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索歐洲評論|肖爾茨和社民黨贏了民調,未必能贏德國大選
【編者按】
本文是上海外國語大學(SISU,即“西索”)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歐洲研究”特色研究團隊與澎湃新聞國際部合作推出的專欄“西索歐洲評論”的第七篇。近來社民黨及其總理候選人肖爾茨在民調中一路氣勢如虹,但聯盟黨依然有可能以微弱優勢贏得大選。
再過幾個小時,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就將鳴鑼開選,民調呼聲最高的總理候選人依然是社民黨人、現任財政部長肖爾茨,聯盟黨(包括基民盟和基社盟)候選人拉舍特仍舊沒有走出民調低谷。德國輿論普遍認為,社民黨將在此次大選中拔得頭籌,獲得優先組閣權,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交通燈”執政聯盟(代表三黨的顏色分別為紅、綠、黃)的可能性最大,而總理候選人肖爾茨則將接替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成為下一屆聯邦總理。
筆者則認為,以拉舍特為總理候選人的聯盟黨仍然很可能以微弱優勢擊敗社民黨,最終組建聯盟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的“牙買加聯盟”(代表三黨的顏色與牙買加國旗色相同)。
民調未必靠譜,關鍵還得看誰能解決問題
首先,民調和選舉不能混為一談。民調的結果與投票行為的不一致,曾經在德國選舉歷史上多次導致候選人“捧得高摔得慘”的現象。此次“肖爾茨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競爭對手表現差,而不是他本人具有卓越的領導力,也不是他所在的社民黨提出了全面、合理的執政綱領。
就在7月之前,社民黨還處在幾乎已經告別了全民黨的地位,徹底淪為德國政治的二線角色。肖爾茨民調氣勢如虹,得益于其背后的選舉智囊團隊組織了有效、有針對性的競選活動,也和當前德國政治活動的日趨媒體化有關。但是,在選舉來臨之際,對于政黨的選舉綱領、嚴肅和重大政治議題的討論開始逐漸回歸,競選活動也不再僅僅聚焦于總理候選人等簡單化問題。這就意味著德國政治傳統的顯現。而且,本屆選舉前猶豫不決的選民比例空前高,在離大選不到一周時間還有近四成選民沒有想好將選票投給哪個黨,這在德國聯邦議院選舉歷史上極為罕見。因此,選舉的最終結果完全有可能與民調不同,甚至相反,社民黨在大選中的最終表現恐怕會低于民調支持率,而聯盟黨的最終表現則可能好于當前民調值。
其次,默克爾領導下的大聯盟政府在社會民生保障方面可圈可點,當前德國需要的反倒是加強經濟發展、加快傳統工業數字化轉型等。經濟治理能力恰恰是聯盟黨的強項。在默克爾的四個任期中,聯盟黨為了保住執政地位,三次和社民黨組建聯合政府,不僅把關鍵部門、關鍵崗位讓給社民黨,而且在執政綱領上走的是中間路線,甚至出現了左傾趨勢。特別是第四任期中,默克爾主導的聯盟黨向社民黨作出了巨大的政治妥協,在經濟發展、數字化、國內安全等領域未能推動重大改革,導致德國錯過了相關領域的黃金發展期。因此,德國政治目前亟須加強聯盟黨擅長的經濟治理。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費爾貝邁爾指出,德國急需激活社會活力,提高生產力,創新經濟轉型和能源轉型,否則社會成本越來越高,最終受影響的還是普通民眾。拉舍特表示,對于聯盟黨來說,最重要的是未來政府不能給經濟界增加負擔。而肖爾茨堅持全面推出12歐元的最低小時工資,顯然并不能獲得經濟界的全面認可。
第三,聯盟黨在大選最后關鍵階段發布“百日計劃”,用數據清晰地列出聯盟黨對德國家庭、納稅人以及企業界的承諾。在民生保障方面,德國家庭尤其是單親家庭將獲得更多經濟支持;民眾購買房產或租賃房屋將獲得一定的財政補貼;幼托費用降低;針對中低收入人群將推出一攬子資助計劃。在社會治安方面,聯盟黨承諾在火車站等公共場所每年新增1000臺攝像頭,并對擾亂秩序以及襲擊執法人員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在官僚主義問題方面,聯盟黨承諾加快各類政府審批流程。在氣候保護方面,聯盟黨希望通過無息貸款的激勵措施為全德所有家庭的房屋屋頂加裝太陽能板;如果企業能為氣候保護作出貢獻,也將在稅收等方面獲得優惠。此外,聯盟黨還承諾不給農場主增添負擔,也不會增加手工業和中小型企業的稅負。
