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愛玲與唐大郎:因小報結緣、訂交、分離
小報青年張愛玲
青年張愛玲的海外求學路兩度被戰爭打斷。“歐戰出洋去不成,只好改到香港”,港大讀了三年,只差幾個月就能畢業,又遇上太平洋戰爭……
一九四二年夏,時局稍定,張愛玲搭船返滬。她先考入圣約翰大學繼續學業,想謀取一紙畢業證書。但“圣校”的教學法讓習慣自學的張愛玲不太適應,同時,她利用課余時間替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又分散了精力。張愛玲渴望早點經濟獨立。她既不想畢業后當公司文員,又有了英文寫作的成功經驗,于是才讀了兩個多月便主動退學,轉而拓展中文賣稿生涯。
盡管張愛玲生于上海,卻因鎮日讀書,涉世未深,與現實社會難免睽隔。想要融入十里洋場的新環境,她需要走出書齋,與外界多打交道。而為了盡快熟悉都市風尚,免不了多翻報紙,尤其是小報。
張愛玲愛讀小報。在她心目中,“只有中國有小報;只有小報有這種特殊的,得人心的機智風趣”。這看法略嫌夸張,也未必準確,卻反映了她對小報抱以極高的認同感。
1945年7月21日,《新中國報》社在咸陽路二號召開“納涼會”茶宴。席間,《海報》社長金雄白問及張愛玲對小報的意見,張答復說:“一直從小就是小報的忠實讀者,它有非常濃厚的生活情趣,可以代表我們這里的都市文明。”
張愛玲對小報的認同感,也體現在她的散文創作中。《私語》寫她小時候與父親同住,“霧一樣的陽光,屋里亂攤著小報”,并且“直到現在,大疊的小報仍然給我一種回家的感覺”。《詩與胡說》又說,自從路易士發表怪詩《散步的魚》,遭小報逐日嘲諷,張愛玲竟也“全無心肝”地“跟著笑,笑了許多天”。
《公寓生活記趣》述及一位“開電梯”的人,“我們的《新聞報》每天早上他要循例過目一下方才給我們送來。小報他讀得更為仔細些,因此要到十一二點鐘才輪得到我們看”。在那次納涼茶會上,張愛玲進一步重申:“我那里每天可以看到兩份小報,同時我們公寓里的開電梯的每天也要買一份,我們總是交換來看。”稍加推理可知,回滬后的張愛玲與姑姑同住,除了《新聞報》,她們也訂小報,所以每日閑讀,成了忠實讀者。
唐大郎的打油詩
具體來說,張愛玲訂了哪兩份小報呢?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社會日報》。話得從張愛玲返滬后發表的首篇中文散文《到底是上海人》(《雜志》十一卷五期,1943年8月出版)說起。此文先是興致盎然地抒發對上海人的好感:外表白與胖,內心則遇事通達。遂舉例細數上海人的“通”:一是逛街時,聽店里的學徒口齒伶俐地對其同伴解釋“勛”、“熏”二字的分別;二是《新聞報》上的廣告,文字“切實動人”。當談及上海到處是性靈文字時,則抄引小報上的一首打油詩,并給予高評:
去年的小報上有一首打油詩,作者是誰我已經忘了,可是那首詩我永遠忘不了。兩個女伶請作者吃了飯,于是他就做詩了:“樽前相對兩頭牌,張女云姑一樣佳。塞飽肚皮連贊道:難覓任使踏穿鞋!”多么可愛的,曲折的自我諷嘲!這里面有無可奈何,有容忍與放任——由疲乏而產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對于人與己依舊保留著親切感。
打油詩的作者,經張愛玲的同齡“粉絲”李君維披露,說是唐大郎:
