。
這間展室很大,仿佛也只有這樣足夠大的空間,才能容下溫先生作品氣韻的流動貫通。看著這些作品,突出的感受是大和精。大山大水體現的是宏大氣勢,精細勁道體現的是不因大而忽略細節的處理。既重宏觀又重細微,在高低、大小、遠近、濃淡、干濕、爭讓、俯仰等矛盾處理中,描繪出了山水的百態千姿,帶給人們以醇美的享受。


溫先生說,他的作品創作一是學自然,二是學古人,三是學文學,四是學歷史,五是學現實。我理解,這是他創作的“軟實力”,沒有底蘊的創作是沒有生命力的,只有堅持這五個方面,創作才會成為一種信仰,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在溫先生的人生經歷中,下過鄉出過國,從過政經過商,他那一代的人能夠經歷的他都經歷過,這些經歷就是他的“硬實力”。這些經歷轉化為他的人生經驗,讓他對于世事百態,早已看的風清云淡。英國小說家、詩人德拉海爾曾說:“經驗猶如一盞明燈的光芒,他使早已存在于頭腦中的朦朧的東西豁然開朗。”我想,或許正是因為溫先生的人生歷練,他清晰的找到了畢生為之奮斗的繪畫事業,從此篤定泰山,矢志不渝。


繪畫是一種心象的投射。因此,溫先生的筆下,才有如此豐富的山水花鳥,他們是溫先生人生過往的一種記錄,是心象的具體化。我們看到的是山山水水,在他的背后,其實是他對人性中最為美好的愛與被愛的謳歌與贊頌。是他在細語自己的內心與靈魂。
走出美術館,我的內心有了一種充盈后的清爽。北京近期雨水較多,今天的天空有些陰沉,但因為內心的些許變化,讓我覺得這個午后,無比的親切與溫暖。
以下為溫驤先生采訪實錄:

今天我的個人山水畫展就開幕了,雖然沒有搞開幕儀式,但是大家伙兒能過來,心情愉悅的觀看展覽。對我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覺得學無止境。這一成績的取得只能代表過去,將來還需要在大自然當中有所悟,在生活當中再加以提煉。
將來會成什么樣子,我也不清楚,只能是靠夜以繼日地這樣孜孜不倦的去學習。在大自然當中去體會風晴雨露,體會我們社會的美好,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好。

我的作品第一是學自然,第二是學古人,第三是學文學,第四是學歷史,第五是學現實。我的作品就是這樣來的。我們要習古,但不可能和古人相同,要汲取古人的精華。生活在現代,人的思想意識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變化和環境的變化,自然而然就變了。
所以自然而然也就會有現在的這種筆墨的變革,這就是我的創新:同于古人又不同于古人,擬于古人又不擬于古人,法于古人也不同于古人的格律。

一定要突破,作繭要自縛,完了之后還要破繭而出,這就是繪畫的全過程。就是說你如果不做繭,就沒有規矩來限制你的行為和你的思想,那樣的話章法是亂的,繪畫創作最忌諱的就是裝腔作勢。不是大塊的石頭往上一堆,從照片弄點兒山,往上一貼就覺得挺好了。實際上這樣的創作沒有根。
中國繪畫與其他國家的不同在哪,就因為他有靈魂。這個靈魂是怎么出現的?就是從中國的文學歷史、詩詞歌賦中來。東山魁夷先生曾經說過:我不是在描寫,而在細語人生,細語我的內心靈魂。






可復制下方鏈接觀看本次展覽全景電子版:
http://quanjing.artron.net/scene/YntO51dW62AXWqCQKNyLKtRyZIxLAvkQ/20210908_mynx/tour.html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