第四,臨近選舉日,社會治安問題成為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聯盟黨更有能力處理好社會治安問題,消除民眾的恐懼心理。近年來以德國選擇黨為代表的右翼極端勢力逐步強大,而2017年G20漢堡峰會期間的動亂又顯示了左翼極端勢力的問題。2015年難民危機之后,德國社會反伊斯蘭主義情緒加重,仇外排外現象屢見不鮮,民粹主義、反猶主義以及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卷土重來,還出現了很多“橫向思維者”和“陰謀論者”。可以說,德國社會日漸分裂,暴力和仇恨充斥網絡,社會治安問題突出。
因此,不可忽視德國社會對于一個強有力政府的呼吁。2017年拉舍特當選德國最大聯邦州北威州州長之后,曾經以就掃黑立名。而社民黨總理候選人肖爾茨是否有這樣的魄力,人們不得不要打上一個問號。畢竟,2017年漢堡G20峰會期間極端左翼分子導致的動亂畫面還歷歷在目,時任漢堡市第一市長的肖爾茨并沒有展現出色的安全治理能力。
拉舍特和聯盟黨仍有機會絕地反擊
第五,此次選舉的關鍵不在于哪個政黨得到的選票最多,而是看組閣情況。當前,德國政治碎片化嚴重,隨著基民盟近來的支持率跌至30%以下,德國政壇已經沒有主導性的大黨,德國基本告別了兩黨組閣時代,未來至少需要三個政黨才能組成有效的聯邦政府。即使聯盟黨在選舉最后階段無法扭轉頹勢,最終沒有成為得票最多的政黨,也可以與綠黨和自民黨組建“牙買加聯盟”,其中的關鍵在于自民黨的執政理念和聯盟黨更為接近,其與社民黨和綠黨組閣談判將會面臨更多理念上的沖突。
自民黨主席林德納表示,“社民黨表面上表現強勁,但實際并非如此,而基民盟表現弱,是因為后默克爾時代基民盟顯示了它的真實面貌。在默克爾還沒有退位的時候,基民盟無法對本黨曾經的領導人提出批評……在聯盟黨無力阻止德國左傾的情況下,自民黨肩負著特殊的責任。”這意味著自民黨更愿意在聯盟黨主導的內閣中參與執政。
未來聯邦政府組閣在繞不開綠黨的情況下,林德納很可能成為助力聯盟黨保住“王位”的功臣。社民黨新生代代表、副主席庫納特公開批評林德納是個“輕浮之流”、“不可靠”,社民黨更愿意與綠黨聯合執政,同時不愿意排除左翼黨作為潛在盟友的可能性。肖爾茨雖然是社民黨人士,但不屬于黨內主流的左翼陣營,如果肖爾茨在組閣談判中對自民黨有過多的妥協和讓步,會在黨內遇到巨大阻力。
第六,聯盟黨和社民黨懸殊的實力對比短期內并沒有改變。聯盟黨歷來是一個龐大的權力機器,擅長在不同立場、不同訴求之間找到妥協。相對其他政黨,聯盟黨內精英云集,注重團隊,而不突出某一位領導人。而社民黨已多年處于逐步下降的狀態,并不會因為肖爾茨一個人的出色表現就能夠根本復興。該黨兩位聯合主席至今沒有體現出影響力,除了新生代的副主席庫納特和秘書長柯林斯拜爾,社民黨聯邦層面并沒有突出的政治人物。試想一下,即使社民黨與綠黨和自民黨組建了“交通燈”聯盟,或是與綠黨和左翼黨組成“紅紅綠”聯盟,但是能得到一個穩定而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團隊嗎?上一次紅綠聯盟初期的路線之爭仍舊歷歷在目。從這個角度來判斷,一切“絢爛”過后,德國選民在投票時還是會回歸理性。
第七,拉舍特受到低估,而肖爾茨被高估。從競選策略來看,本屆大選的確讓拉舍特進退兩難。他既不能承認聯盟黨執政16年犯了重大錯誤,否則就是否認聯盟黨和默克爾的執政業績,也不能在大選的最后關頭向競爭對手發起猛烈攻擊,否則就是有失未來國家領導人的克制形象。然而如果觀察過去幾年的各類選舉,拉舍特曾經多次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獲勝。2017年北威州州議會選舉,拉舍特意外擊敗頗受歡迎的社民黨人士克拉夫特女士,在社民黨的“根據地”獲取勝利。2021年1月,拉舍特也是在與另外兩名候選人的激烈競爭中勝出,當選基民盟主席。隨后又在4月與基社盟主席索德就聯盟黨總理候選人展開競爭,并且再次獲勝。貌似處于劣勢的拉舍特屢屢令人刮目相看,此次也并非沒可能再次在最后關頭戰勝對手。
而肖爾茨可能是被輿論高估的人物。作為財政部長,他恐怕還要面臨戰后德國歷史上最大的投資欺詐案——Wirecard 公司財務丑聞,以及近來德國金融監察部門就財政部下屬機構在洗錢問題上存在監管疏漏提出的指控。肖爾茨在大選期間把自己打造成“默克爾式”的人物,然后又遭到默克爾親自反駁,實際上并不利于塑造自己的形象。來自英國的《經濟學人》雜志居然在德國大選前三天刊登了一篇題為“默克爾留下的混亂局面”的文章,而且還推薦德國選民選擇社民黨,這也會引起德國選民的反感。
德語中有一句諺語,“不要在夜晚到來之前贊美白天”,所有的預判終究還是預判。9月26日的大選也只是德國走向未來的第一步,組閣更將經歷漫長的談判過程。
(毛小紅,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