四十年代,我是上海小報的忠實讀者,排日拜讀唐大郎(云旌)的詩文。據此推斷,此詩是唐大郎所作。“張女云姑”系指京劇名伶張文涓和云燕銘。張愛玲文中也說明此詩寫作背景:“兩個女伶請作者吃了飯。”張文涓余派女須生,唐大郎極賞其藝,時有詩文稱頌;云燕銘其時在上海唱戲,后來去了東北。
唐大郎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即享譽滬上,人稱“江南第一枝筆”。他常年為多家小報執筆,作品之多,簡直浩如煙海。筆者費數月之功,終于覓得詩的原文及出處:
《難求一首》
樽前相對兩“頭牌”,張女云姑一樣佳。塞飽肚皮連贊道:難求任使踏穿鞋。
張文娟與云燕銘,為更新之兩塊頭牌,一夜邀飯于新雅,故作此詩,必有人從旁罵曰:“文人無恥,一至于此。”
(《社會日報》1943年1月22日,署名:云哥)

《社會日報》堪稱小報里的“高眉”。它力求正派,不涉狎褻,在主編陳靈犀的刻意標舉下,還成功打通新、舊文學的樊籬,吸引了眾多新文學作家。魯迅就以筆名“羅憮”為該報撰文,而曹聚仁、徐懋庸、鄭伯奇、周木齋、金性堯等名家,也都替其供稿。不過,若論其中最知名、稿件最豐者,自非小報的自家人唐大郎莫屬。《高唐散記》自1936年起一直寫至1945年,總數達千篇以上,另有筆名大唐、大郎、云裳、云哥、云郎等等。
文字之交
揆以常情,既然張愛玲的首篇散文,就對唐大郎贊嘆有加,兩人之后也有長期合作,那他們初識時理應關系融洽。然而事實并不如此。
1944年12月2日,唐大郎以“劉郎”筆名在《海報》發表《見一見張愛玲》,文中說自從讀完蘇青與張愛玲的作品《浣錦集》和《傳奇》,便對她們景仰備至,稱“現在上海出風頭的許多男作家,他們這輩子就休想趕得上她們”。他聽說蘇青“比較隨便”,然而“張愛玲則有逾分的‘矜飾’,她深藏著她的金面,老不肯讓人家?一?的”。兩三月前,唐大郎遇到一位李先生,是張愛玲的表兄,唐同他說“曾經想請她吃飯,結果碰了個釘子”。李先生拍胸脯為其牽線,竟也“消息杳沉”,李后來答復說,“她姑母病了,她在伺候病人,分不開身”。短文的收尾令人感覺唐大郎心情激憤:
《傾城之戀》在蘭心排戲了,據說張愛玲天天到場,大中劇團為了她特地掛出一塊謝絕參觀的牌子。我從這里明白張愛玲委實不愿意見人,她不愿意見人,人何必一定來見她?我就不想再見一見這位著作等身的女作家了!任是李先生來邀我,我也不要叨擾了。

回想三、四月之前的8月18、19兩日,秋翁(平襟亞)在《海報》以一篇《記某女作家:一千元的灰鈿》(按:灰鈿即冤枉錢),向張愛玲突施冷箭。一時間,小報文人們紛紛加入戰團,多替秋翁助陣。凡事總有例外。在一片口誅筆伐聲中,也有少數人訾議平氏“容量太窄,浪費楮墨”的,其中就有唐大郎。
由此,頗難想像張愛玲有何理由不想與唐氏晤面。難道她真的過分矜飾?還是因為太忙顧不上?或許正如《到底是上海人》所說,張愛玲只對詩句印象深刻,卻忘記了作者,這意味著彼時的她尚未將那兩個名字對應起來。
兩人正式合作
好在僵持局面很快冰釋。1945年4月14日,唐大郎與龔之方合作創辦小報《光化日報》,該報第二號,發表張愛玲六百余字的雜感《天地人》,標志著兩人正式開始合作。以后唐大郎再提張愛玲時,便多見推崇之辭,并常為張愛玲出頭,侍護甚周。爰舉一例:
1947年2月17日,唐大郎在《鐵報》發表《彩色的鴨子》,先說“最近又把她的《傳奇》增訂本,也翻覆看了幾遍,她的著作,是傳世之作,我本人對她則是傾倒萬分”。繼而聚焦于短篇《留情》,“有許多小地方都是所謂信手拈來,都成妙諦”,最后調侃某人認為張愛玲不識鴛鴦,而喚作彩色的鴨子,其欣賞力尤其“別致”。唐文看似無意,實則有感而發,所針對的目標為《張愛玲不識鴛鴦?》(《滬報》1947.2.13),署名孤鶩。這筆名讓人聯想起《小團圓》里的湯孤鶩,只是此孤鶩的本尊是否周瘦鵑,需進一步探究。
1947年10月,唐大郎打算把三十歲至四十歲所做的詩,整理一次,到年底印一本《定依閣近體詩選》。有人對書名提出異議,因此想改題《唐詩三百首》,碰著張愛玲,她也以為這名字來得渾成,并建議選詩工作,應委之別人。而當唐大郎打算放棄一部分打油詩時,又為張愛玲勸阻,并告訴他為“四十生日所作的八首打油詩,有幾首真是賺人眼淚之作”。
唐大郎計劃以張愛玲送他的《傳奇增訂本》封面背后的幾句題詞,作其詩集的短跋,并請桑弧寫序(《序與跋》,《鐵報》1947.12.2)。這設想盡管美好,詩集卻終未付印。

張愛玲的題詞保留至今,字里行間洋溢著張愛玲對唐大郎文才的欽慕之情:
讀到的唐先生的詩文,如同元宵節,將花燈影里一瞥即逝的許多亂世人評頭論足。于世故中能夠有那樣的天真;過眼繁華,卻有那樣深厚的意境,……我雖然懂得很少,看見了也知道尊敬與珍貴。您自己也許倒不呢!——有些稿子沒留下真是可惜,因為在我看來已經是傳統的一部分。
一年前,正是唐大郎與龔之方替張愛玲出版了《傳奇增訂本》。但上述贊辭讀來頗見誠意,不該僅僅視為張的投桃報李。此時張、唐的良性互動,意味著他們已從普通的作者、編者關系,升格為朋友。而且友情深摯。
唐大郎曾勸張愛玲返滬
解放后,張愛玲與小報及唐大郎繼續保持著密切關系,主要的合作成果是張以梁京筆名,在唐大郎主編的革新小報《亦報》上,發表長篇小說《十八春》與中篇《小艾》,其中《十八春》在報上連載結束后,經修改出有單行本(亦報社1951年11月版)。
一九五二年初,隨著“三反”、“五反”運動全面鋪開,《亦報》改變了編輯方針,張愛玲的投稿之路遂難以走通。既然此地已無可留戀,而香港大學又寄來了復學通知書,于是張愛玲飄然離滬,從此黃鶴一去不復返。不過張愛玲與唐大郎之間還有“故事”。
1988年4月24日《文匯報》有一篇采訪錄《柯靈談張愛玲》,注意到柯靈有一段話:
聽說她當年去港理由是繼續赴香港大學完成學業,到了香港后,出于生計,她一面給美國新聞社譯書,一面寫電影劇本,以后又寫過兩篇反共小說,即《秧歌》和《赤地之戀》。先是用英文寫的,后用中文寫。這兩部小說沒多少讀者。當時有朋友寫信給她,希望她不要反共。
這位寫信給張愛玲,勸其不要反共的朋友是誰呢?陳子善教授主編的《作別張愛玲》(文匯出版社1996年版),收錄羅孚《悵望卅秋一灑淚》一文,透露說:
我1953年從北京經過上海,帶了小報奇才唐云旌(即唐大郎)給她的一封信,要我親自給她,替我打聽她住址的人后來告訴我,她已經到美國去了。這使我為之悵然。那封信,正是唐大郎奉夏衍之命寫的,勸她不要去美國,能回上海最好,不能,留在香港也好。四十二年以后,我才知道自己當時受了騙,騙我的不知道是張本人,還是我托他打聽的人。
兩相對照可知,柯靈話中的朋友,極可能便是唐大郎。
此后,張、唐兩位天各一方,音問遂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